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901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毛泽东词二首(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伟大人物的革命胸怀。

2.能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理解诗词的表现方法,把握词作的主旨。

3.能背诵这两首词,并能积累毛泽东诗词中的相关名句。

教学设计:

1.学情:学生对“词”的常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诗歌分类标准,并且进行巩固练习,强化文体常识。

2.教材:两首词的字面理解难度不大,注释也比较详尽。但是重点字读音和重点词义仍然需要掌握。可以通过默写的方式进行检查。写作背景知识交代不够。

3.教法:比较阅读法。第一课时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放到一起,教师可以提示比较角度,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地比较这两首词的异同。第二课时将《采桑子·重阳》与一般的悲秋诗词(可由学生列举、选择,教师可以提示《天净沙·秋思》、《十五夜望月》、《秋词》等作品)进行比较。重点探讨写同样的季节,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心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看来,每一个词牌名后面要么藏着动人的故事,要么就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浣溪纱》和《雨霖铃》两个词牌的来历。“长沙”是题目。

2.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四言诗、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古风、杂言诗等(如〈诗经〉〈楚辞〉、李白〈侠客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

          旧体诗    

⑴诗歌            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讲究格律

            

新诗——白话诗

⑵诗歌: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⑶诗歌:讽喻诗、应制诗、送别诗、爱情诗等

⑷诗歌: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当代诗歌

3.关于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 词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长调(90字上)。《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4.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5.写作背景: (关键词: “五卅运动”、长沙)

“五卅运动”: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 

长沙:长沙是毛泽东直接领导湖南的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的地点。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意境开阔的格律诗,从诗的意象中领略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二、朗诵比赛

1.示范朗诵。正音。(可以放录音,最好老师自己朗诵)

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uò    遒qiú    遏è

2.学生准备朗诵。

3.各大组选派一名代表参赛。

4.让学生评价学生的朗诵水平。(为什么你说他朗诵得好)

5.集体朗诵,看是不是更有气势。

三、理解作品

1.学习小组内疏通思路、文意。

明确:上阕——描写眼前所见(湘江秋色)图和心中所思(谁来主宰);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2.组织答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在课堂上提出,学生能作答的让学生答,都不能回答的老师帮忙)


展开全文阅读
重点词语:寥廓、峥嵘、方、粪土、遏

四、比较阅读

1.默写《天净沙·秋思》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研究问题:

⑴《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参考:

意象 写景顺序 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

《沁园春·长沙》 物大、量多,色彩绚丽 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仰视到俯视 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热爱自然,赞美生命,寄托了革命豪情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对比、对仗

《天净沙·秋思》 物小、量少、色彩黯淡 由近及远,侧重静态 清冷凄凉、孤独无依,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情景交融、排句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⑵思考: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明确: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五、作业

1.准备默写全词。

2.预习《采桑子·重阳》

第二课时

一、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4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写作背景

请一学生读注释⑥。

教师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人生易老天难老

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千古名句,常用来那些为情所困而哀愁万分的人。曾有人为这一句诗对了一句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说成“天难老”,配上“人生易老”来对比,表达要加紧从事革命的意义。虽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但斗志依旧昂扬。这就是伟人的胸怀,可谓愈挫愈奋。

战地黄花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简析】: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四、小组合作

注释⑥上说“本词初稿中,上下片的顺序曾是相反的。后改定成现在这样,词的意韵更显深厚,韵味也更浓了”,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参考赏析: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展开余文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词二首》与之风格上的不同。

2、作业:课外搜集毛泽东诗词名句。

附:毛主席诗词名句选 

1.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2.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

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5.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6.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 昆仑》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8.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10.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1.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

1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1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1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15.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1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17.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20.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2.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23.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2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2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毛泽东词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中语文的第一节课(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试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度”(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