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694  
标签:备课资料
《变形记》的比较阅读(网友来稿)
安徽省绩溪中学  张来宝

邮编 245300  电话0563—8160170  E—mail:jxzxzlb@mail.china.com

卡夫卡以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变形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一、选文与原文的比较:如此节选破坏了作品的艺术整体性。

由于篇幅较长,课文删去了以下一些内容:

第一部分:第6自然段后删去了16个自然段——家人催格里高尔起床,态度温和、恳切、焦急;他吃力地起床;秘书主任上门催促,家人与他周旋;大家预感不妙,他们听不懂格里高尔的声音,妹妹去叫锁匠。

由于删去了这些内容,所以课文第7段中秘书主任的出现就很突兀,格里高尔暗自思忖“看我没用锁匠吧”也让人摸不着头脑。更重要的是学生无从了解家人在得知格里高尔变形前的态度是如此地温和、恳切,实在令人遗憾。

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后删去了10个自然段——格里高尔生活习性尤其是饮食的异化;仆人辞职,父母、妹妹生活的变化。此外课文第5段后删去了两段——格里高尔视力减退,妹妹的态度有了变化。第7段中删去了母女俩在清理格里高尔房间时发生的争论,以及格里高尔希望能不搬走家具:他还想恢复人的生活。

卡夫卡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格里高尔生活习性的变化,意在突出他的彻底异化。课文将这部分删了,学生所看到的就只有外形的变化,大大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由于这些删除,家人特别是妹妹的态度变化也让人觉得突然。

第三部分:第3段后删去了以下内容——父亲做银行杂役,家里辞退了使女,雇了个老妈子;格里高尔回忆他的“朋友”,可没有一个人来关心他;妹妹已无心照顾哥哥,老妈子骂格里高尔是“老屎蜣螂”;格里高尔的房间成了杂物间;家里住了三个房客,他们听妹妹弹琴时发现了格里高尔,要退房。

有了这些内容,第12段妹妹说“驱赶房客,显然想占领整幢寓所”才有依据,尤其是一家人想“弄走他”才水到渠成。

这样整段整段地删除,全然不顾作品的前后照应,情节发展的起伏变化,破坏了作品的艺术整体性,实在难以让人苟同。如考虑篇幅过长,可以将删除部分编入《读本》,或是加以概括缩写,为何如此简单从事呢?

二、《变形记》与《促织》的比较: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的碰撞。

两文都写了人与物之间不正常的关系,人异化成了非人。但二者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又有明显的差异。

1、从变形的趋向看,有偶然与必然的区别。格里高尔在现实生活中已是“非人”,他变成甲虫有一定的偶然性,他可以变成其他虫子,只要不成其为人;而成名之子只能变蟋蟀,惟其如此,才能使成名免去杖责之苦。

2、从表现手法看,蒲松龄重在构建完整的情节构和描绘具体的现实,层层推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卡夫卡则重在描写人物细腻真实的内心体验,尤其是格里高尔异化后的灾难感和孤寂感。

3、从叙述笔调看,蒲松龄在文中渗透了强烈的情感,催人泪下,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卡夫卡则以近乎冷漠的平静语调叙述一个凄惨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他的不动声色、不加议论、不动感情给人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更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了更加可怕的现实。由此激发人们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4、从作者意识看,蒲松龄是无意中涉足了“异化”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只痛苦的、愤怒的、带着精神创伤的蟋蟀,而是一只机灵、驯服、善于讨好的蟋蟀。而卡夫卡则是有意识地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

有人说,中国传统色彩浓厚的小说,总是在“无爱”的人间给你找到爱的存在。比如赶考的书生贫困潦倒时有多情的小姐出现,惨遭冤狱的人盼来了清官……《促织》中成名的得救也正好诠释了这个观点。而西方现代色彩浓厚的小说中,总是在“有爱”的人间给你揭示那“无爱”的真相,《变形记》、《我的叔叔于勒》便是如此。直到“五四”以后,中国文学在与西方文学碰撞之后才接受了西方文学 的观点,中国现代文学长廊中才有了孔乙己、狂人、阿Q、祥林嫂等不朽的形象。

三、《变形记》与现实的比较:挖掘经典作品的当代内涵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被异化的现象?我们怎样才能不被异化?

卡夫卡在作品中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手法表达对社会、对人的思考,在荒诞的背后是并不荒诞的情感表达,寄寓的恰是卡夫卡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痛切思索——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的压力下,渐渐丧失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不都在一天天异化吗?你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应付那没完没了的人际应酬,你逼迫着自己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你扭曲着自己去适应外在世界的游戏规则……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父子(母女)关系、朋友关系……也在一天天异化,面对强大的现实社会,我们怎样才能不被异化呢/

这一层的比较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挖掘经典作品的当代内涵”(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宪章),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作者邮箱: jxzxzlb@mail.china.com

标签:备课资料 变形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润物细无声--浅谈情感渗透的途径(网友来稿)
下一篇:扛椽树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