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品赏析
阅读:3841  
标签:作品赏析
高中第三册古典诗词赏析(论坛帖)


论坛帖: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777

汪汪雪

 [转自:红树林]高中古典诗歌赏析全集 1(论坛帖)

  静女

    这首民歌以一个青年男子的口吻叙写与情人幽会的情景。开篇先写了少女的羞怯与顽皮,男子的急切与热烈。接着写少女赠送爱情的礼物——从牧场上采来的茅草。最后直抒胸臆:茅草之所以非常珍贵,是因为它是心上人为我采来的。

    这首民歌运用通俗明白的口头语言和对比烘托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远古时期青年男女密约幽会的爱情生活。感情真率,纯朴自然。

无衣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操的战歌。诗歌以质朴的语言,铿锵的节奏,乐观的战斗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感情,动员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杀敌,坚决反击敢于来犯的敌人。同时也表达了战士们互助友爱、同仇敌忾、团结战斗、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怨愤诗,是一个被遗弃被蹂躏的女子对男尊女卑制度的揭露和控诉。

    前二章追叙了男方求婚的迫切情景,中二章叙述自己对爱情的专一和男方背信负心;后二章谴责了男方无情无义无德无行的丑恶行为,抒发自己对悲剧命运的怨愤之情。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通过一位弃妇的叙述和控诉,揭露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湘夫人

全文赏析:

    《湘夫人》是祭湘水女神的一首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夫人思念湘君的语调,描绘出湘夫人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第一段段意:

    总写湘夫人思念湘君。

第二段段意:

    写湘君不到,湘夫人由热烈的期待变为深切的怨望和惆怅。

第三段段意:

    写湘夫人因思念湘君而展开的美好的想象:芳香而华美的室内外陈设。

第四段段意:

    写湘君被九嶷众神接走,湘夫人最终也没等到湘君,怨望中又含着深沉的思念和痴情的期待。

长歌行

    这首诗勉励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发愤努力,不可浪费生命、虚度岁月。

    诗歌前六句为一节,以园中青葵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待到暮秋霜降,则叶落枝枯。形象地喻示了青年一代要抓紧人生的大好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莫待人生的“暮秋”到来而空自嗟叹。最后四句以议论为主,先以百川归海作比,说明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最后点明主旨。

    全诗通篇用比,借青葵成长和百川归海喻事说理,形象生动而含义深刻。

迢迢牵牛星

    这首诗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为题材,借牛、女之哀怨,描写了男女之间深深相爱却又不能自由约会的惆怅和哀思。

    首二句由观星而起兴,确定了全文低沉哀伤的基调。中四句转为对织女孤寂凄清生活的描写。末尾四句写双方心事难诉而望河兴叹的哀怨。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率深沉,是这首诗突出的特点。同时,采用比兴的手法,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映衬青年男女的爱情,联想丰富而意蕴含蓄。

短歌行

    这是一首抒怀诗,诗人借用乐府旧题,抒发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全诗共八章,前二章慨叹人生短暂而功业未成;中四章引用《诗经》倾吐了对贤才的思慕和求贤不得的苦闷;后二章抒发了自己要效发周公礼待贤才以共济统一大业的豪迈情怀。

    曹诗语言通俗清新,不事雕琢,感情真率自然,基调慷慨苍劲,悲壮之中蕴含着积极进取之精神。诗中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思想在当时甚至在现在仍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白马篇

    这是一篇热情歌颂从军杀敌、为国立功的青年战士的爱国诗篇。诗中塑造了一个娴习武艺、长于骑射、勇猛无私、献身爱国的边塞青年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能上阵杀敌、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诗歌着力刻划青年战士飒爽的英姿和娴熟的武艺,揭示他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为国纾难的思想基础,歌颂了青年战士抛妻离子、告别父母、义无反顾、奋勇杀敌而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

归园田居

    这首诗抒写辞职归来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开头六句追述往事,说明弃官归田的原因。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把做官比做误入“尘网”里的鱼鸟,深表懊悔。“开荒南野际”以下十句描写归田后的生活和乐趣。把自已的生活环境描写得优美宁静,富有诗情画意,诗人的乐趣自在其中。最后四句总结全篇,抒写自己的感受,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通篇对比,以极赞田园生活的美好来反衬封建官场的黑暗。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语言通俗清新,笔法轻松自然。给人淡而不俗的艺术享受。

山居秋暝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开篇“空山”二字,为全诗张本,在作者半官半隐的生活中,一切都似乎是“空”的。新雨、晚秋、夜月、清流,宁静清高而空阔高远。纵然有“浣女”“渔舟”,但山中树繁竹茂,人迹罕到。这山外的声响却正好烘托出山中的空旷。所谓“鸟鸣山更幽”。诗人钟爱的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既是他高洁情怀的具体写照,也是他矢志追求的理想境界。末联直接抒发了春光纵然消逝而自己长留山中的归隐志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这首诗以景物的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表面看来,句句在写模山范水,实际上通篇比兴。借明山净水寄托情怀,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展开全文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题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当是天宝五载(746)前后诗人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天姥(mǔ),山名,在今浙江嵊县。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奇异美妙的神仙境界的描绘,抒发了他政治追求失败后的苦闷心情。表现了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蔑视权贵的高洁情怀。艺术上诗人运用奇特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将梦中的仙境和残酷的现实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将对幻想的追求和人生的探索联系起来,超过了一般山水游仙题材的范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越中览古

    这是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吴越之争的怀古之作。诗人只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首句点明题意,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和勾践还宫。战士锦衣凯旋;越王宫女如花,勾践的踌躇满志和荒淫逸乐跃然纸上。结句突然一转,当年不可一世的勾践而今何在呢?眼前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笔法简洁而寓意深刻,含蓄地指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古来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秦始皇、汉高祖……历代王侯将相莫不如此。  

    这首诗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蜀道难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旧题.。齐梁以来,诗人多以此题描写蜀道的艰险。李白借此旧题,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路线,抓住沿途各处的景色特点来展示蜀道之艰险和山势的高危。以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现实融为一体,酣畅淋漓地描绘出蜀道山川的险峻壮丽,同时对当政者提出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忠告。寄寓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全诗句式长短错落,音调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篇的代表作。

将进酒

    “将进酒”为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九,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这首诗当是天宝年间李白供奉翰林遭贬后所作。本诗借饮酒放歌,表达诗人鄙弃功名富贵、纵酒销愁的愤懑情绪。

    开篇两句,以排山倒海之势,慨叹人生易老,青春难再。以雄浑壮阔的笔墨抒发无可奈何的哀伤,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接下来,极力鼓吹“尽欢”而莫惜千金.“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既表达了诗人的坚定自信,也吐露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呼朋喝友频频劝酒,不图功名富贵,但愿长醉不醒。引陈思王曹植,既赞醉酒之超脱,又使人联想到曹植饱受压抑而有志难伸的苦闷。末尾以名马宝裘换得一醉方休!流露了诗人遭贬后深深的痛苦。

    不过,应该指出,李白诗中常有“借酒浇愁”之语。但究其具体内容,大都是个人仕途坎坷、功名无望的感慨,这乃是诗人的思想局限。

登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卧病在夔州,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两联写登高所见,后两联直接抒情。起句势如破竹,一个“哀”字,奠定全篇基调:天高气爽,西风猎猎,高猿长啸,哀转凄绝。接下三句,绘出浓郁的深秋特色:水清沙白,高鸟回旋,落叶萧萧,江水滚滚。浓浓的秋色勾起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颈联紧扣这个“悲”字,一波三折,反复咏叹:他乡做客本一可悲,万里漂泊二可悲,更兼秋风瑟瑟,则悲上加悲;独自登高无亲少友一不幸,疾病缠身二不幸,而长年抱病真可谓雪上加霜,不幸之甚了。尾联紧承上句,国事之艰,生计之难,致使诗人穷困潦倒,愁恨绵绵。

蜀相

    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离开同谷赴成都。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边修建了几间草堂,开始了在蜀中较为稳定的生活,《蜀相》就是在这年春天游成都的武侯词时所写。

    题曰“蜀相”而不言“武侯祠”,可知主旨在人而不在祠。首联点明祠的方位,颈联写祠中所见所闻。诗人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无心观花赏鸟,因此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以景物之明丽反衬诗人心情之沉重,曲折含蓄而意味深长。颈联正面评述人物:刘备三顾草庐,礼贤下士;诸葛不负众望,鞠躬尽瘁!助刘备开创蜀国鼎足而三,辅刘禅南征北伐六出祁山。只可惜这珠联璧合的君臣关系怕只能成为历史的追忆了。更可叹诸葛丞相壮志未酬抛尸疆场,千载而后,多少英雄豪杰曾为之泪下沾襟!

    诗人心念诸葛,胸怀苍生:当此国难之日,谁又是今日之武侯丞相呢!

兵车行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天宝年间唐王朝开边扩土、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诗人反对侵略战争、同情人民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开篇以白描手法刻画了官府抓兵的场面:兵车隆隆,战马萧萧,征夫们挟弓带箭,亲人们哭声震天!接着通过问答手法,以士兵的亲身经历,揭露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暴政。“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悲愤呐喊,也是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更是对最高统治阶级的有力的控诉!接下来,诗人把镜头从“边庭”又转向内地,从战场转向农村,千村万落,田园荒芜,人烟萧条,荆棘丛生。皇家征伐不断,官府横征暴敛,前后照应,层层推进,深化主题,入木三分。最后,诗人以无比哀痛的笔调,描绘了青海古战场上的悲惨景象:黄沙漫漫,白骨磷磷,阴风阵阵,哭声啾啾!与开篇的哭送场面遥相呼应。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客至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首联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作者的心境。绿水缭绕、春意荡漾,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群鸥日日来,渲染环境清幽僻静,增添了浓重的隐逸色彩,“但见”二字,隐含遗憾惋惜之意,也为朋友来访的欢愉作巧妙的铺垫。颔联转向庭院,引出"客至"。采用谈话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为来客打扫过,紧闭的家门,第一次为友人敞开。颈联写待客之诚。精选了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镜头,简单的菜肴,家酿的浊酒,更见友情之真和情谊之浓。尾联突然宕开一笔,邀请邻翁,举杯尽兴。把朋友聚会的气氛推向更为热烈的高潮。

旅夜抒怀

    公元763年,杜甫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渴望早日回到河南老家。765年4月严武去世,杜甫卖掉定居5年的草堂,举家乘舟东下,大约在中秋以后下云安(今云阳县),旅途中写下这首诗。

   首联写近景,微风,细草,桅樯,小船,映衬出自身的孤寂落寞。颔联写远景,群星垂空,更显得原野空阔;月光鳞鳞,烘托出大江奔流。景象雄浑,视野开阔,天上人间,气势磅礴。颔联的雄阔与首联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凄凉心情。颈联转而抒怀:人的名声,哪能是著文得来的?做官嘛,年老多病就该退休。这既是诗人自嘲,也是对官场倾轧的愤慨。尾联借沙鸥自况,表达了诗人老病交加而飘泊无依的伤感。

咏怀古迹

    本题共五首,当是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出峡至江陵、归州时所作。五诗分咏途经诸州著名古迹,以抒胸中感慨。这是第三首,歌咏王昭君出塞故事,含有生不逢辰的感慨。

    首联点明昭君故居位置,接下来转而怀古,生而朔漠茫茫,丧而冢草青青。活着无人省识,死后佩环空归。四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悲剧。也暗寓诗人天涯漂泊,有家难归的感慨和一片忠心无人省识的苦闷。末联抒情,揭示主旨,借琵琶之音抒昭君的绵绵怅恨。通篇只叙昭君,着眼具体形象,而字字都在议论,寄寓了无尽的哀思。


展开余文
阁夜

    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夔州。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不断侵扰。感时忆旧,写了这首诗。开首点明时令,岁暮日短,光阳荏苒。由耳边鼓角声声,联想到兵革未息的战争局面;三峡虽美,但四野民怨沸腾,哭声阵阵,尤其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夷歌”,使忧国忧民的诗人倍感悲伤。回首西望“卧龙”先生的武侯祠,又联想到“跃马称帝”的公孙述,眼下自己的寂寥孤独也就不觉奇怪了。自慰自勉之背后,“怆然有无穷之思”。总览全篇,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 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 古今之慨。胡应麟称:“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誉之为七 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登岳阳楼

    公元768年,杜甫举舟东下,欲归河南,中途遭兵祸大水而困居岳阳,感时伤己而有此作。诗人长期漂泊,几乎无家可言。昔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抱负已成泡影,眼下又困在异乡,举目无亲。但是,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一旦登高望远,那热血依然会在胸中沸腾。在诗人笔下,洞庭湖浩渺无边,祖国河山辽阔壮美,而当极目北望时,却难免忧心忡忡:中原狼烟又起,华夏残破不全,百姓离乡背井,自身长年漂泊,有家难返。这战火何时能平息,老百姓何时才能安居乐业呢?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老泪纵横,悲愤难遏!这首诗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一扫个人身世之悲叹,忧国忧民之情怀真挚感人。

渔翁

    本篇作于永州。作者用清丽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湘江上一个独来独往、无牵无挂的渔翁形象。夜幕降临,渔翁将小船停靠在西岩下,拂晓时分,他汲来江水,燃起楚竹做早餐,太阳出来了,他摇着小船去打鱼,在桨声“欸乃”中,不知不觉地山也青了,水也绿了!船到中流再回头一看,只见那悠悠白云自由自在地在山顶上互相追琢戏耍呢。

    这首诗与作者的另一首《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渔翁乃作者心目中的意象,隐现 出自己的影子。表面上“遗世绝俗”追求自由超脱的生活境界,实则寄托了作者追求理想政治的精神。

 

 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777 

 

标签:作品赏析 高中第三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整理完全版(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胡同文化(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