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学设计
阅读:393
标签:
教学设计
考试制度改革是教改关键
光明日报 2003-08-15 蒋极峰
展望我国高等教育近2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体成效业绩辉煌。但美中之瑕在于教学改革滞后,虽说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业绩相比滞后反差明显,令人遗憾。现代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处于这个时代,就不可能不受到其强烈影响,尽快尽多地接受外部信息,锻炼自己多方面的才能,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与上几代人不同的重要方面。但是老师往往看不到这个差别,习惯于用他们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方式来教育学生,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学生应当紧跟教师讲课,不要分散精力去搞什么“能力锻炼”、“扩大知识面”之类的事情……到了三年级,同学们都逐渐选定了自己的奋斗方向,树立了自己的理想,有着自己的一番打算,但是目前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秩序,使学生非常被动,甚至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被迫跟着考试指挥棒转,那么,毕业后必然造成能力极其缺乏的弊端。学生在大学里应该能自己认识自己,掌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新的考试机制要以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教育目的,突出检测师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改革创新考试机制首先从制定科学、灵活的考试制度入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考试在制度的限定上应有所不同,允许根据各自特点选用不同方式、方法组织考试,在制度上给师生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通过制度规范,引导师生的教学向积极主动,勇于创新,以传授知识为手段,注重培养能力的方向发展。其次,寻求恰当、适宜的考试方法,把因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抑、焦虑等负担转变为轻松、愉悦的乐趣。比如公共课程考试,可采取开放测试法,在学期或学年内确定具体考试时间,不分学科和专业,不分年级,学生可任选教师按课程表参加学习,修满学时参加考试,检测成绩,不合格可重修,学生只要未毕业就不应限定次数,直至合格。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试可采取综合测试法,把相关、相近课程知识综合起来考试,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融合性,减少考试次数,突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动教师拓展知识面把课讲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把知识学活,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能力。考试的题型、题意重在把握要点,联系实际、启发性强,趣味性浓。考试的方式可根据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笔试、口试、网试、操作、闭卷、开卷、同题、异题灵活择优而用。考试时间以有利于师生均衡地分配教学精力和教学时间为原则。考试的监管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具有专用设施的考场(可教学、考试兼用),不仅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体现考试技术的现代化,而且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消除考场监管特定情境中师生之间不时出现的尴尬现象。第三,考试评价要公开、透明、多元化。考试评价是师生教学效绩的最终确定,应该公开、透明、允许学生参与,采取师生共评或学生互评,扭转单纯以教师为主,封闭运行,单边倾向,人情干扰等状况,促动师生积极努力认真教学,推动教学改革深化优化,最终实现把分数竞争调整为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
标签:
教学设计
考试制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网友来稿)
下一篇:
教师资格认定急需完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