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反思
阅读:1381
标签:
教学反思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反思(网友来稿)
江猛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从学术杂志到专家讲座,从权威的教育机构到重点中学乃至一般中学,都在迎接、讨论、研究、甚至实践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回顾起来,中国的课程改革也应该是应时而至,千呼万唤终出来。这应该是中学教师三呼万岁的时候,是中学教师迎来明媚春光的时候,是中学教师轻轻挥一挥手作别昨天的时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志士仁人该轻轻舒一口长期的时候。然而,走进教学一线,走进学生中,走进教室中,就会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许并不那么乐观。高考的指挥棒仍有无穷的魅力和威力,理想的教育理念,在现实中被现实的“功利”打得丢盔卸甲。
也许有人归咎于教师素质的低下,或者传统观念的强大。无庸否认这其中有合理的一部分理由。但事实上,新课改所遇到的尴尬,是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首先,新课改的理念来自何处,它的定位是否符合中国的实情,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影响力;其次,课改的动力源在哪里,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它是否有持续的动力,是否又是昙花一现;第三,新课改受到来自家长方的压力,该如何化解?是用市场规律,还是行政手段?第四,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是否规范,是否能真正甄别人才,它与现在社会上各部门单位招聘人才的措施是否处在同一系统中;新课改要培育的人才目标与中国的政治改革是否处在同一方向的进程中;如此等等。下面作详细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
新课改的理念,应该说是对过去教学理念的一种扬弃,有很多进步的东西,符合世界教改的潮流。但是细细体会起来,我觉得新课改的理念并不是我们中国人搞出来,而是借用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学理念,缺少我们自己的民族的东西,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是连同血水与孩子一起倒掉了。所以听许多专家讲课,很遗憾,里边并没有自己研究出来的新东西,没有自己长期试验验证了的教育思想,他们不过是对教育部几个专家搞出来《新课标》进行了从概念到概念的图解,并没有实践或试验论据的支持;甚至有些专家的讲解,不过是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大杂烩,了无切身之感。专家尚且如此,一线教学的教师,在没有真正话语权的情况下,在学校各种严格的考评下,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在繁多的题海中,在缺少与外部交流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在手中没有多少资源可利用的情况下,对新的课程改革,流于应付,不也是在情理中的事吗?
我以为,西方或美国的教育理念,并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只要想一想他们社会形态,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人口状况,哪个方面不与我国有着巨大的差别。美国的教育理念是在他们发展过程必然进化而来的一种思想,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但是并不符合我们中国的情况。我们国家在走上世界时,特别在教育思想上,有些迷失了自我,丢弃了我们传统的一些好的教学思想,盲目跟着美国走,脱离了我们的实际。我们中国的现实是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匀,教育层次城乡存在这巨大的差异,我们有庞大的人口压力,庞大的文盲队伍,我们的教育机制教育制度存在极大的迟滞性,缺少活力,等等。显然,在中国,不可能有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理念,它是如此复杂,又是如此庞大的工程。中国明显的城乡二元化结构,迟滞这种国教改真正有效地推进。它既有上不上得起学的问题;也有上学了该如何学好的问题,有职业化教学与精英化教学的矛盾,如此种种。
因此,新的教学理念并不能充分解决这些问题。新课改在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讨论,探索,实践的深入,新的课程改革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
新的课程改革,动力源在哪里呢?
事实上,新课改有着巨大的内推力。传统的教学理念,虽有不少的优点,但是在实践中渐渐被推上了一种极端,一考定终身的评价制度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它的弊端暴露无疑。加上中国如此之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的巨大差异,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日益分化,因此,改革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一线的教师对目前的教育的感觉,是带着镣铐跳舞;莘莘学子面对高考,是一种欲拒还迎的无奈,说是选择自己的命运,其实无从选择。他们是对教育改革,对新课改盼望的心情最急切的一群,最中坚的力量。改革需要通过他们来落实,来达成目标。因此,目前在中国要找出一个反对教育改革的人,恐怕比为官者廉洁,或者登上月球还困难。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有足够其强大的动力源,真有一点“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味道。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教改应该如何去改革?围绕这一点争议颇多。影响教改的因素也颇多。虽然新的课标已经颁布,但是并没有解决这个争议。现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教改,更像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决心虽大,效果实际并不理想。就像一个巨人举起一把大斧头,一斧头下来,虽然把一些长久来困扰人们的难题齐齐砍下,但不免又把一些好东西一同砍去,有时甚至某些地方失了准头,砍在了不该砍的地方上。
我以为,一场自下而上的教改似乎更有生命力。首先,政府应该给教师、学者、国人提供一个平台,论坛,首先让大家进行充分的探讨,争论,试验,实践,让人们充分的认识、分析目前的教育制度的弊端,充分探讨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何方,充分探讨中国教育的目标何在,充分探讨一个或者数个乃至数十个可行的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教育的多元化思想和实践,允许各地进行不同的教育改革的试验,走出去,引进来,注重城乡不同的现状,注重可持续发展。
其次,允许市场对资源的重新分配,注重发展私立学校,对教育不搞行政命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成为一个服务性机构,咨询性机构,让社会、市场去激活教育改革,教育主管部门成为一个指导性把关者。一个社会的能量永远大于几个专家的力量。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持续力应该大于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不会是一株昙花,瞬间就凋谢了。
展开全文阅读
三
新课改还遇到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家长们有充分的理由,拒绝让自己的孩子充当试验品。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思想仍然在影响着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思想,精英教育的理念仍有持续的影响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巨大的就业压力,数目有限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残酷无情的社会竞争,也不容许家长有更多理由接受与他们的“功利化”目标不一致的教育改革,所以,社会上的家长们几乎本能的拒绝改革。这是新课改不尽如人意的主要障碍之一。
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高考是他们摆脱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几乎是唯一的路,他们是社会的弱势集群,但是人数众多,如果改革不利于这些目标的实现,他们几乎会失去他们的人生目标。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障碍,横亘在他们的心灵。高考是他们唯一的机会。所以,他们欢迎改革,但是拒绝以损害他们的利益作为代价。
城市的孩子,一方面他们享受着优质的教育,但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承受生命之重,成天陷于题海之中,对自己的人生缺少思考与选择,对自己的生活缺少体验与实践,外部强大的压力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想逃,但天地虽大,却无处可逃,中国的每一个省市都是如此,除非出国,耗费父母的血汗钱,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的梦想,大多数人还是不敢做这种梦的。他们欢呼着改革的到来,但是,任何有损于他们竞争力的改革,也会遭遇他们激烈抵抗。在城市,名牌大学,意味着强大的竞争力,强大的竞争力意味着可靠的立足社会的资本。这一思想盘踞在在城市,深入城市的每一角落,它有巨大的生命力。正是这一思想的推波助浪,是传统的教育思想走向了一种极端。因此,教改必须面对这一思想的巨大挑战。翻过着一座山就会是另一个世界。
那么,如何化解这些阻力呢?他们如此真切的横在改革者的面前,不容回避,它们又是一种不能完全否定的生活逻辑,怎么办?
多元的、多层次的,多方位的教学价值取向与传统教学必须有一些妥协,必须解决社会生在中最现实的目标,把远与近,高与低,现代与传统有机的辩证的统一起来,才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推行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让市场,社会去化解一些风险,解决一些难题。应该允许更多的私立学校进入市场,让他们充当鲶鱼的角色,激活一塘春水。
四
新课改也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极大的关系,中国要走什么样的路,中国要走向何方,中国在现代化过程需要什么人才,这些都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国家结构性的问题,也是教育结构上的问题,譬如,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性,也使教育不合理性。中国民主化进程,影响着国民的民主思想的养成,从而影响教育的民主化理念。
因此,探讨教育改革,不应该局限于教育领域,应该站得更高更远一些。目前,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有了长足进步。农村村委会的海选,城市居委会的选举,已经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周围。中国的政治改革也日益深化,胡温新政,叫海内外人士刮目相看。因此,教育改革应该与此保持同一的方向,教改要培养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的现代化人才,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唯唯诺诺的人才。现代化的人才应该是,讲民主,讲法制,有创新能力,有使命感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以上一些观点,多有不够周全的地方,在此只是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作者邮箱: jmjm520@msn.com
标签:
教学反思
对中国教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水调歌头(网友来稿)
下一篇:
当班主任的几点体验(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