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648  
标签:教学论文
关古代诗文鉴赏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网友来稿)
山东桓台教研室 张士亮

自2002年始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是命题的一大突破,主观题在答题上给考生以更多的想象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这也是高考命题的未来走向。为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训练。

从大的方面说,要求考生鉴赏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形式,一是作品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作品的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如象征、渲染、用典以及积极修辞等)内容则主要包括作品的形象(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和作品的思想和内容(作者的情感、人生态度)。而在实际的考查中,内容是和形式分不开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实现,而作品的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目标,即使最美的语言和最美的表达方式也便毫无意义。所以,在考生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先谈语言,该诗语言朴素、清丽、淡雅,不事雕琢,纯粹是白描的手法。正是这样的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即自然形象)“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才更显得淡朗、清雅、脱俗,给人一种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进而表现了作者忘情山林,爱慕自然,厌倦官场的自然情怀。

在自然形象的选择上,“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 “莲”、“渔舟”,这些景物本身就给人一种闲静、恬适、清幽明净而又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正符合作者当时特定的情怀,符合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景物的组合上前三句侧重于静态,中间三句侧重于动态,动静结合,动静相衬,这就属于表达技巧的问题了,而正是这些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作者笔下的景物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更令人向往,更好的表现了作者对山林、对自然的向往,从而深化了诗的主旨,这又是形式为内容服务的一个典范。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者描写了一群从竹林里浣衣归来的浣女,她们欢歌笑语、无忧无虑,天真而又活泼,与周围的竹林、荷花交相互映,构成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这也正是他美好理想的寄托。另外还有一个或几个人们容易忽略的人物形象,那就是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的渔舟上的渔人:日墓时分,莲花丛中,渔人驾着小舟,满载而归,是何等的惬意?再者,提到浣女,还很容易让人想到西施浣纱的典故,提到渔人则更容易让人想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以及“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朴实之中又给人几分超然的洒脱,而这正是作者要极力表现的高洁情怀。

另外,作为一首标准的的律诗,在压韵、平仄、对仗方面是比较讲究的,这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产生一种音韵美,从而也从整体上增加了诗的美感,让人对诗歌所描绘的图景产生无尽的爱慕和迷恋。

由此可见,一首好诗,肯定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的结合,美好的形式总要为美好的内容来服务,而美好的内容必须借助美好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在鉴赏的时候,不能有所偏废。

 作者邮箱: nanhaizi2765@sina.com

标签:教学论文 关古代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目标与现实(2004高考作文题)(网友来稿)
下一篇:从教材范文的角度看《人是什么》(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