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424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论坛帖)
边城

      第一课时

      过程:

      1.先由学生就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学生大概提了这些:

      (1)“今急而求子”不懂

      (2)“若舍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知其难也”

      (5)“何厌之有”

      (6)“与郑人盟”

      ……

      2.老师讲翻译方法,学生根据方法与老师一起翻译

      告诉学生采取直译方法,一一对应,可以组词,组词不行就要考虑是否活用现象了。

      后来学生翻译还算顺利。

      3.逐段翻译

      学生在理解了个别字词的基础上,自行翻译文段,老师最后补充。

      学生此环节做得比较好,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是好的。

      第一课时大体如此

      第二课时

      过程:

      1.学生在弄通字词基础上,就文章深层内容进行提问

      (1)为什么佚之狐如此肯定烛之武能劝退秦王?

      (2)为什么烛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

      (3)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4)为什么要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为什么秦伯开始轻信晋侯?秦伯是不是很无知?

      (6)为什么秦伯最后“与郑人盟”?他难道开始没有想到吗?

      (7)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最后还要写晋侯那段话呢?

      ……

      2.讲解第三段

      学生提问后,抓住重点,讲解第三段,如果学生能明白第三段的内容,那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根据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用原文回答问题,让学生再熟悉一遍课文,也起加深理解的目的。

      然后分析课文第三段。

      学生说出烛退秦理由(原文)

      总结理由分别从哪个角度去说的

      亡郑——舍郑——亡郑

      再依次分析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详细介绍当时秦晋郑的地理位置和战争局势,让学生明白烛为什么说“越国以鄙远”就会使“邻之厚”,而“君之薄”。再说历史史实对秦伯会有何触动等等,让学生明白文章深意。

      第三课时

      分析烛之武形象,由学生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书本来分析形象,学生分析得比较好

      第四课时

      完全放开,由学生自由分析秦伯、晋侯、郑伯、佚之狐形象,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先由小组长收集各成员的意见,然后宣读,接着各小组互相补充、反驳对方观点。课堂进入了辩论时间,比较精彩,可惜很多不记得了。

      大概记得这么几个片段:

      有学生说郑伯知错能改,有反对声音,说郑伯并不是知错能改,而是在危急关头,迫不得已才这样做。

      有学生说郑伯没有主见,单凭佚之狐一句话,就马上去见烛之武,并委以重任,可见他糊涂。反对:从下文可见烛之武很有能力,说明他还是知道烛是个人才的,不能说他没有主见。

      有学生说郑伯没有胆量,要不然他自己怎么不去秦王那里。反对:当时形势危急,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不能去。如果君王去了,不是表明本国没有人才吗?

      有学生说郑伯亲小人远贤臣。反对,如果这样,佚之狐也是小人吗?又辩:如果不是这样,烛之武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能早点得到重用呢?至于佚之狐,他可能比较会处世。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网友来稿)
下一篇:中国教育:何去何从 (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