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845  
标签:备课资料
《上枢密韩太尉书》解读(网友来稿)
安徽省当涂县第二中学  汪茂吾  邮编  243100

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作为一篇新课文,被选入人教社初语第六册。无疑此文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将大有裨益。笔者在研读此文后,发现有如下难点需认真解读。

一、难句。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此句表明了上文孟子和太史公二人的精神气质存在的形式(充乎其中)和三种表现途径(溢于其貌、动乎其言和见乎其文)。注意这里的“见”当作“现”的通假,即“表现”之意。所以全句应译为:他们的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内心,洋溢在他们的外表,通过他们的语言和文章表现出来,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晓。

2.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这两句话有实有虚,前者实写作者在北方亲眼目睹了黄河的汹涌澎湃,后者虚写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见了古代的豪士俊杰。这里的“想见”是“仿佛看见”的意思,并非真的“想看见”。故此应译为:我在北方亲眼目睹了黄河的汹涌奔腾,由此我感慨万分,仿佛看到了古代的豪士俊杰。

3.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这是由三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前两个分句不难理解,难的是后面的一个分句。仔细体会就不难发现这里的主谓搭配有文章:“仓廪府库”可以说富庶,因为里面装满了粮食和钱财;而“城池苑囿”却只能大不能“富”。原来,这里作者把两个主谓短语放在了同一位置上(即主语放在一起,谓语放在一起)。改成如下就不难理解了:仓廪府库之富,城池苑囿之大。据此全句应译成:我来到京城,参观了天子壮丽的宫殿,以及粮仓府库的富庶和城池园林的广大。

4.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这里的“入”指的是“在朝庭内”,“出”指的是在“朝庭外,即“对外”。而“周公、召公”,“方叔、召虎”,在这里均虚指,而非实指。这两句是借周代的名臣来赞扬韩太尉具有定国安邦之才。因此,全句应译为:(您)在朝庭内就象是周公、召公那样辅助君王,对外您又象方叔、召虎那样为国杀敌御边。

二、主题。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如果再深入一步问,苏辙拜见韩太尉的目的何在呢?原来,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试礼部中第,后又参加制科考试,因直言时政得失,得罪当道,故被列为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他嫌位卑官小,辞职不去。时韩琦任枢密使,可谓位尊权重。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进而希望韩琦能在仕途上对自己有所帮助。也就是说,苏辙写此文的目的并非是要和太尉韩琦探讨做文之道,而是为自身仕途着想。但这一点却被后人有所忽视,而只抓住苏辙在文中提出的“文气说”大做文章。

三、谋篇。

明确了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后,就不难解释作者为什么要拐弯抹角先从做文说起,而不开门见山地说明本意了。这也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大慨考虑到干谒文字易使人生厌,或有意在韩琦面前展露文才,作者并不以陈明上书之由为文章开端,而是宕开一笔,由为文需养气写起。在作者看来,养气有两种途径:一是如孟子那样,加强人格修养以使刚正之气充溢于胸,二是像司马迁那样仗剑远游,从山川、豪杰那里得到资益,从而积养起疏宕奇谲之气。作者尤其看重后者,故下文承此一线,由古人谈及自己,畅论天下奇闻壮观之于文气积养的作用。天下奇观一指自然景观,一指今古豪杰,而作者所要强调的又在后者,故颂美恩师欧阳修的风仪、才具和门人贤士夫的锦绣文章,由此陪起太尉,由重人格修养而重游历而重结交天下豪杰。行笔至此,收尽前面许多言语,逼出全文主旨。既表达了对韩琦的景仰,又不显得低声下气。清吴楚材《古文观止》评价此文说:“意只是欲求见太守,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

四、去粗去精。

1.关于“养气说”

作者认为“文者气之所形”,这个观点有值得借鉴之处。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自然可以通过文章表现出来,所谓“文如其人”。作者在论述“气可以养而致”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客观阅历的重要,这实际上是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文中所说“文不可以学而能”的观点,又带有片面性,同时它和“气可以养而致”也相矛盾。

2.言辞过于夸饰。

作者在谈到急于求见韩琦时,写道:“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这样的言辞过于恭维阿谀,不能效法。当然,这是和当时社会流行的浮夸骄奢之风分不开的。

3.关于写作特点。

本文在写法上独特、新颖而又巧妙。文章开头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笔意才收拢来,扣紧题目,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而且仔细体味,前面所述正是为了烘托下文。特别是第四段,从另一个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禄”,而以“益治其文”为其志,来进一步说明求见太尉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在构思上是需要相当功力的。但就书信体而言,笔者以为这种写法也不可效仿。

本文发表于《现代语文》03年第5期

作者信箱:wangping9918@sina.com

 作者邮箱: wangping9918@sina.com

标签:备课资料 上枢密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这两个比喻不恰当(网友来稿)
下一篇:《始读西山宴游记》导读(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