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4073  
标签:作文素材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浅析《三国演义》的人物
作者邮箱:caojiheng@163.com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太原,生卒年不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约定为1330-1400年,其时正处于元末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很尖锐的动乱的时期,罗贯中一生奔走,有政治报复和军事才能,但“与人寡合”。曾参加过反元起义,相传他写了许多著作,但他用力最大,影响最广,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要数《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总体思想是拥刘反曹,其实质是尊崇仁德,贬乏残暴,尊崇忠义,贬斥奸诈。小说有意识的将刘备的宽仁和曹操的残忍作对比,褒刘贬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其情节线索和人物塑造大都以蜀汉为中心,“忠不顾死,义不负心”是小说的重要思想体系,其着力刻画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集中体现了他们忠于蜀汉的思想。

小说的结构宏伟,将三国时期近百年来头绪纷繁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各种错综复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关系形象地反映在一个一个场面中,情节结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充分反映作者突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对战争的描写,活而不乱,环环紧扣,时松时紧,引人入胜。既写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又展示了明争暗斗的曲折隐情,也突出了人物战争中的智能、作为、个性、性格,实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的高度统一。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同时也演绎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古代君臣悲剧的历史,小说从不同的程度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悲惨历程:

一、王室之悲

(一)、东汉的最后两个皇帝少帝和献帝,由于先后有十常侍、董卓、曹操的篡权,被剥夺了皇帝的权利,没有人生自由,献帝是相信刘备刘皇叔的,他把兴复汉室重任交给了刘备,但我看刘备是想当皇帝的,你看他先前的两个儿子:一曰封,一曰禅,分明是取封禅之意,还能说他不想称帝吗?我想,既使刘备兴复了汉室,献帝刘协也逃不脱悲惨的命运。

(二)、曹魏政权

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雄形象,这个形象不管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不过曹操是三国时老一辈中唯一没有称帝的人,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然,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儿子曹丕、汉中王刘备、孙权相继称帝。我们再客观一点,从《三国演义》中,也不难看出,曹操的确是三国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文武兼备,时人无人能及。抛开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词不说(刘备和孙权是做不出来的)。单看曹操从《三国演义》中显示出来的军事才能和其用人之道,令人叹服。你看他刺董卓,擒吕布,歼灭袁术,官渡一战,令袁绍部队闻风丧胆,尔后统一北方,为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迈出了第一步,也为后来晋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三分天下这实力最强的曹魏是由曹操一手开创的,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可想而知。而曹操的用人之道,想必大家也不陌生,为才唯用,不拘小节。“操在衮州,招贤纳士。”(第十回)于是,他的手下拥有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等一批谋臣。再看曹操用人的一个小故事:“许攸暗步出营,径投曹寨,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而迎。遥见许攸,扶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第三十回)曹操用人谦虚的态度,令士人折节,因此,他身边人才鼎盛,智谋团的人员在三国中是最多的。然而,曹氏政权的最终灭亡悲剧根源在何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曹操没有把礼贤下士的优良传统至始至终地保持下去,随着年事的增长,逐步变得荒淫昏慵,疑心愈来愈重,开始嫉贤妒能,日趋骄纵。特别是取得了西凉的胜利后。从他对待张松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待人态度转变的迹象。“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是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中商议。张松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左右近得贿赂,却才引入……操先见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言语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松自思曰:‘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谁想如此慢人。’”(第六十回)看到此处,我不禁叹息,昔日那个求贤若渴的曹操哪里去了。这时可以说是曹操统一天下,完成霸业的绝佳机会。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曰:“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之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败,而汉事将成也。”以至发展到后来以才压人,以武压人,枉杀贤良,为曹魏政权的败落留下了隐患。

其二、曹魏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曹丕在位时,矛盾并不激烈,所以内部也比较安定。司马氏也毫无机会。而曹睿统治时期,国家大动干戈,对内大修宫殿,耗费国力,对外发动战争,平吴灭蜀,劳师无功,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而司马的势力也越来越庞大,要说曹氏也看到了司马的势力日趋扩大,所以用曹真来平衡司马的势力,然而时值诸葛亮北伐,曹真的才能平庸,司马很自然成为最高元帅,在战争中,他以守代攻,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积蓄自己的力量,孤立曹氏的政权。虽然后来曹芳将兵权交曹爽掌管,然而,此时的司马氏的羽翼已丰,曹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曹氏政权几乎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倾刻土崩瓦解,岂不可悲可叹!曹氏政权衰落悲剧在于:统治阶级自身荒淫,内部矛盾重重,不统一,外有兵荒,没有使国家稳定,造成外部力量有机可乘。

(二)、关于蜀汉

《三国演义》的总体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但我认为刘备也是一个相当可悲的人物。他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惨淡经营半生,最终连诸葛亮也回天乏术。从桃园结义到猇亭、汉口的惨败。刘备先在公孙瓒的手下,因为陶谦给了他四千兵就弃公孙而投陶谦,然后占徐州,后来又投靠吕布,再反攻吕布而投曹操,然后又反攻曹操而转投袁绍,又投刘表,最后一次是刘备入西川用刘璋给他的军马围攻成都。其反复如此,阅历数人,历经数人而又能全身而退,可见其必有超凡的政治外交手腕,所以能成就蜀汉帝业。刘备的“义不负心”具有两面性,对待吕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备在小沛时,吕布曾有恩于刘备。辕门射戟解了刘备之围。及至吕布被捕时,刘备却在吕布的背后狠狠地“砍了一刀”,而向曹操说:“君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使得吕布大骂刘备:“是儿最无信者,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之时耶!”可见 ,刘备的义是有尺度的。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刘备在研究人物心理的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曹操、孙权是不能及的。可以说是一位政治阴谋家,要不然刘备文采不高,武不出众,在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拿什么来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刘备笼络人心的手段也是相当高明的。长坂坡摔阿斗而收买赵云之心,临死前的一席话说得诸葛亮叩头流血,并叫自己的几个儿子以父事丞相,使孔明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五出祁山,为完成先帝的遗志而死心踏地,呕心沥血奋斗下半生。


展开全文阅读
刘备统治期间,蜀中并非缺乏人才,文有凤雏庞统,还有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惜刘备两人兼得,却仍然没有能安得天下。再看他的战斗能力,关、张、赵、马、黄个个能征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三军作战,如入无人之境。刘备之所以没有能成就兴复汉室的霸业,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待人才,不如曹操那样为才唯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中有一个小故事:“鲁肃素知庞统之才,向主公举荐,孙权以貌取人,见其丑陋、轻狂,心中不喜。肃对统曰:‘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可实对肃言,将欲何往?’统曰:‘吾欲投曹操去也’肃曰:‘此乃明珠暗投矣,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统曰:‘此某平生素志也。’乃求肃书,径往荆州来见玄德。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安排庞统到耒阳县做一个小小的县官。后统到任听之任之,引起张飞巡衙之事,后张飞将鲁肃荐书呈上。玄德拆视之,遂知统乃大才。而孔明回来又作引见,才随即令张飞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玄德下阶请罪。统方将出孔明所荐之书,玄德见书中之意。言凤雏到宜即重用。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赤壁之战初期,庞统跟曹操献连环计时曹操对待庞统的态度。“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然后恭恭敬敬地问道:‘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两人态度截然不同。要说刘备也是求贤若渴,三顾之恩请出孔明,但对待庞统的问题上大失水准。忘却当时三顾之举,丢掉了谦虚的本性。和曹操的“不及穿履,跣足而迎”相比,的确相差大远,这也是蜀中谋臣太少,诸葛亮后继无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想其祖辈刘邦用人不拘一格,韩信是楚国叛将,经萧何一言举荐,拜为上将,陈平有盗嫂之嫌,而给予重金。其余如樊哙、周勃、曹参之流,皆出生下贱,但都得刘邦择其才而重用。试想刘备和其后代刘禅的用人之道,刘邦若知,必将骂其不肖。

“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信条束缚了刘备的手脚。甚至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义,陶谦三让徐州才肯接受,因为义,迟迟没有夺取刘表及其子刘琦的荆州牧,对待刘璋的益州也久久不用兵,这样,就很难及时贯彻诸葛亮隆中的战略部署。后来,为了恪守桃园结义的诺言,为死去的兄弟关羽、张飞报仇,不听文武大臣的劝告,一意孤行,也不听手下将士陈意的警示,自己军事领导才能又不高,结果被陆逊一把大火营烧七百里,自己仓皇回逃。为了兄弟义气,用几十万大军的性命换得自己报仇的私欲。从此蜀军元气大伤,此役过后,刘备洒手西去,把一付重担交给禄禄无为的刘禅,你叫他怎么扛得动?使得诸葛亮长时间修整兵马,后来五出祁山,劳师动众,终因实力的悬殊而寸土未得,再加上后主刘禅无所作为,并经常听信小人谗言,使诸葛亮内外分心,殆误战机。诸葛亮死后,朝中矛盾重重,后继无人,终于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值得吗?

(三)、说说孙吴

孙权二十来岁就接管父兄大业,和曹操、刘备相比,小说中对其言行着笔相对较少,但我觉得孙权也具有卓越的政治领导才能,因为曹操曾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曹操是相当佩服孙权的,一代奸雄曹操佩服的人,想必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况且,孙权是既打败过曹操(赤壁之战),又打败过刘备的人(火烧连营),的确非比一般,也应该算一个政治家吧!如此英雄了得的孙权如何也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呢?

首先,认为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自己既非朝廷重臣,也非汉室宗族,凭什么伐天下。加上自己继承父兄大业以后,坐守其城,不思上进。他从来都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北伐计划;其次,吴中之人,大都见利忘义,军事上,时而和蜀汉联盟,时而和曹魏联盟,毫无节操可言,文武大臣也多数以自己的私欲为重,孙权在时还能控制,死后,这种矛盾日益恶化,并最终暴发。孙权自己做事犹豫不决,赤壁之战是这样,对待荆州的问题也是如此;最后,孙权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和刘备有同样的毛病,如对待庞统,以貌取人。另外其子孙不肖,沉溺酒色,日趋恶暴,埋没智勇双全的英雄陆抗,使孙吴灭国。试想孙吴如此如此,怎能成大器?

二、谈谈诸葛亮

读《三国演义》,没有人不佩服诸葛亮的才干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更兼能呼风唤雨,会六丁六甲之术。怪不得鲁迅曾经说《三国演义》中:“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诚然,诸葛亮的确是智慧的化身,一篇隆中对妙绝天下,精辟地分析了天上的形势,制定了蜀汉的战略部署,有人把他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相提并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诸葛妆神、木牛流马、识魏延反骨、七星灯,死后还能用木像退后,智杀魏延。诸葛亮真的是无所不能。但是,人无完人,我认为诸葛亮也存在失误:

诸葛亮料定曹操赤壁兵败必走华容道,也知道关羽会义释曹操,但还是叫关羽去了,当时刘备的手下有张飞、赵云、刘封等大将,无论谁与关羽交换位置,曹操岂不是手到擒来。这件事我想只有用诸葛亮自己的话来解释:“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这一席话,我想不能言之成理吧!就事论事,这一笔我还是给孔明记上了。

关于处理荆州问题,诸葛亮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荆州的重要性非常明显的,这里不必繁述。诸葛亮的隆中对完全可以说明荆州的重要性。“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举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后来的局势的确也是按照这个战略方针发展的,选择关羽驻守荆州也是非常正确的。刘备的益州、荆州围攻中原的形势也基本形成。时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刚刚夺取益州,定汉中,被称为汉中王,便马不停蹄地派费诗出王旨,令关羽取樊城、襄阳,这正是诸葛亮“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战争策略。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刘备新取益州,根基未稳,人心未定,此时进行北伐时间太早不合时机,何况蜀汉的燎原之势,老谋深算的曹操、孙权岂有坐视的道理。诸葛亮也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早就应该派重兵给关羽以支援,稳固防守,待时机成熟,然后出兵。这次行动,关羽虽然也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以很快的速度攻下了襄樊二城,然而曹、孙联军,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荆州沦陷,真是丢了西瓜连芝麻也没有捡着。时建安二十四年秋十二月。我想大概是刘备、诸葛亮是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太小看曹操和孙权了吧,同是也过于高估关羽的能耐了。这场战争的失利,我想孔明是难辞其咎。

八阵图有可能不摆的。刘备发动的复仇之战,举蜀国精锐之兵,讨伐东吴,孔明的确也劝诫过刘备。“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伐汉贼,以伸天下大义,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根本没有劝谏过刘备)可是刘备一意孤行,执意要去。诸葛亮神机妙算,应该非常清楚刘备的军事领导才能,在缺乏诸葛亮指挥的情况下是一个什么样子。在劝谏不行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和刘备一道出征,为刘备出谋划策。他也许觉得,刘备举全国精锐兵队,至少可以和东吴打过平手。他可没有想到刘备败得这样快,败得这样惨。因此,他在《后出师表》中写到:“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刘备此役,蜀汉损兵折将,使之与曹魏的实力悬殊越来越大,诸葛亮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


展开余文
我觉得空城计有可能不演的,诸葛亮用马谡镇守街亭有一定问题。要说马谡的确是个人才,孔明的很多军国要事都要和他商量。孔明当然也知道街亭是一个势关全局的战略重地,但他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一个毫无作战实践经验,也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镇守,岂不冒险?孔明也认识到这一点的,所以,他叫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是表明他对马谡的不放心。诸葛亮可能忘记了先主刘备对马谡的评价了,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的多次劝告,终于失去街亭。把北伐的大好局面葬送了。一向做事小心谨慎的诸葛亮不应该冒这个险吧!尔后,正值蜀国用人之际,不听众人的劝告,挥泪斩马谡,岂不可惜?(马谡出谋划策还是不错的)

诸葛亮在对刘禅的处理方法上,以及处理政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他让刘禅在对待“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时都要向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实际是叫刘禅什么也不干,什么主意也不拿。试想一想,作为一个皇帝,一切靠别人,自己毫无主见,如何当一个好皇帝?想当年孙权继承父兄大业的时候,年龄和此时的刘禅应该差不多,孙权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为什么不让刘禅去实践,去锻炼呢?刘禅又怎么会有所作为呢?

在处理军务和政务上,不分巨细,公事私事,事事操心过问。书中提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蜀汉军政的“第一把手”,小事做完,大事做尽,别人又做什么呢?又怎么发挥别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又怎么使别人的能力得到培养呢?何况小事做多了,必然会影响大事,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大事上。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利,所以,终于导致自己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寿五十四岁,中道丧亡,难道不可悲可叹吗?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诸葛亮要负一定责任,以至蜀汉后继无人,造成“蜀中无大将,谬化当先锋”的局面。

在对待魏延的问题上,孔明用其勇,从不用其之谋,实际上魏延文武兼备,很有才华。诸葛亮却早早地给魏延戴上了“有反骨”的帽子。试想一个长期有才难伸的人怎么不心生退意而有所作为呢!这应该是后来事态发展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如果诸葛亮没有这些失误,也许兴复汉室的大业能够完成吧。但是诸葛亮毕竟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的高尚品德,恪守诺言,忠于职守。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称赞。

三、说说关羽

三国之中,战将何止千员,但有几人能得善终,关羽、张飞、魏延、姜维、钟会、邓艾等,我以关羽为例说一说他的故事。

关羽,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被他的英雄故事所感染,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温酒斩华雄,杀颜良,斩文丑,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关羽是忠义的化身,用他自己的话说:“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因此,深得刘备、诸葛亮的重用,让他独挡一面,镇守军事要地——荆州。但关羽有他的缺点,他刚愎自用,心性高傲,这也是他失荆州的根本原因之一。书中时有体现。如当他得知黄忠也是五虎上将之一时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再看他进攻樊城、襄阳之前,对待部下傅士仁、糜芳的过火态度。(两人有管理不善致使失火的错误)先要杀头,由于手下苦劝才免。然后,一顿臭骂,重杖四十,还说打了胜仗回来怎么怎么。令二人满面羞愧。用现代人的话说,关羽根本不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攻打襄樊的时机掌握不当不说,取得局部胜利以后更是自以为是,不听司马王甫的劝说,更不识陆逊的计谋,撤去荆州大半兵力进驻樊城。使荆州一夜之间被陷落。公安的傅士仁、糜芳的投降,更如雪上加霜,弄得自己进退无路,最后败走麦城,丢掉自家性命,刘备好容易才得来的荆州就这样丢失了。刘备、诸葛亮制定的战争策略再也无法实施了,真的很可惜。

四、关于三国中的女性悲剧

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无处不在,是一个永不腐朽的话题。《三国演义》中,女性描写得不多,但每一个女性的出现都上演了一幕悲剧。

生活在最高层次的妇女,如皇后,贵妃,这此人在董卓、曹操乃至司马昭的眼中,是不值一提的,甚至可以随便杀的。别人的妻子是可以随便夺的,如曹丕纳甄氏。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女人是可以用来作军事武器的,吕布为保自己,用女儿许婚袁术,孙权用自己妹妹作饵计杀刘备等,对待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女人的感受,当然复更谈不上感情。更有甚者,刘备逃难路过猎户刘安家,刘安杀妻子款待刘备,说是狼肉,刘备饱食后得知真情,洒泪而去。曹操听说后,赏了刘安金子百两。可见刘备曹操他们认为刘安做得够义气,应该奖赏。那么,女人的生命是什么?一条狗?一头猪?一只鸡?任人宰杀。

三国中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女人,用连环计杀董卓的貂婵;为让赵云阿斗脱险翻身投入枯井的糜夫人;大骂曹操和徐庶自缢于梁间的徐母;还有为夫守节、自己割去耳朵鼻子的夏侯女。其行为何其惨烈壮观。总之,在军阀战乱的年代,在封建社会里,在当时的士大夫眼中,女人是商品,是牲畜,我为他们感到悲哀,感到婉惜。

然而,《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小说必须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因此,三国归一晋的历史事实谁也没法改变。在当时,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既然战争给人带来那么多的不幸,那还是让我们远离战争,去维护世界和平吧!让世界充满爱。

《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其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而又曲折多变。它充分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凝聚着封建社会长期的斗争经验,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一部人才学。对我们今天也有广泛而深刻的借鉴意义。

注:文中引入出自于《三国演义》。

标签:作文素材 论《三国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思爱思友均不是,无奈之中有期盼——我理解《夜雨寄北》的含义(网友来稿)
下一篇:无为在“岐”路还是无为在“歧”路(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