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作文指导
阅读:636  
标签:作文指导
高考改革备受关注 大综合的命运耐人寻味
                     中国青年报  2003-09-12  作者:黄勇

 
  8月2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报道《河南为何明年要改高考模式》及8月29日刊发的教育随想《教改是先规范好细节再实施还是看准方向边改革边调整》两篇文章,把高考“大综合”科目的命运问题一下子推到人们面前。在高考中增加包含政、史、地、理、化、生6个科目的“大综合”,几年来一直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试点。但 

现在的情况却是:河南省经过广泛调研,从明年起停止使用“3+大综合+1”的科目设置方案,启用“3+文综/理综”的模式。

  在目前情况下简单评价取消“大综合”的功过是非,似乎有些困难,正如《教改是先规范好细节再实施还是看准方向边改革边调整》中所言,这一话题太大。但从“大综合”实施之后引发的种种说词中,人们还是难免产生诸多遐想。因为,将“大综合”作为高考内容,本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的考试改革措施,其定位也很明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不是各科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但明确的定位、清晰的改革目的,引发的评论和回应却令人有些意外的复杂。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包含6科的“大综合”和文理分类只有3科的“小综合”,到底谁成为高考的考试内容更合理。

  在人们的争论中,对“大综合”与“小综合”的取舍实际上代表着“全面培养”与“特长培养”两种教育理念。目前,在招生改革方面,对知识结构有欠缺但特长突出的特长生已经开始通过高校自主招生的途径开绿灯,看起来没有必要把培养特长的任务压在考试改革这一块。教育发达国家到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还在提倡打基础、丰富知识背景,在“小荷尖尖才露角”的高中阶段就强调要培养特长,看起来似乎有违人才培养常规。但在对“大综合”命运的争论中,依然可以看出人们的疑问:在知识的广博与特长两者之间,究竟谁更重要?

  很明显,在同等条件下,“大综合”的涵盖面比“小综合”要大,给考生带来的“负担”与“小综合”比也不同。高考还将继续存在,什么样的考试方式是增加学生负担,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合理减负?考试科目简单的加加减减似乎不是令人信服的答案。有人会说,高考的选拔性天然地会产生某种压力;也有人会说,在各地升学率普遍升高的背景下,选拔的竞争性大大降低,现在的高考压力相比过去已明显减小;更有专家会说,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本身应是令人愉快的,学生“负担感”的原罪恐怕要追溯到传授知识的方式和学习知识方法的不当,而不是给考试改革乱扣帽子。

  高考改革究竟能不能突破“必须学什么考什么”的框架?高考的任何一门考试是否都必须有明确的大纲?因为“大综合”模式的诞生已经引发了人们觉得“拿不准”的困惑,已经显露出了在庞大的中学教师队伍中,能驾驭这类“大综合”课程的师资短缺的现状。一个流行的说法是,能力不需要用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培养,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每一门学科中间。

  对“大综合”命运人们还可以继续探究下去,如高考改革的方向究竟是什么等等,但愿这些问题能早日有所定论,或尽快接近“真理”,因为人们不太愿意看到改革的过程中产生过多的摇摆。

 

标签:作文指导 高考改革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网友来稿)
下一篇:学年伊始再谈学费 教育专家分析大学学费高不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