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890
标签:
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公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网友来稿)
新昌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 赵泠
每位语文教师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一堂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对此,许多专家学者都作过深入浅出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不想拾人牙惠,旧调重弹,只想在这里就本县的一次全省性的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颇感迷惑的几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在一次本地的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笔者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听了两堂课,分别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孙犁的《黄鹂》和初中语文教材中李天芳的《种下一片太阳》。所谓观摩课,自然是经过层层选拔、精心打造的。这两堂语文课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一是都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老师不再写一个粉笔字;二是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过多,又流于浅俗化、僵化,类于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拓展阅读的部分占了整堂课的近一半。
下面就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如何看待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必用多媒体的现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公开课、观摩课不用多媒体往往被视作是没档次,评优课不用多媒体则被预先淘汰,此类现象委实不鲜。确实,多媒体在节省时间、帮助理解课文、拓展容量方面是板书所无法企及的。但是,我认为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至少会产生以下弊端:(一)、丢掉了语文课本。教师上课时,既要电脑、演示教学内容,便很少有时间顾及教材;学生眼睛得盯着屏幕,思维得跟着老师的操作而变化,语文课本便成为桌子上的摆设了。多媒体可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规定:“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内,学生哪有机会去诵读和体悟呢?(二)、固定的程序控制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一个多媒体课件,它必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它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思路、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说是尊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很难说是自主的学习。另外,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旁逸出教师课件设计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多媒体课件,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敢临时调整课件程序的老师实在是罕见的。(三)、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预先设计好了所有问题的解答方案,那个隐蔽的答案是固定不变的、惟一的。教师在讲课时只需一步步地把它们演示出来,其间是不可能被修改的,教师只能围绕着这些答案讲课,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里拖,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发、诱导”,最后“引君入瓮”。对于学生有创意的答案,教师至多也只能进行口头上的表扬,但演示时,则只能演示自己原来设计好的内容和答案。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唯一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维。而阅读的真相则是,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每一个阅读者,因为个体知识、经验、个性的差异,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阅读取向。阅读是文学的再创作,它和创作一样,都是鼓励和提倡个性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不该用多媒体呢?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本是时代所趋,形势所逼。《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号召“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但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不可绝对化,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两点:其一,整堂课都贯之以多媒体并无绝对的好处,其二,并非所有的课都非用多媒体不可。语文课上的课件还是简洁点好,简洁才有变化的余地。
此次展示课的课件都是十分精美复杂的,采用FLASH动画技术,这显然非一般的语文教师能力所及。教师上课的既定环节都被教师隐蔽地设计在课件中,摁鼠标代替了写粉笔字。教师既要一个劲地引导、启发学生向他的既定思路行进,又要及时地摁鼠标,还要制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实在是不轻松。由于要用多媒体,窗户都拉上了窗帘,在这样幽暗的光线下,学生很少有时间、有兴趣去阅读接触课本上的文字。
二、如何看待人文精神的涵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词是本世纪中国先进思潮中是一个关键词,也是近千年来西方思潮的主旋律。这个词代表的是一种把人放在首位、极力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从此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这一概念是下属于人文性这一概念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等同于人文性的涵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在当前的语文课教学,人文精神的涵养成为语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可惜的是,所谓的人文精神的涵养走样了,成了思想品德教育。在《黄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人文精神涵养的环节,请学生说说读了“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它极致”这句话的启示,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说了一些诸如此类的现象,最后老师又启发学生,把这句话跟我们所在的集体联系起来,你想到了什么。在这一启发下,学生会说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最后一个环节完全成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的语文味荡然无存,变成了政治课。《种下一片太阳》的教学设计中也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读了“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后得到的启示,经过讨论、点拨,最后教师教育学生竞争要公开、合理、科学,当自己不行的时候就该让出你的位置来。后面又有一个独立的思想品德教育环节,教师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对以后学习语文、学习做人有什么启示。可以想见,面对这样的指向性十分明确的问题,学生会什么样的回答。
展开全文阅读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过分地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把“人文性”等同于思想性,设计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环节。这两节课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学生没有自主的、体悟性的阅读的时间,整堂课都是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的谆谆诱导。这样的语文课在高扬思想性的同时抹杀了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语文课的语文味没有了,其实质是跟“人文性”背道而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上),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人文精神讲的就是“目中有人”、“以人为本”。阅读教学在弘扬所谓的“人文性”的同时决不可以丢开“文本”和“以人为本”。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怎样理解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涵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人文性呢?它应该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训练呢?
对于人文精神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和体现这样两个字:感染。
首先,教师不能忘了文本的感染作用。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以文本为依托的,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能授予,人文精神只能体悟和感染,让文本自身去感染学生。教师不能架空文本作出指向明确的分析、理解,学生基于个体的因素,对文本的人文意义的解读是多元的。
其二,教师不能忘了教师的感染作用。教育者本人必须先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的课是洋溢着他的民主、自由、宽容的思想和情怀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染到了这种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师,他能容忍学生的“异端”,容忍、鼓励甚至引导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他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他提倡学生“心口如一”,提倡“我思故我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也就被唤醒了,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被唤醒了。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并不是给学生什么思想和精神,而只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与众不同”,诱导他们心灵深处自由因子的复活,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我。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学《黄鹂》和《种下一片太阳》一课,不能忘了让学生去体味、涵咏丰富隽永的语言,不能忘了让文本本身具有的人文精神去感染学生,不能忘了鼓励、引导学去作进一步的探索思考。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那只黄鹂,你怎么对待你不同时期的处境?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阅读训练是不是多多益善?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阅读训练讲得很多,凡公开课都有拓展阅读训练,而且这种趋势是每况愈甚。《种下一片太阳》的执教者,她先用近半节课的时间分析完了课文(这是一篇还不算短的文章)后,就开展了拓展阅读。她先播放一个很美的动画片段——一朵又一朵美丽的太阳花迎着太阳盛开了,又迎风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个动画片的看法和感受(经“讨论”得出文字的魅力是隽永的,动画的魅力是短暂的);接着她又问学生,这篇课文的学习对以后学习语文、学习做人有哪些启示(并指出这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进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观念);此后,她又在大屏幕上出示刘墉的作品《画马》,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最后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篇短文(华盛顿小时候砍伤樱桃树,后来向父亲主动承认错误的故事),又一次进行拓展阅读和语段训练。
这堂语文课的容量实在不小,在学完一篇不短的课文后进行了四次拓展训练,其中两次是拓展阅读;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学生思维活动似乎也十分活跃,但效果如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短短四十五分钟,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断断接受不了的,如此饕餮美味佳肴一顿,不知学生是否吃得消。
确实的,目前的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往往因哗众取宠而犯大而无当之病,教师不屑从小处着眼,弃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如敝屦,为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其实已被理解为容量)一句话,很多教师好高骛远,视脚踏实地的教学为笨拙、缺乏创新。
语文课的阅读教学要不要拓展?当然要。拓展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大量的拓展阅读是对于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认知水平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拓展必须要注意拓展的时间,还得注意阅读的量和阅读的质的问题。大容量的拓展阅读最好放到课外,要想在45钟内让学生既完成课文的学习,又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是不可能的,课内还得强调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叶圣陶先生讲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学生首先得先消化这个例子,才能去消化额外的加餐,这是常理。比如那位上《种下一片太阳》老师,上完课文以后,再让学生拓展阅读刘墉的《画马》,这样就差不多了。其他觉得有必要让学生拓展学习的片段可以引导学生到课外去读。在课堂上引而不发的效果也许比一股脑儿倒在学生的面前更好。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是一个善于引导学生读书的老师,善于把学生的阅读欲望调动激发起来的老师。比如,笔者在上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时,先鼓励学生评价裴多菲这种甘于奉献的爱情观,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课后去比较阅读《致橡树》、《简•爱》、《傲慢与偏见》,见识一下另一样的爱情观,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评论。老师在课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便能在课外很自觉很乐意地去完成这一拓展阅读。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45分钟里面解决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问题,是绝对不可能的。
课外的拓展阅读自是多多益善,但课内的拓展阅读则应点到为止。
教学相长已是旧话,如今流行的是教师在公开课的磨炼中成长。确实,公开课是沙子,它能淘出金子。但公开课不能是经过彩排的话剧,让公开课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本真,多一些务实,因为公开课的效益在于示范。
作者邮箱: zjxcflying_111@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学生课间伤人学校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下一篇:
古诗鉴赏要注意练字(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