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60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杜鹃枝上杜鹃啼(网友来稿)


      云南江川县第二中学   罗向东 zxkjc@km169.net

      一、释题

      杜鹃:一种鸟,常于夏末夜半时鸣叫,其声哀切,引人悲思。杜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悲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不过,它大都是作为一种悲哀、凄凉、忧愁的象征。杜鹃又是一种植物,常于夏初开放,其状如火,竞相怒放,显得生机勃勃。作者在本文中,使两种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即“杜鹃枝上杜鹃啼”,其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一种新的对于杜鹃的独特感受。

      所以,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就有许多诗歌和杜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

      李白有诗:“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其情景凄苦万状;

      李商隐有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发诗人内心的哀怨;

      秦少游有诗:“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意境也颇为清冷。

      可见,中国几千年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特别是杜鹃的叫声,声如人言“归去,归去”,更能引发游子的乡思。

      附:中国文人常把自己的某种志趣寄托在对物的咏赞之中,如周敦颐对“荷花”,杨朔对“蜜蜂”。其他如梅花、菊花、松树、竹子等等的咏赞。都寄托着主人的志趣爱好、人生追求。但是,同样是对竹子,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同,却又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有的人喜欢竹子,是取其“直”而“有节”;可是,有的人却又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批评人的时候说你是一根玲珑剔透的金竹,你一定不会高兴,因为是说你“外表清秀而肚中空”,还“不通”,无疑,这是一句打击挖苦人的话。

      我们的作者的名字也和杜鹃有一定的联系,作者年轻时候,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这个流派的特色就是“哀情”,即写一些让人流泪的爱情小说。所以,他就取了名字和杜鹃相同,取的正是杜鹃的哀伤和忧愁。不过,作者取这个名字所蕴涵的意义还要更深刻一些,看“瘦鹃”,正象课文上说的“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

      那么,年老了以后,杜鹃在作者的眼里是否还是这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到课文里去看一看。

      二 、课文分析:

      1.(朗读第一段)。同学们,这一段讲了点什么意思?(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明确:我的名字与杜鹃的关系以及我对杜鹃的期望

      板书——杜鹃与我——有缘、愿望

      分析:作者把自己的 名字取为“瘦鹃”,是源于作者年轻时写哀情小说的时候,因为杜鹃在中国传统中也是哀情的象征,就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所以作者说“有缘”;接着作者又写了杜鹃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一个“惯”字,说明由来已久。这也正和作者取名的意图相同。但作者老年不愿意这杜鹃老是这样一个样子,所以在介绍了波兰的《小杜鹃》之后说:

      “我虽不知道它的词,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悦之声,悦耳动听”。

      既然没有看过,却又“料想”“定然”是一片欢悦之声,可见作者对改变杜鹃在人们心目中印象的强烈愿望。

      2.看敌第二段,又是从哪方面来介绍杜鹃的?表达了作者主观方面的什么意思?

      明确:杜鹃花与杜鹃鸟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诗词。

      板书——杜鹃与花——难得、有情味

      分析:作者在交代杜鹃花和杜鹃鸟的关系以及和杜鹃鸟有关的诗歌之后,也同样表达了对杜鹃的感情,请大家体会:“惟有”“却是”、“最有情趣”;“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

      3.看第三段又说点有关杜鹃的什么?

      明确:杜鹃的别名,李时珍对杜鹃的介绍(产地、形状、颜色、习性、作用)。

      板书——杜鹃与农家——至诚、有益

      分析:主要的是介绍了杜鹃对农家的作用。作者说它“分明是一头益鸟”“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都表达了作者对杜鹃的美好印象。

      4.第五段,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来介绍杜鹃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介绍了传说中杜鹃鸟之所以被人看为悲鸟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悲伤的诗词。

      板书——杜鹃与感情——调侃(懒得……)

      分析:在这段,作者通过介绍杜鹃鸟与望帝的关系,目的要说明人们之所以把杜鹃看成悲鸟的原因以及相关的诗词,告诉人们:其实把杜鹃看做悲鸟是没有道理的。作者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悲观情调里,而是借自己园子里杜鹃花开时的情景,同时,“大概……”,表达了作者的幽默,而这幽默,是作者对杜鹃的超脱。

      5.第五段,作者又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

      明确:杜鹃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作者说“十分有趣”,同时,作者也最后表达了对杜鹃的理解。



展开全文阅读      板书——我心目中的杜鹃——有趣、以为、多半……

      分析:在这儿,作者交代了西方人和杜鹃的关系,那是一种和中国人不同的态度,作者认为“十分有趣”,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杜鹃的理解,“以为……”。“以为”“多半”在看似不知可否的表达中,表达了强烈的主观认识。

      三、综合分析

      6.从整篇课文来看以及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这一篇文章写作的对象是杜鹃,作者围绕着杜鹃进行了“漫无边际”的介绍,但中心都是和杜鹃有关,(看板书),到底要表达一点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结合每一段的最后一句来体会这种感情。

      明确:在每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作者都表达了他对杜鹃的理解。同时,每句话又似乎是不确定的,但正是如此,委婉含蓄而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杜鹃的从年轻时到现在的一往情深。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对于杜鹃的深情,就像品一杯好茶,味道极微,但却越品越有味道。

      四、文体介绍

      小品文——以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入题,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表达作者独特个人感受的文章。

      课文另说: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呼》是一将非常典型的学生爱读老师怕教的文章(高一新教材第二册)。学生爱读是因为:其一,本文行文生动幽默,读之若行云流水之上,轻松自在;其二是因为文章显示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读之可获取大量的课外知识。老师怕教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作者感情复杂而深厚,加之小品文的特点——主题不先行,因而作者的写作意图显得扑朔迷离,难以引导学生把握;其二本文意象极多。初中对学生从未接触过意象这一概念,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未对意象这一文学概念作太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就有一个难点:既要让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又不宜讲得太深。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雾里看花的朦胧美,深究下去,又没有如坠五里云雾中的迷茫感。鉴于以上这些情况,我觉得欣赏这篇文章时应做到化繁为简,以理析清。    

      首先,为了解决意象这一复杂的概念性问题,我们不妨避繁就简,以形象化的类比来揭示这一问题,因而在课文开头可以设置以下导语:    

      夏去秋来,转眼之间我们又迎来了一个金灿灿的秋天,的确,秋高气爽,秋天是一个明媚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是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士悲秋的说法,正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廖”。在古代,秋士就是指那些失意落魄的文人。所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秋总是与落叶、孤雁、古道、西风、瘦马这样一些悲愁的意象连用,久而久之,秋也就不自觉地成了悲愁的代名词。其实像这种现象还有多,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将课文《杜鹃枝上杜鹃啼》中的杜鹃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先请大家把课本流到第十四页,我们开始学习今天的新课。    

      “秋”是一个悲愁的意象,借秋来导入新课,说明杜鹃和秋在意象上具有同类性,不仅很快切入了正题,指出了文章写作对象及写作对象的象征意义,而且避免了对“意象”之一深奥概念作繁琐解释的过程。    

      其次,这将课文的另一个难点是作者对杜鹃扑朔迷离  的感情。我想“情”之所以难以把握,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析  性,因此要言情,还必须先析理,即先抓住支撑作者感情的  理性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先从文章题目人手。      

      文章题目中的这句诗是作者昔年亡友马孟容仿白居易“杜鹃花落杜鹃啼”所作,其名气远在白诗之下,那么作者为何要舍白诗而取马诗呢?这一点恰恰可以作为突破口来理清作者的感情。白诗中的“花落”一词渲染了一种浓重的悲  凉气氛,是一种悲鹃之说的体现。至于写诗的感情倾向则稍有不同,“枝上”之鹃虽给人叶茂花繁生机勃发的欢悦之感,  但前一句“诉尽春愁春不管”又不免给人一种凄切悲凉之  感。如果我们细细分析这句诗中的两个动词“诉”与“啼”便  有所发现。如果说,前一个“诉”字是爱的呼唤,有一种凄切  诚恳之意,那么后一个“啼”字则是在失望之余的自得其乐,  体现的是一种不为无情之春所困的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代表的是一种乐鹃之说。在此,我们的问题又归结到文题,作者选择代表乐鹃之说的诗句作题是否意味着他赞成乐鹃之说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进一步从文章中能够明确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中寻找答案。这个句子很明显就是文章最后一句话“我认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肥!”对这句话的理解很关键:这句话阐明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杜鹃观?为此,我们可抓住两个词语来理讲,其一是“不悲哀”,不悲哀是否意味着喜悦。很明显,从语法角度来看,这个词语仅仅是对“悲哀”作了否定,并未对“喜悦”作出肯定。因此不悲哀并不意味着喜悦。其二是“心理作用”,作者既然承认了心理作用——人的主观性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作者承认了杜鹃啼声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并无哀乐之分。由此可见,作者对杜鹃所持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无哀无乐的理性态度。    

      那么作者到底为什么要用代表性乐鹃之说的诗句作题呢?这实际上牵涉到作者的认识现问题。在文章开篇,作者先写到中国古代诗人词客都认为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然后又用“可是”一转,写到波兰的名民歌《小杜鹃》含有欢愉之情,可见,作者在这一段就是在用外国的乐鹃之说来对中国传统的哀鹃之说提出质疑,说明哀鹃之说并非举世皆然,因此习惯说法也并非完全正确。第三自然段引用对李时珍的生物学介绍,说明即使在中国古代,也不是人人都赞同哀鹃之说,从而进一步对传统的哀鹃之说提出怀疑。第四自然段首先介绍了有关哀鹃起源的历史传说。传说虽有些荒诞。但体现了人民对贤明君主的思念之情,虽不合理,但是合情。作者引用这个传说,实际表明了作者虽不赞成哀鹃之说,但仍对其寄予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接着作者又用一句非常幽默的话引出了蜀鹃与苏沪之鹃的差别。第五段又引用西欧趣闻,说明杜鹃不仅有方言而且还会讲外语,这些都说明杜鹃的啼声正好与人类语言中的一些话相吻合,人们的联想和附会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委婉地说明了关于杜鹃啼声的含义的理解,也仅是人们主观的一种联想和附会而已。最后作者非常含蓄而委婉地说明了自己的理性认识。由此可见,整篇文章作者所要阐明的就是这样一种理性认识观,而绝不是要简单地去支持某种观点或简单地反对某种观点。而理性认识的最大障碍又是因循守旧——受到原有习惯观点的束缚,因此作者选用含有乐鹃之说的诗句作题也含有一种标新立异,鼓励人们打破传统习见的意思,这也正是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到的“句岁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的真正含义。  

      至于这种理性认识产生的根源谅我们可由文学第一自然段中关于自己笔名的叙述中看出,作者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识强说愁,因此给自己取了“瘦鹃”这么一个哀攻切切的名字,四十五年以后,作者已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真正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后,心境反而归入明朗纯净,所以才能够冷静地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因而语言也显得格外的雍容委婉。 作者邮箱: zxkjc@km169.net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杜鹃枝上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利用教材,激发学生想像力(网友来稿)
下一篇:新编教材情意浓——语文教材选文情感因素摭说(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