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209
标签:
教学论文
2003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评析(教师中心稿)
张士先
一、2003年高考文言文与往年相比,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今年文言文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人物形象有所变化,性格是发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二是选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选自不同的历史典籍,人物传记选自《旧唐书》,人物评价部分选自《资治通鉴》。这两种变化无疑给所有的语文教师一个新的信息:今后高考文言文选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生活,性格会更加富于变化,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是一致的,但两部不同的历史典籍中对相同的人物形象可能就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这类试题考查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辨证地看待人或事,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评价人或事。
今年的文言文较往年难度大。尽管全文共五百余字,字面上基本没有什么过于生僻的文言字词,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也较少出现,但由于文化常识方面的专有名词较多,考生在快速阅读、理解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给中学文言文教学一个启示:不能因为高考不考文学、文化常识,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忽略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不然,必定会给文言文阅读造成障碍。
叙事脉络清晰。文中主要人物仅裴矩一个,隋文帝、炀帝、唐太宗等都是次要人物,文章所写的裴矩是供职于周、隋、唐的三朝元老,为政廉谨,颇负清名。他先后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史部尚书等职。隋炀帝时,裴矩受命赴张掖(今甘肃)主管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之事。在与各国商人接触中,他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大量宝贵资料,编撰成《西域图记》3卷。书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西域44国的国情,还绘制了许多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选文集中写了裴矩在隋文帝、炀帝、唐太宗时的几件事情,表现了裴矩历经两朝由“方略宽简”而“能廷折,不肯面从”的性格变化过程。
试题遵循《教学大纲》,紧扣《考试说明》,突出了课内外知识的紧密结合。《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能够阅读、翻译、分析浅显的文言文。《考试说明》则进一步指明了考试的范围。2003年文言文试题正体现了“考纲”的精神。选文虽在课外,但基本知识其实还在课内,如第11题考查了“讽”“哂”“遇”“务”四个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或读本中都有涉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第12题考查“为”“以”“焉”“因”四个文言虚词,选项中有一半的句子出自高中课本。第13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不再是往年的六个句子,三个编为一组,而是两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与往年相比,减少了容量,降低了难度。第1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四个选项分别叙述裴矩的四件事,只要和原文细心查对,不难发现错误。第15题是今年高考的新题型,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这种题型应予高度重视,以后高考肯定还会继续沿用这一题型的,在学习、复习文言文的时候应加强训练。第16题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句子,与去年相比较为简单,只要主要词类活用和重点实词,一般不会失分。
答案设置的干扰性、障碍性因素较小。有的试题,答案一目了然,如第12题。有的试题,略作分析、对比,就能得出答案,如第13题。有的试题,利用排除法就不难找到答案,如第11题、第14题。相比较而言,第14、15题难度较大。估计失分的会较多。
总之,2003年高考文言文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严密的科学性,对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有良好的、明确的导向作用。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立足于课本,激发浓厚的兴趣,不断扩大阅读的范围,拓宽知识领域,并且养成扎实认真的学习习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作品中的人或事,那么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逐题解析
11.C。C选项的“遇”应解释为“对待”,本句很好翻译,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对待”之意。
12.C。“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之”;A项两个“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则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
13.B。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
14.C。C项裴矩向炀帝献技错误,原文是炀帝询问裴矩方略。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15.B。此题是今年高考的新题型,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16.翻译: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本题较为简单,大多数考生应该能准确翻译出“佞”、“直言”等知识点。
标签:
教学论文
2003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一篇诗韵优美满分作文的启示(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200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