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2372  
标签:教师随笔
诗的理味——浅谈诗歌意象串并现象(网友来稿)


蔡桂兰  

珠与玉联   意与境浑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全篇仅28个字,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苍凉浑圆的古老画面,传达出愁肠百结的逆旅情愫,使读者为之拍案叫绝。尤其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堪为千古绝唱,在此,作者将“枯藤”等九种自然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读者在对自然景物的“意合”之中,体味到其意境之深远,韵味之悠长。这是诗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将作为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因素意象(抹上诗家主观色彩的自然景物)按照写景抒情的需要进行有机串并,达到珠与玉联,言约意丰,情景交融的诗歌创作极致。诗歌创作中,这种意象串并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由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决定的。

首先,从语言形式上讲,诗歌的意象串并符合诗歌语言讲求精炼的要求。

一方面,诗歌意象串并是名词与名词、名词短语与名词短语的有机组合,均是眼见为实、形象可感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晚唐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诗句扣紧“早”字,按从听觉到视觉,从高到低的顺序,串并了“鸡声”、“茅店”等六种富有时地色彩的意象,使人看到一幅清洌的画面:雄鸡叫了,一弯残月斜照着矮矮的茅屋,小河上的木板桥上已铺满了白霜,上面留下了行人的足迹;透过画面,更让读者体会到那从桥上匆匆走过的早行者的旅途之苦,收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在这里十个字,包容六种意象,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霜晨早行图,传达了作者寄寓的情感,完成绘图传情的双重任务。又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六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出江南夏夜的真实景象:明媚的月光照耀着横出的树枝上不安定的鹊鸟,和煦的清风在午夜吹拂,送来阵阵蝉声,读来令人感到清新自然。

另一方面,从用词来讲,诗歌意象串并,不用动词、虚词连缀勾带。明朝诗人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温庭筠的“鸡声”句时,指出“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迭,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其中所谓“闲”字,即指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李东阳的论述正好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诗歌意象串并在用词上的特点。

诗歌意象串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整句均用意象进行串并。如前面列举的温庭筠的“鸡声”句、辛弃疾“明月”句等。还有一种就是某句中部分意象的串并。如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残梅,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辛弃疾《永遇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这种意象的串并与整句的串并在诗、词、曲中起着同样的作用。

诗歌中这种串并的意象之间有三种关系:一是并列。如白朴《天净沙•春》“青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啼莺燕舞(小桥流水飞红)”;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二是相关。意象之间有关联之处。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等。三是承接。意象按一定顺序层次排列。如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从上至下的顺序;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按从远至近的顺序。有人按照现代语法结构方式将这种意象串并说成是语句成份的省略。如将“古道西风瘦马”说成是“(在)古道(上)西风(起)瘦马(走)”的省略。这样理解诗意是可以的,但这决不是诗歌的语言。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三种意象并列一起,既写眼前之景,又说“春水使鱼肥”,读之让人感到和乐舒畅,若说成“桃花映流水,春水使鱼肥”,则如一杯白开水,毫无诗意,索然寡味。

其次,诗歌中意象串并形式的使用从内容上讲符合诗歌创作艺术要求。

第一,有利于意境的形成。王国维在《人意词话》开篇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而要有“境界”作者必先具备“意境”,他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还说“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字。……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认为只有具备了意境的作品方可以说是文学,而只有达到“意与境浑”的境地的深邃意境,方可称为境界。诗歌意象的串并在意象营造中具有先天优越条件。意象是一个又一个打上了作者主观烙印的高于自然景物的抒情载体,每个意象具有各自的特征,意象串并无疑扩大了诗歌画面的容量,增加画面的特征性,为情感抒发找到充足的合适的载体,并如国画中的布白一样,为读者提供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如陆游《书愤》“楼船雪夜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句六个意象分别具有军旅色彩和南北方的时地特征,描绘了南宋军队在瓜州和大散关大败金军的磅礴气势和旺盛军容,只可惜“俱往矣”,而今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而今“我”已“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一联描绘的地域之广,场面之大,传达的情感之悲怆苍凉不言而喻。

第二,意象串并有利于诗歌表达“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唐司空图在《诗品》中指出诗歌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作者“乘之愈往,识之愈深”,“万取一收”,“素以处默,妙机其微”,“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做到“离形得似”。“神形兼备”,意象之谓也,在马致远的笔下“藤”、“树”、“马”等均被作者涂上了“枯”、“老”“瘦”等苍凉的色彩,透过这层色彩可以领悟品味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不言苦,苦已溢出;不言孤寂,孤寂已向人袭来。这般“苦”,这般“孤寂”即是“韵外之致”。又如,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连列三个意象“烟草”、“风絮”、“雨”,与整句串并不同的是加了修饰语,使人感到草萋萋,雨纷纷的愁闷难解气氛,不着一“愁”字,而景中满是“愁”情,正好回答了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这就是意象串并所产生的“味外之旨”的效果。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三,意象串并体现诗歌创作思维的跳跃性,有利于加快抒情节奏。“诗人都是疯子”,创作兴奋时,其思维方式断然不同于平常。见诸笔端,诉诸文字,则不可避免地打上这种“非寻常思维”的痕迹,除了直抒胸臆之外,再就是这种融情于景,“情景相谐”的意象表现了。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恩二僧》诗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以“火急追亡逋”喻要抓住来去倏忽的灵感,而“情景”则为“意与境浑”的抒情载体意象。由此可见古人对诗歌创作时思维状态体悟的真切。

诗歌中意象的串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为情感抒发提供了载体,更为读者欣赏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欣赏这样的诗句,读者至少要做到:一要整体感知,不可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地分割开来,因为单个的意象独立时可作多方面的理解。如“古道”,单独理解可以是“久未涉足的荒芜之路”或“古代商旅走出的路”,或可以联想是“古丝绸之路”或“阳光大道”等等,而几个意象由诗歌的情感或主题支配串并在一起,方可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湖十年灯”,上下联六个意象,意思为:当年我们同科高中在京师欢聚,此后一别就是十年。联中寄寓了时光易逝,世事舛迕的感慨。如果这六个意象逐一分解则有悖原意不知所云了。二要善于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是欣赏者必备的素质。对于欣赏者而言,意象只是触发点,只定了一个大范围、大方向,而如何具体细致生动,要靠读者的联想、想象,并结合自身体验和文化积累来充实丰富,方能达到怡情悦性的欣赏目的。例如,读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就要联想到《阳关三迭》,想到任颐的《关河一望萧索图》;读柳永的“烟柳画桥”就要想到繁华的街市,想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读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就要想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想到舒伯特的《小夜曲》,想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读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就要想到“孤舟蓑笠翁”,想到“  乃一声山水绿”。

现代诗歌也继承发展了古典诗歌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保留了古典诗歌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串并。如唐大同《三军会师广元桥》“火车,汽车,白帆/烟滚,轮飞,浪跳/汽笛,喇叭、号子/你喊、我唱、他叫”;闻一多《忆菊》“檐前,阶台下,篱畔,圃心底菊花/霭霭的溪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疏雨洗着的菊花/金底黄,玉低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穆旦《赞美》“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蔓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晓雪《歌唱》“歌声象一片音乐的湖/人们尽情游泳在湖中/草坪,村寨,田野,山丘/一切都在这湖上浮动”。屠岸《长岛》“我看见红枫,青松,寥廓的云天/草坡、白屋、丛林,飞惊过眼前——”。另一方面,现代诗歌将意象在内容上加以修饰,形成以意象为中心的排比句。如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又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着我的唇/呈现给你泥黑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这些排比的构成,增加了诗歌的容量,加快了诗歌抒情行进的节奏,既符合现代诗歌的语言特色,又有利于情感蓄积和喷发,成为现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

 作者邮箱: cctt1989@163.com

标签:教师随笔 诗的理味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山中访友(网友来稿)
下一篇:警惕:高考话题作文的“新八股” (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