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332  
标签:教学论文
从教学习俗看新课改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网友来稿)
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 孟永刚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在我市试点已经近一年了,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积极地投身到语文课改的实践中去,在课改精神和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较多的尝试,其中使我触动最大的就是教师的教学习俗即教师的角色转换。

记得刚从扬州培训回来时,我对课改还是抱有试试看的态度。因为比其他老师先看到苏教版课改新教材,就忙不迭的翻开旧教材,去对照两种教材在课文编选上的区别,去数数洪钟礼大人(新教材的主编)给我们留下了几篇保留文章(我们老教师早就熟悉的传统课文)。当看到新教材被“砍”得面目全非,只有可怜的《社戏》、《春》、《济南的冬天》、《皇帝的新装》四篇文章时,大惑不解和莫名其妙占据了我的头脑。如此大的力度,太让人吃惊;如此多的新课文,让我茫然不知……很快,“这样改法,老师和学生能接受的了吗,我们以前积累的教学方法还管用吗,新教材的教法到底有何好处?”一系列的疑问产生了。在一些老教师大喊书不会教了,在我自己满是狐疑之时,“教学习俗”一词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是在听了杭州师院一位教授的讲座后,才接触到“教学习俗”这个词的。所谓教学习俗,就是指教师在较长期而稳定的教学中所具有的教学传统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传统和教学模式的存在,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目的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教师该如何处理教与学、施教者和受教育者间的关系等问题……”

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受教学大纲的约束,受中考指挥棒的引导,课改前的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这里先不去讨论旧的教学方法的利弊)。熟悉旧的人教版教材的教师,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更注重依照教学大纲和教参,以教师为主角的进行教学,教学的目的围绕中考展开和强化。教师在编选教案时会紧密结合教参来进行,接触试卷后总爱用“是否符合中考精神”来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有一定教龄的教师来说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已充分“吃透”旧教材的教师多年来总结出足以“对付”中考的许多“经验”,应试教育被他们教得扎扎实实……

这种教学固然可以培养出几个临场应试高手,但长期以来“繁 、难、旧”的教材(学)已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学生会解高难度的语法句,却说不清某个广告的失败或精妙之处;能不差分毫的将问答题的答案默出来,却无法用流利的语言阐述他对某课外语段的理解和感悟;能出色的按教师所设计的写作模式填作文,却写不出像一篇像样的申请书……

同样,教师在教学时会命令学生将课后习题的答案要点毫不改变的“克隆”在教科书上(书写美观的有时还会受到表扬),如果哪个学生考试时漏了哪个答案要点或进行了自己的发挥,将“严惩不贷”;任何和自己设计的教案不符,甚至背离的创意和设想都会被冠以胡说八道或瞎动脑筋的“罪名”;“都给我记下来”,“全部都听我说”,“这个作文应该这样审题”的话“响彻”教室上空;一堂课可能全是教师讲课,学生也许“只动手不动口”……

这样,校长评价教师课上得好坏的标准,就是你设计好的教案完成的怎样;教师评价试卷的优略就是答案是否和他平时教的一样(与其看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还不如看是否符合该教师的“教课大纲”);学生考完后会因为坚决制执行老师所教而“邀功请赏”……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用“根深蒂固”来形容,可以用“教学风格和雷打不动”来美化,也就是说:教学习俗已根深蒂固、雷打不动。那么这样的教法到底好不好呢?批了几次中考试卷,就令我后悔不已。某年中考我先后的感情变化让我至今汗颜不已(由考前“不慎猜到类似中考作文题”的狂喜到听到第一位门生“坚决克隆,等于把你考前教的范文照搬”的得意,由听说第二三位门生“如法炮制”的不安,到十几位听话的门生的邀功请赏时的慌乱),一个强烈的信号告诉我,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习俗到了应该改改的时候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新一轮课改为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平台。正如杭州教院那位教授的比喻,国家已为课改提供了装备精良的高速高质的火车头,铺设什么样的路轨,把列车引向何方,就看教师教学习俗的转变了。作为教师,不能停留在老的教学模式上,不能留恋旧有的教学经验,更不能抱着旧书本失声痛苦或不知所措。在反省自己的得与失之后,应该积极投身到课改实践中去。(我这里可决不敢把以前的教学否定的一无是处,也决不会抹杀近十几年语文教学取得的成绩,那不是在否定我自己嘛)。

那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习俗,做好教师的角色转换呢?我这里谈谈我在这一年中进行的尝试。

要戴罪立功,要喜新厌旧,忌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宜立足根本,推陈出新。作为长期受应试教育困扰的语文教师,应认识到旧的教学习俗给语文教育深入发展带来的弊端,作为一线教师有义务真正投身到课改试验中去,要充分吃透课改精神,认真理解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改在改进语文教学上的积极作用,不能表面是素质教育,内里却大作应试文章。

在进行新教材教学时,我们初一备课组加强了教前的备课和教后的总结,在继承语文教学好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课改尝试。自己的教案中如何体现课改思想,教学设计有没有兼顾每一位学生,是否整合了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学实施中给了学生多少参与空间,师生的互动完成得怎样,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是否得到合理的运用,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业布置是否注意到课内延伸和课外迁移,教学评价有没有做到多元化?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充分渗透了课改新精神,能够结合新课标制定教学计划。    

洪钟礼要骂,课改要进行,别怕失败,出了问题推给洪大人。不可否认,目前的语文教学改革还只在实验阶段,语文新教材在编选上的确有许多亮点,但一线教师的担忧也不无道理。过于大刀阔斧的砍掉传统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过于盲目的编选些和初一学生语文水平和理解能力不相称的专业文章,用不够规范的文言文代替古代大家的精彩名文,这一切都令初次接触新教材的师生一脸茫然。初一入学开文第一课就“献给”师生一篇用来启蒙大学中文系的新生都不为过的《为你打开一扇门》,第八册第一课那令广大音盲大为不解的《贝多芬传》,洪大人确实没少被一线教师骂。面对这一两篇不太理想的文章(也许是我们悟性太浅,道行不高,没吃透洪大教授们的真意),教师们无所适从。但我们绝不能因为一两篇不合口味的文章,就抹杀本次课改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整合教学资源上凸现出的优势,作为教师更多的是反省自己教学习俗上的不足,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进行课改试验,领会新教材编选者的良苦用心。课改尝试允许失败,出了问题还有课改先锋洪大人挡着呢。


展开全文阅读
多比较,多试验,注意摸索,大胆尝试。课改道路没有经验可循,教师要注意摸索,大胆尝试。

对于没接触到的课文要认真备课,(这里提醒广大教师的是切忌唯教参万能论),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比如在教授《繁星》时,建议多媒体投影有关星空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氛围和空间;在教学《端午日》时引导学生体会湘南民俗,整合物理、美术等教学学科解决学生提出的有关“龙舟的形状,赛时的协调指挥”的问题,课后再迁移到“空气流体动力学与龙舟的形状”的研究学习小组,引申到自编民俗小报上的语文活动。这些做法就可尝试。

碰到保留下来的传统课文,教师绝不能拿来就按自己的老套路演练。要带着“课改有色眼镜”,重新审视和定位这类课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适时改变教学方法。比如超级传统课文《社戏》被编选进了民俗单元,以往的大谈历史背景,大批封建教育黑暗的教学思路就应该转移到感受月下美景,台下仙境,归途野趣,体会江南水乡淳朴民风和乡情上来了。这样这堂语文课就由姓“政”改为姓“语”了。

针对课后练习,教师大可不必再大事强化了。因为编选者已明确表态;课后习题只提供给

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真正作业的布置权交给教师自由发挥。如此,教师就要打破常规,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精选或设计适合的课后作业。我教学中布置的诸如“为《成功的花》设计辛酸历程、课后上网调查《济南的冬天》的气候特点和温暖原因、赵普三奏不成时家中的商量对策、匠师的妻子是如何贿赂况皓之妻的,以虫治虫和现代绿色农业”的问题,就大大不同于以往的做法。至于这样做法是否经得起考试检验,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经常被学生莫名其妙的问题难住,近来的几次期考的理想成绩,似乎说明了点什么……

及时充电,积极应对,自加压力,自找麻烦。新课改对教师要求提高了,对教育习俗的改变尖锐了。多媒体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师生互动的量化评价,教学资源的课外扩充,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老教师“课没办法教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捣什么浆糊”的抱怨说明了他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上的落后。这时,及时充电,积极应对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一定要适当进行课改尝试,抽出百忙时间做几个课件,上网浏览一下课改最新成果,下载些有用的资料,自加压力,自找麻烦显得尤为可贵……

为了证实“中山陵”的全图和课文对该陵园方位介绍的出入,花一上午时间上网查找,而被同事们戏称为“不务正业”;为了证明雌雄金龟子流苏的个数,请教生物老师,甚至去查《大百科全书》被告知“自找麻烦”……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习俗的改变上的一点尝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一线语文教师能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习俗,转变教学模式,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化,是课改成败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承担起这一责任。

                                             2003年6月

 作者邮箱: qh18@hotmail.com

标签:教学论文 从教学习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陈奂生上城(网友来稿)
下一篇:从《社戏》的教学和编选看苏教版语文新教材的变化(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