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文言文阅读翻译
阅读:4451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古文翻译思路例说
作者:石克礼
单位:渭南市瑞泉中学
邮编:714000
电话:2992513
E-mail:shikeli@wn163.net
多媒体课件《古文翻译思路例说》
简 介
《古文翻译思路例说》由2002年高考考纲的变化出发,针对学生在解答中常出现的“入题难、思路不清晰、文字表达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有条有理”地探讨和解答,追求考生在解题应答上的理想表达。
本课分三部分:一、看一看高考的考法;二、应对策略及操作步骤;三、题型热身。
“看一看高考的考法”着重解决考题基本规律及高考中学生怎样把握得分点的问题。分解问题时尽量做到明了、准确、具体,使学生能够“有法可依”。
“应对策略及操作步骤”在前面典型题例分析阐释的基础上,按照学生解答的思维特点进行系统的学法指导:
1、明辨文句特点,调整文句顺序;
2、补充省略部分和词类活用过程中增加的现代词语;
3、删去无义词语和无法翻译的词语;
4、特别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连用时,不得视为双音合成词;
5、保留不必翻译的词语,如古今相同的词、各种专有名词等;
6、对译词语,字字落实。
同时,对出现修辞手法的句式的翻译原则也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题型热身”主要解决学生在课堂的掌握程度,以师生双边活动进行主导,把解答的思路和方法贯穿到“题型热身”中。
通过本课的导练,希望以课件的形式,解决学生复课中“课堂容量小、思维面窄、理法脱节”的矛盾,使学生在鲜活的气氛和动态活动的课堂中提高解题能力。
古文翻译思路例说
瑞泉中学 石克礼
[教学设想]
针对近一年来高考在文言文考察上的题型变化及考察方向的调整,围绕学生在文句翻译方面的疑难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讲练,提高学生答题能力。
[导学重点]
1、学生对文句的整体把握能力及重点字词的理解、诠释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作答中怎样有效地拿到分值、怎样靠近得分点,使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设计要点]
1、在对高考题型地把握方面,力求突出学生的理解、消化能力,系统的将文句翻译的要领结合具体的题型教给学生。
2、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一定量的强化,重点使学生能够落实到笔答能力上。
[教学设计]
一.看一看高考题是怎样设计的: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16题:
v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v [1]其李将军之谓也?
v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解读]
根据阅卷的要求,第一句中的“其”“之谓”是重点词语,第二句中的“ 及”“尽” 是关键词 。
[交流明确]
把握住关键词语,翻译并不困难
v [1]其中“其”并非代词,因为后紧跟着“李将军”,加之位置在句首,可以译为“殆.大概.恐怕”等表猜度或拟议的语气副词。
v “之谓”应是“其谓李将军”的倒装。[宾语前置句]
v 全句可译为:
“ 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 [2]题中“及”与“尽”一定要译成“到……时”.”竭尽”才算准确。
► 全句可译为:
► 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 [小结]
► 基于以上两题并联系前些年高考题在文言文语句题上的考察,我们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点启发:
► 从高考命题及阅卷可操作性特点的角度考虑——
► 1.古文翻译总是采取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
►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去,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 我们可以在日常复习中着重注意那些能够落实到字句,不必不过多依靠意译的文段和语句。
2.翻译文句时,应着重关照句中的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是文句翻译的得分点。
例如[2]题,如果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就不能算作准确,因而不能得满分。
v 3.注意文句句式特点,译出原句句式特点。
v 这里说的句式,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几种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虽然《考试说明》没有把文言文特殊句式列入直接的考查范围,但是文言文特殊句式却在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中屡屡出现。前文中两道题就是例子:
v [1]其李将军之谓也——其谓李将军也(宾语前置句)
v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及死之日,天下知(之)与不知(之),皆为(之)尽哀 (之,李广。省略句)
v 因此,对文言文特殊句式应给予足够重视,翻译是更要把句式特点准确地翻译出来。
v 4.难以断清的文句,应联系全文,注意语境。
v 文句翻译,从表面上看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对这样的句子的考查,能够看出我们对整篇文章理解、掌握的程度。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应联系全文尤其是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消化、并验证翻译的准确性。
展开全文阅读
v
二 应对策略及操作步骤
[引申拓展]
1.明辨文句特点,调整文句顺序;(见前例)
n 2.补充省略部分和词类活用过程中增加的现代词语;
n 如:吾得兄事之——吾得[以][像对待]兄[一样]事之
3.删去无义词语和无法翻译的词语;
n 如:
n 昼夜勤作息 (偏义复词)
n 其兴也勃焉 (舒缓语气)
n 兵者,凶器也 (提顿语气)
n 媪之送燕后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
4特别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连用时,不得视为双音合成词。
例: 不以臣卑/鄙
具/体而微者
因/为长句
前/进缶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5.保留不必翻译的词语,如古今相同的词,各种专有名词等。
6.对译词语,字字落实。检查是否连贯,语气是否保留等。
如果出现修辞手法,翻译的原则有四:
n 1.一看就懂的加以保留。如:“臣心一片磁针石”。
n 2.换成现代汉语中同值的修辞。如:“金城千里”——铜墙铁壁绵延千里
n 3.有时无法翻译或改换,就干脆去掉修辞,还其本体本义:如:“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边修筑长城守卫边防
n 4.同义反复以加强语势的,合为一句话,互文改为不互文。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n 三.题型热身
2.将下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 (一)把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而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 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划分节奏,补齐省略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 落实关键词语]
§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关键词语:“多”、“知”
§ [讨论明确]
§ 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二)把下面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o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o [温故解新]
o 是非君子之道也。
o 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
o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o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道义,那么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o [互动巩固]
翻译下面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v (三)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水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后何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遇之甚!蔽之甚!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v 你最会游水,今天为什么落后了?
v 你太愚蠢了!太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了!将要死,拿钱[能]干什么 ?
§ (四)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
§ 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
(五) 邑西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鸭毛茸生,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亦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v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术者也。”
• 偷窃的人尤其应该[为此而]惧怕:一偷窃[身上]就会长鸭毛!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古文翻译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从《社戏》的教学和编选看苏教版语文新教材的变化(网友来稿)
下一篇:
话题作文“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