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3700  
标签:作文指导
作文教学过程的思维训练


肖建民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 度,应当十分重视。”近些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精心施教,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但毋庸讳言,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这几乎成了作文教学中久攻而未克的一个堡垒,令 人困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对作文教学过程思维训练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为此本文特地 作些探讨。 

    作文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刘勰:《文心雕龙》)写 作是一个由感知——内部语言(加工制作)——转为外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 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高级思维活动,既然写作是思维的外化,那思维必须首先是清晰的,只有 这样,才能做到“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叶圣陶语)从写作的能力来看,它由基础能力和专门 能力两个方面构成,基础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专门能力包括积累素材能力 、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 基础能力的核心,语言表达能力是专门能力的第一要素,而思维与语言又恰恰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辩证关 系,思维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语言表达又以思维为内核,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 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理的语言。”从写作的过 程来看,一篇作文的完成,大体要经历观察积累材料、构思表达、修改润色三个阶段,不论哪个过程,一刻也 离不开思维。 

    显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强化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固有规律所决定的。同时,学生在作 文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思维障碍。比如,思维空白——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思维浑浊——不知如 何谋篇布局,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乃至应考背作文、套作文;思维单一——不知如何求新、如何修改等。正 如蒋仲仁先生指出的:“学生作文,一般有两大缺点,一是言之无物,一题到手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一是语无 伦次,有点儿想写的东西不知道该怎组织。这两个毛病何尝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根源还在思维能力上。”(《 思维·语言·语文教学》)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加强思维训练,显得尤为紧迫、 必要。 

    作文材料与发散思维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而不少学生在动笔写作前,常有“无米”之感,思绪茫然,一片空白。刘国正、张定 远先生曾指出:“说实在的,像中学生这样的年纪,已经阅历不少,知道的事情也不少,大至世界和社会,小 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 别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 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有许多可以取来作为生活的材料。宝贝就在他们身边,可有时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 误认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一定值得拾取和保藏,一旦换一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在老师的指引 下和点拨下,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他们会骑上神马,飞进神奇山谷,发现数不清的宝贝。”(《作文教学漫 谈》),针对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的思维障碍,教师的指引和点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各种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以解决问题的思维的方法,联 想和想象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它们象一种触媒,使学生由此及彼、从已知到未知,产生新的感知,新的意 象,能使有关材料尽快“汇集”,或形成对某一个问题的多种视角,从而解决“下锅之米”,打开写作思路。 

    一、在联想中“触发”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似联想等,叶圣陶、夏丐先 生曾经讲过:“读书贵在新得,作文贵在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 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 ,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 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书是用文字写成的,我还希望 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文心》)这段 引文,看重讲了两个方面“触发”。 

    一是在读有字之书时,由联想而得到的“触发”。中学语文课本和课外优秀读物是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 ,仅就课文而言,就荟萃了古今中外许多文质兼美经久不衰的篇章,几乎涉及到大千世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是引发学生联想的重要媒体。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针对这一特点,十分重视从“导读”向“导写”的延 伸,引导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得到新的触发,成为作文的好材料。比如学生从读《论雷峰塔的倒掉》到 写《论岳坟四铁像的被偷》,从读《爱莲说》《荷塘月色》到写《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画小记 》,从读《哥白尼》到写《科学必然战胜迷信》等,都是从卷中得到触发,引起联想,有感而作。这使学生既 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有了“下锅之米”。还提高了分析综合的能力,可谓一举而多得。大凡学业优异的学 生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比如,江苏省1991年高考文科状元、无锡一中女学生朱晨,是一位勤奋刻苦、全面发 展的学生,曾获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一等奖,在各地报刊发表散文十多篇,她获得成功的重要一绝,就是善 于阅读。她说:“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我都很熟悉,有些课文我能成段成段地背诵。虽然还不是每篇 课文都‘烂熟于胸’,但课文的构思方法、语言特色或者人物形象、精彩场面、美好意境,我都十分清楚。逢 到写作时,马上会联想到学过的同类课文,这些名篇的一招一式,开拓了我的写作思路。”(《纵横书卷跌宕 文章》) 


展开全文阅读
    二是读无字之书时,由联想而得到的“触发”。社会生活非常广阔,作文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果说有字 之书是使学生得到触发的“流”;那么,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应是使学生得到触发的“源”。福建省福 州三中特级教师王立根在作文教学中就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触发,通过联想、分析、综合、比 较,打开写作思路。比如,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两种“绰号”加以比较,一是与人为善的,如“数学迷”、 “小百科”、“智多星”等,一是嘲笑别人生理缺陷的绰号,在比较中分清什么是文明行为,什么是不文明行 为,从而引出一番道理,再动笔写《“绰号”小议》,就有话可说。又如,引导学生从高楼想到地基,由地基 想到钢筋、水泥、石头、砂子……进而联想到自己要做一块合格的石子,在托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事业中建 功立业,再动笔写《石子的联想》,学生有感而发。这些指导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二、在想象中“融铸” 

    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再现或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包括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等。再造想象 是在感知语言、绘画、旋律等载体时显现具体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对新形象进行重新组合、融铸创造出新 形象的过程。前者如用全国卷高考作文题:九○年,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一对孪生小姑娘作肖 像描写;九一年,要求考生根据黑板报上画的圆,进行想象;九二年,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记叙 清理碎玻璃的事件经过,突出人物的心理;三则都是想象作文。创造想象则要引导学生对原有意象进行“融铸 ”,把平时生活的积累化为新的画面。比如:假设情境式的作文训练题:《写字台上的红玫瑰》:“早晨,张 老师一跨进办公室,只见写字台上插着一束鲜红的玫瑰花,她将花儿贴着脸庞,情不自禁地问:“这是谁送来 的花?”请续写下去;幻想式训练题:《太空旅行记》;推测式的训练题:《第八代电脑》;假想式的训练题 :《三十年后全班聚会》;课文延伸式的训练题:《今日的水生和宏儿》等,都是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挖掘 “积累”,获得新材料的有效方式。上海市控江中学学生胡睦曾于1992年参加“国际少年通讯写作比赛”,题 目是《跟随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一名海员给一个20世纪儿童的信》,获得国内奖第一名。他说,这篇作文 “完全要靠想象”,我家里有一本连环画《航海历险记》,画的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经过,以及哥伦 布的一生。我依靠这本小书,想象出一个同我一样大的,他跟随哥伦布一道航海,最后因为哥伦布遭到别人误 解,他想不通,写了一封信给我。……我想象,那位海员要我作为一个500年后的历史见证人,来裁决一下勇敢 与误解的胜负问题。如果我裁决不了,就把信转给再过500年后的一个孩子。这样,我这些材料同通讯比赛的“ 通讯”又有了联系。凭着我自己的独特想象,我写成这封信,结果被评为国内奖第一名。”(《我的诀巧:独 特》) 

    联想和想象本身并不会“生产”材料,然而能令人们发掘出淹没在记忆库中的材料,能将分散的、零星的 材料组成一体,使人从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变“思维空白”为茅塞顿开,身在宝山能识宝 ,找到自己作文材料的“面包”、“盐”、“宝贝”。 

    作文思路与收敛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的写成,最要紧的自然是‘说些什么’,这是所谓内容。有什么可说了,最要 紧的是‘怎样把它着手组织。’”(《文心》)但有的学生,在有了材料之后,脑子里仿佛还是一团乱麻,不 知怎样去组织。针对这一思维障碍,要十分重视收敛思维能力的培养。 

    收敛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所谓收敛思维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将思维收束到这 个中心,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写作过程中,就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将不同方向的材料、不同角 度的思考,经过分析、筛选,集中到中心点,围绕中心形成清晰的思路和结构。 

    一、抽出丝头 

    有的学生下笔前想的很多,似乎有话可说,而动笔时又往往感到不知从何下手,似乎面对一团乱丝。究其 原因,就是朱光潜先生说的“思想不清楚。”他说:“思想不清楚的人做出来的文章决不会清楚”,“寻思是 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作文运思有如抽丝”,要“在一团乱丝中拣取一个丝头”。(《作文与运思》) 比如,围绕作文题《拔河的启示》学生产生了多角度的思考,比如:①齐心才能协力;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③两强相遇勇者胜;④精神鼓舞力量大;⑤勇为本,智为魂;⑥一鼓作气;⑦指挥的艺术等,究竟选取何者 作为自己作文的立意呢?一定要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抽出丝头,作为全文的主旨,并围绕“丝头”安排 文章的布局、材料,使丝头象聚光镜照射的焦点一样,燃烧起来,发出亮光。 

    二、理清思路 

    思路是文章的线索。秦牧说:“思想象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 (《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张志公先生曾指出:“常见有些青年同志写的文章,意思不能说不好,有的并且 很好,词句方面有点小毛小病,总还通顺。就是整篇组织得不好,不清楚,不严密,结果让人读着感到吃力。 一遍看下来,还不能把他的意思搞明白。”“究其原委,这首先是个思路问题,”“要文章的结构好,必须求 之于思路。”(《怎样锻炼思路》)那末,怎样指导学生锻炼思路、理清思路呢?关键是要使他们学会分析与 综合的思维方法。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认为,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它一切思维的过程的 基础。”(《思维发展心理学》)分析就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东西方面分解开来,一一加以考察 、思辩的思维方法,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方面联系成为整体进行考察、概括的思维方法, 二者密不可分。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 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样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和感情,继而进一步对这些印象、看法、态度和感 性进行分析和综合,条分缕析,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的思路。比如,指导学生写题为《“滴水穿石”的启 示》。首先要启发学生对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进行分析:(1)滴水要有以柔克刚的必胜信心;(2)目标集中;(3 )坚持不懈,然后进行综合,得出结论;我们无论做工作还是学习,都必须树立信心,确定目标,持之以恒。这 个分析、综合的过程,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只要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作文思路就能达到张志公先生所 讲的,既“开阔活跃”,又“细致严密”。 

    三、排列组合 

    即把有关材料、各种思考,按照文章中心结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比如,围绕 议论文《谦虚与自卑》的写作,学生们产生了多角度的思考:①什么是谦虚;②什么是自卑;③什么是骄傲; ④什么是高傲;⑤什么是虚伪;⑥谦虚使人进步;⑦骄傲使人落后;⑧自卑使人灰心;⑨高傲使人离群;⑩虚 伪使人厌恶;(11)要谦虚,不要自卑。尔后经过梳理,着重以①②⑦⑧(11)作为全文提纲,逐层推进。 


展开余文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对应的,从收集材料到谋篇布局,既要从“发散”到“收敛”,“收敛”中又要 有“发散”,使学生既善于搜集材料,又善于运用材料,安排好文章的思路、结构,“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 的形式。”(朱光潜:《选样与安排》)。 

    作文求新与创造思维 

    中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文通字顺。中学生作文的“求新”不同于作家的创新,有其自身的内 涵,主要是指:①突破自我,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②善于发现,在同龄人中,能形成自 己对客观事物较独特的认识和感受;③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应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同时,作文本 身就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有些学生思维方式单一、陈旧和障碍,必 须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并不神秘,它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应,是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综 合表现。正如朱智贤、林崇德说的:“完形理论认为,打破旧的格式塔,并发现新的格式塔,这就是创造的思 维。”(《思维发展心理学》),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去“打破旧的格式塔”呢? 

    一、记录灵感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周恩来语)灵感是一种短暂的顿悟性思维,高潮为时很短,瞬时即逝,是在 受到某种启发而爆发出的思维火花,这是极其重要的创造性的质变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写作的才情禀赋。“ 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苏轼)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新鲜感 受,既可以是片断的、点滴的,也可以是成篇的,只要有新意,都是可贵的。 

    二、多路出击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有跟常规思维作相反方向的思考(逆向思维),与常规结论作对立面的思考 (求异思维),用解释甲的道理来解释乙(类比思维)等。教师要“授之以法”,指导学生善于“多路出击” 。 

    比如,教师提供如下材料:“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明天会成为像你一样 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但绝不会有我这样有成就,因为他现 在就很富,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却是非常贫穷。” 

    学生阅读这则材料时,兴趣很浓,思维活跃,从不同的角度拟出一些有创意的好标题: 

    逆向思维型:富有就一定是包袱吗? 

    求异思维型:儿子未必不如其父 

    类比思维型:行行出“明星” 

    辩证思维型:家庭富有的利和弊 

    联想思维型:从记者的恭维谈起 

    想像思维型:贝利的儿子长大以后 

    …… 

    这些命意,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一题多作 

    一题多作,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大体有四种形式: 

    1.同一题材,多角度立意。比如,围绕上述一则材料的多种立意。 

    2.同一题目,多种体裁。比如,以《桥》为题,不明确规定文体,让学生选择,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 说明文,或写议论文,乃至诗歌、小说。 

    3.同一主题,多种写法,比如,指导学生对说明“煤”的作文,设计多种写法:拟人法、对话法、寓言法 等。 

    4.一篇作文,多次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既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重视指导学生对自 己的习作,从主题结构、材料到语言、表现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在多次修改中使自己的作文更加充 实,并力求有所创新。 

    四、变通“套路” 

    记叙、说明、议论文体的写作,其结构均有一些“套路”、“模式”,既要看到“大体须有”,这是写作 实践的总结,又要看到“定体则无”,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必须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既有所借鉴,又有所变通。 

    五、寻找“独特” 

    即要指导学生善于在书籍、生活中,获得独特材料感受。上海市控江中学学生胡睦曾任《小主人报》副主 编,作文多次获奖、发表,日本NTV电视台还于92年2月以专题片《一个小编辑的一天》,对胡睦作了介绍。胡 睦同学作文成功的诀窍,最重要的是“独特”二字。他说,要“寻找独特的材料”。“到哪里去找独特的材料 呢?我认为一是要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而不能到“优秀作文选”中去找,“选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材料写。” 同时,“独特的材料,还可以从书籍中发掘出来。”前面提及的《跟随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一名海员给一 个20世纪儿童的信》,就是他从一本读过的书引起联想,结合当前改革的时代特点,结合自己的学校生活,写 成的一篇“材料独特”、“感受独特”的佳作。 

    六、走过“桥”去 

    著名作家王蒙曾说:“一般地说,愈是缺乏经验的新手,愈不会改造、发展、变化生活给自己的原始触发 ,他们大致还逗留在桥那一边,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就现实写现实。过了桥以后,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 世界,全部是生活的,又全部是想象的。全部是客观的,又全部是主观的,全部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在这 个艺术世界里,每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放射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的光辉。”(《王蒙论创作》) 

    这里借用王蒙“过桥”的比喻,旨在说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对作文的材料进行分析, 从就事写事,就人写人,跨越到善于发掘自己材料的意义,并进行有机的组合,而这正是创造思维品质的重要 体现,倘能如此,那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来,(鲁迅语)比如,“全国十佳文学少年”之 一的南京师大附中学生方欣,虽是高中学生,已有作品集出版问世,她作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善于走过“ 桥”去,于平常中发掘生活的底蕴。仅以《假发的风波》为例,便可略见一“斑”。作文写道,我的父亲,年 仅四十,不知何故,头发已经稀疏。一日,他居然买了假发,虽然“年轻了许多。”但作为女儿的我,十分不 满,认为父亲“太开放”了,老爸对女儿的反映很敏感,忍痛将假发退了。当然,知父莫若女,我最后还是哽 咽着劝爸爸再戴上假发……。买假发——退假发——再戴假发,这生活中的“原计”经过精心的发掘,加工, 闪耀着小作者智慧的光焰,儿女对长辈的爱美之心终究给予了理解,使人读来有滋有味,颇感温馨。 

    作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 出的思维障碍,如何加强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作了初步探讨。孔夫子主张学思结合,同样的道理,作文教学必 须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只要我们精心施教,巧于引导,学生们一定能跨越障碍,走过“桥”去,不断提 高写作水平,展现出自己表达艺术的新风采。 
标签:作文指导 作文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
下一篇: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