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805
标签:
教学论文
灵活使用自读八法,切实培养自读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每一个单元均有一个教学侧重点,围绕这个重点,每一单元一般包括二至四篇的教读课文和一到三篇的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两类)。 教读课文作为单元重点的集中体现,应该讲好讲透,这自不待言。但是对于自读课而言,有的教师认为“自读就是学生自己读,教师可以不讲。”于是自读课变成了自习课,自读课变成了练习课,以致自读流于形式,学生也就对自读课文的作用不甚了了,不以为然,自读课近乎“名存实亡”。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对于精读(相当于教读)和略读(相当于自读)的精辟见解,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教学”与“效果”,“主体”与“补充”以及“准备”和“运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具有高水平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标的,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人们的要求。因此,自读课不可忽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至关重要。上好自读课其实就是一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读、写、听、说的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的过程(《大纲》)。自读课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教读课精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自己进行充分的实践。从教读到自读是一个从学到用,从知识吸收到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转化过程。 如果认真抓好了自读教学,对切实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定法则无,大体须有”,针对学生实际,根据《大纲》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四个方面的要求,我们采用了“自读八法”来指导学生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这“自读八法”是:
一读、二划、三查、四注、五思、六评、七比、八写。
所谓的“一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中读什么,以及怎样读。要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明确所要读的范围和要读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自读课文时,学生先自己通读课前自读提示、全篇课文包括注释。这样做的好处主要在于一开始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比较具象的认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大纲》),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学生自读时,要针对学生在“读”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如按大纲的要求,对课文的朗读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于默读,则要求达到“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要使学生知道“读”的上述要点,做到读书时有章可循。例如在自读初中第三册的《母亲的桥》,就可以要求学生在 “读”课文时,做到朗读能流利而且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二划”是指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字词和一些一时难以理解的句子,就可以先划出来,提倡使用不同的符号来区别表示字词和句子。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只有养成边读书边动手的习惯,才能对自己读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心中有数,提问时才能有的放矢,彻底解决疑难。有的自读课文在课文前面会列示出本课的疑难字词,这也要求学生将这些词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注音、解释。如在初中第三册《谈笑》中,课文在自读提示里列举了“霁颜”、“抿嘴”、“解颐”等生字词,使得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对要掌握的生字词就有了一个初步的预习准备。同时课文里常常会有一些一时难以理解的中心句或其他重点句,例如《钓胜于鱼》中的“我是为钓,不是为鱼”,学生也许会难以理解。我们可以教育学生将这类句子划出来,作上记号,以便在学习中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三查”,当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生字词时,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查音释义。对课文中出现的典故、事例等则可以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来加以了解。我们应要求学生学习字典的使用,在家预习和自读课文时,对疑难生字词可以自己查阅解决。平时上课也要求带到课堂,预备解决在校阅读中临时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常见的多音多义和形近字,常常会要求学生现场查字典,一方面会训练学生查字典的速度,一方面也会通过学生间对查字典速度的竞争来加深对该字的认识和记忆。如学《听潮》,遇到“汩gu ”这一字时,就可以让学生去查“汨mi”,这样对两个字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下一次再遇到“汩”字时,就不会将“曰”写成“日”了。
“四注”的“注”是指自读时在课文上标出段落序号、重点句、中心句或者进行批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自读中,为明确文章层次,便于记录和分析,应学会在课文段落前标示段落序号。同时标注出文章的重点句、中心句也是一个阅读的基本功。学会寻找文章的重点句,这对于归纳段落大意、综合文章中心思想有很大帮助。学生中常有“怎么概括段意”的疑问,其实只要学生学会寻找重点句、中心句,段意的概括就简单了。而在“四注”中的批注相对来说需要的自读能力比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潜心对课文认真阅读,总会对课文中的某些说法产生自己的看法。
进而会产生某种疑问;有时则会对课文中的某一段描写、议论表示出赞同、认可,乃至于击节赞叹;有时是对课文有所领会、有所引申。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抓住学生情绪激动的契机,教会学生将他所领悟到的及时批注在相关的文句边,从而使本来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通过再思考,能燃起学生求知、探索的信念。例如上面提到的“我是为钓,不是为鱼”的说法,有的学生就沿此有所联想,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钓”和“鱼”的象征意义引发出去来考虑“坚持探索,不计得失,终有收获”这一人生哲理。
“五思”,范围就比较广了,可以要求学生考虑课前布置的预习题、课后练习题和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表达方法,也可以针对朗读的需要去考虑朗读的重音和停顿等等。学生的思考一般说来是初步的思考,这可以和“注”结合起来,先思考后批注自己的看法和所得,或是先批注出疑难之处再思考均可。总之动脑和动手一定要紧密结合,才能有所收获。
展开全文阅读
“六评”这一方法就是教师指“路”,对学生的自读进行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而至于是‘忽略’的阅读,而在实际上,他们也就‘粗略’甚而至于‘忽略’的阅读,就此了事。 这是非常要不得的,积久养成不良习惯,就终身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的实益。”(《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在这里,叶圣陶先生论述了在略读时学生得不到“一点指导”的危害性,从而指出了教师在学生自读时给学生“一点指导”的重要性。所谓的“一点指导”,就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读中的问题,对课文作一番提纲挈领的分析评述和鉴赏,指出学习的“路”。其中可以结合学生看过的自读提示,让学生理解课文要求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也可以利用一两次集中的解疑析难,对学生自读中存在的问题作解答、指导。
“七比”,“比较是思维的重要方式”(乌申斯基),在学习中对本单元中题材、内容相近的课文进行比较,可以横比也可以纵比,以达到在比较中增加对课文的了解。如初中三册的第一单元,在自读《巴黎的桥》时,就可以将它同前四篇同是写桥的文章进行对比。从而学生通过对比能了解到《中国石拱桥》是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科学说明;《巴黎的桥》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来赞美中法人民友谊的; 《北京立交桥》是以记叙为主的报道文章;《吴门桥》是以写景为主,以描写为手段的记叙文;《母亲架设的桥》是写人记事的回忆录。使学生在对比中懂得同样是写桥,作为说明文的写法和作为记叙文的写法有哪些异同点,从而通过比较,明确说明文的特点以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要手段,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加深对本单元的这一学习重点的理解。
“八写”,主要就是练笔。在上完一篇自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单元的知识重点,出一道和课文相类似的小作文,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例如在学完初中三册的第一单元后,就可以让学生将《北京立交桥》改写为说明文,让学生在动笔中体会到说明文和记叙文之间在各方面的区别。也可以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参观我市的石鼓山立交桥,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从而使教师在教读课中集中讲解的说明文的特点这一学习重点,在动笔练习中能得到直观的体验,达到切实掌握单元知识重点的和培养自读能力的目的。
教学实践证明,在自读教学中教师只要能认真抓住这几个环节,从这几方面入手,就能在教学中收到成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变化”,自读八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的情况来灵活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在于“学会学习”。自读课教学的目的实质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有指导的自读来学会如何学习和创造。传统的教学法多半是要让学生达到理解并记住知识,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的能力这一目的,而现在,世界教学法改革的趋势正朝着使学生达到善于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方向发展。“在人的一生中,进学校靠别人传授知识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华罗庚)“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口号,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使教和学相得益彰。自读课教学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终生将受益无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是大势所趋,自读课教学大有可为。
备注:1996年12月5日参加中语会年会论文评选获得一等奖
From:厦门市禾山中学 李可可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厦门
标签:
教学论文
灵活使用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欣赏诗词九要(一)
下一篇:
标点符号使用疑难解答(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