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29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网友来稿)
建设中学 徐胜华 2003-5-2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评论的特点,初步学会阅读报纸上的评论。
2.从钻研重点语段入手,学习评论的语言,学会对重要词句的领会。
3.感受“天灾不由人”和“抗灾不由天”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评论的特点,学会读报,读评论。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评论的政论性语言。
四.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课外阅读资料。
五.教学课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学法指导:1 主问题引导,探究释疑。 2 课外迁移,学习生活化。
(二) 导入课文:从“信息”到“报纸”,再以顺口溜引出读报的重要性“多读报,读好报,读报的好处真不少。一天不报,天下大事不知道;两天不读报,遇到问题不开窍;三天不读报,耳聋眼瞎难迈道。”最后由曾经学过的“新闻”进入“评论”。
(三) 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
1.提问:“评论”有一“论”字,即有观点,请问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听课文录音。(听完录音之的让学生再简单地理一下。)
3.简析以上提问。
(四) 组织学生细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观点。
[说明]:“标题是否就是观点?”这一问题一旦抛出可能会在学生之中产生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标题即观点,另一种则认为标题的后一半才是观点。激发矛盾,并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解决矛盾,有利于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1.自由放声读课文,体味、思考。
2.把握论述的思路和内容,帮助解决观点问题。
3.教师板书,加深感观刺激。
(五)在得出观点的基础上请学生探讨本文各段层之间的关系,并像电台播音员那样有气势、有力度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评论的了解。
(六)谈谈良读的感受,如有人说到“有气势”“有力度”则可发挥进行对评论的语言的学习。
[说明]:几次朗读各不相同,作用也不相同,“读”可以作为本堂课教学过程的衔接与过度。
适时提问:
1.本文的语言淋漓酣畅、气势磅礴,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哪一段?
2.淋漓酣畅、气势磅礴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说明]:这一个问题一般我们喜欢反过来问,而我觉得这样问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更广阔一些。这里可涉及到的知识有:修辞方法(排比、对比、比喻);前后呼应、对照鲜明;句式整齐等。此处无定规,教学时应视学生的表面而调控。(请齐声朗读这一段)(布置作业:课外找一下与“不由人”、“不由天”相呼应、对照的词语。)
(七) 课外迁移强化学生对评论的了解,发下评论《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进一步学习评论的语言特色。(见附《共产党员冲锋在前》)
1.以播音员的语气语调朗读这一篇评论。
2.提练观点和论据。
3.再次感受评论的气势非凡的语言特色。
(八) 作业:背诵第三段;课外找一些评论来看,学习看报纸。
作者邮箱: jhyxsh@mail.jxptt.zj.cn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天灾不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的初探(网友来稿)
下一篇:
《白杨礼赞》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