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409
标签:
教学论文
其实我们不懂差生
田琳琳
“差生是我们心中抹不去的痛。”一位执教十几年的老师曾这样告诉我。去年他曾因用尽千方百计却没能转化某个差生而抱头痛哭。苏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
“天生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抛弃了陈旧的教育策略,积极投身于“用爱转化差生”的行动中,开始赋予差生相当多的关爱和理解。有人还从改善班级教学如进行分组教学实践入手,着力改善差生受教育的状况。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也不逊色。从对差生现象本质的阐释到提出其科学的诊治之道,从总结先进学校和个人的创造性经验到如何提升教育实践品质等等,都有了相当的建树。
可是,我们准确定义“差生”了吗?我们真的了解差生的心理了吗?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国外资料表明,如果没有跨学科——包括教学论、生理学、心理学、缺陷学、医学、咨询学和教育管理学——的综合研究,要想使差生问题的研究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根本就不可能。教育实践对于人性本身的因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士气等等——的分析的缺席,最终显示出理论的苍白和底气不足。
缺乏理论观照的实践,终究是盲目的实践。正是这一问题促使《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站在科学理论的高度揭示差生概念的现代内涵,展示当代差生理论领域的最新动向和前瞻态势。从种种不同的角度——心理特征的角度、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提供相应的教育方略。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差生”?
普遍的理解是,考试分数长期低于及格线,就是“绝对”的差生;品行差的学生是“相对”差生;两者都差那就是不可救药的“双料”差生了。但这样解释差生是否准确?该如何追究“差生”背后真正的原因?
《差生心理与教育》在“差生”的分析上有不少突破。在“差生的定义和成因”一章中,首先对“差生”的概念做了明确性的定义并进行了现代性意义上的拓展。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还包括“学习失能”(这是另一种原因造成的学业不良)。二者的共同点是: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但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些特点使差生有别于其他特殊教育的对象,诸如弱智生、道德品质差的学生等。
作者认为,形成差生的诸因素如“素质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差生的总体因素。于是本章第二部分在介绍了日本学者北尾伦彦的“三层级说”和佐野良五郎的“双因素论”等研究成果后,对“学习失能”和“学业不良”的成因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以探寻学业不良和学习失能的因果关系。
差生的定义和成因是本书的一条主线。著者正是以这一定位为理论基石,准确考察了差生的实态,并反思其成因,继而明确提出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法以便产生有效的行动。这也正是解决差生问题的重大前提。
差生的实态,不仅包括差生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涵盖差生的性格特点。由此看来,从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侧面,对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差生现象作出多学科考察的“差生的心理特征”与“差生的性格学分析”两章,在本书中就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差生的心理特征与优等生相比有何差异?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差生的智力、记忆、性格、动机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差生的一般心理特征,为教师洞察差生学业不良的各种心理因素大开方便之门。
为什么差生不能像优等生那样学习呢?差生的学业活动究竟存在哪些障碍呢?内部障碍之一是不能充分发挥潜能这一性格上的缺陷。”法国教育家安德烈·勒·加尔(A·L·Call)倡导的差生性格学分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差生的性格学分析”一章通过学业成绩与学生个性的关系的研究,依据加尔的“性格类型论”,揭示出学生的性格类型同学业成败的关系;这一章并非简单罗列国外大量同类问题的研究,而是用文字和图表、案例和数字相结合的方式,删繁就简,总结提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差生问题研究的广阔平台。而案例的介绍则从实践的意义上为读者开拓了可操作的空间,同时又于另一侧面印证了理论的科学性。
今天,学业不良的治疗教育(remedial education)已为人们接受。这是针对难以完成普通学业生活的差生采用的一种治疗法,目的是使他们从不正常的学习状态恢复到正常、健康的状态。“学业不良的诊断与治疗”章首先明确学力的含义及它的各方面因素,接着划定了判定学业不良学生的两种标准:绝对判定标准和相对判定标准,继而提出了对学力不良学生的科学诊治方案。结合中国实际对大量案例所作的分析使得本章的理论坚实可靠。
通过补充基础学力,相当多的学业不良学生可以得到补救。但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无论花多大功夫费多少时日都无济于事,这就不能不考虑他们身上存在着某种能力的缺陷及其神经生理学的因素。这类学生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中被称为“学习失能”型差生。在“学习失能的诊断与治疗”一章中,学习失能的诊断、治疗的成果与经验得到了有条不紊的梳理与评介。无论是概念的定义、理论的建构还是对于个案的甄选与梳理,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他对差生问题研究的独到之处。需要说明的是,诊断与治疗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应该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扩展了差生教育理论的应用空间,还提供了现实、具体而又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让教师参考,极有助于教师转化差生工作的实施。
展开全文阅读
在医学上有“治疗”与“预防”之说,使患者恢复健康状态谓之“治疗”,而使健康者不致患病谓之“预防”。教学实践中的差生教育也应如此,治疗教育与预防教育应该齐头并进。不过治疗教育仅仅指向差生,而预防教育则涵盖了所有的学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支持差生教育的新理论,如曾风靡一时的程序学习理论、情境处置交互作用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等。“差生预防教育”以这些理论为依托,围绕差生预防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确立旨在发展个性的教学系统,展开富有深度的理论论述。读到本章,读者也许会发现,它的主旨思想与“多元智能理论”有相通之处。可谓“智者同谋”、“英雄所见略同”。
这样看来,该书体现的是一种深厚的、内敛的视角,它不随波逐流迎合当前的教育热点,而充分彰显差生理论的深刻理论内涵与借鉴价值。它并不囊括各类所有理论,而如同一个优秀的导引者,在各种理论的碰撞与融合中思考、启迪读者理解、选择。对于我国目前方兴未艾的差生问题研究来说,它如同一杯镇静剂,引导着研究者从盲目的实践热情、从浅层的理论平台走向理论本身的深处,重新审视差生问题。差生需要关爱,需要理解。这已是被大家认同了的真理。然而,要做到真正地理解差生,让关爱结出累累硕果,还需要一种治疗差生的教育智慧,站在理论高台上的教育智慧。
《中国教育报》
标签:
教学论文
其实我们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呼唤个性化作文的时代潮流--《新作文》主编赵学文谈作文的重新定位问题
下一篇: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活化自己的角色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