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420  
标签:教学论文
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网友来稿)
宁波中学    徐赛儿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又明确规定,语文课程除了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目标的落实外, “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也成了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时代的发展也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和新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科学地调节学生的学习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既能充分体现教学的目的,又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的统一,获得乐学的体验。①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而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状态,虽然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较大关系,教师“奉送”的真理太多,学生主动的“发现”太少。如今,网络环境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冲突,使得教师不再是一个唯一重要的知识载体,课堂也不再是唯一重要的知识阵地,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和课堂的魅力又何在呢?自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已经有了三百年的历史。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同文馆。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结合以上原因,我认为,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高地站在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师生的摆位问题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到底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是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并且是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大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等三种。”②但这篇文章着重要谈论的是在“教师的教”这一环节中,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自己的站位或者说角色问题。

总体上来说,我比较赞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在这样一条总原则的指引下,我通过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总结,粗浅地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扮演好以下这些角色:

 一、导演 课堂教学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把教学看作是演戏的话,那么,教师该是导演(也就是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该是演员,且是主角(也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戏要演好,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你的指导下,放开手脚去演绎这一堂课。

而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其次是还要研究学生,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课堂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我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把重点放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上。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表演他们不同的动作神态,这时,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跟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有学生表演不当,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别的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又如,《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学习,在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把课文编成适合演的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并允许学生适当地加入想象的成分,加强戏剧效果。老师只是偶尔指导一下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再如《陈毅市长》一课,课文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所以,“戏”演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舵手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同时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避免出现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如: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随便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为此,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有个学生还引用了电视上播出的被评上全国劳模的“沙漠造林女英雄”殷素珍的事迹来证明愚公的愚蠢。(殷嫁到了一个方圆十公里只有她和她丈夫两个人的沙漠地带,一开始,她很绝望,可是后来她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和她丈夫两个人在沙漠植树造林,后来植树六万亩,引来了四方旅客,并有大量居民前来定居)。而更出乎意料的是,听了故事后,又有学生认为愚公砍伐树木,挖掘山体,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做为老师,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再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我就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孔乙己最后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并且都有凭有据。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告诉学生从鲁迅的写作意图出发,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孔乙己应该是死了的,并且陈说理由。


展开全文阅读
三、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国外一些教育家对这种师生的交流曾进行过专门研究。他们把交流分成四种模式: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效果最差;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效果比第一种好些;第三种是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效果优于第二种;第四种是师生共同讨论,效果最好。所以,我们的课堂结构一定要改变,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的角色作用于每个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获得发展。那么,在这儿,我们何不就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中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将没有定论的观点拿出来互相切磋,自己困惑的地方也不妨与学生一起研讨。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古训,为师者应该牢牢记住。何况,当今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每个人均可以在各种教育环境中学习,甚至可在教育社会中轮流当学生和教员”。③在此,我们就可以设置一些讨论课,讨论课的一般结构可采用“明确议题——师生讨论(学生为主)——共同小结”的模式。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与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立体型信息传递。讨论中,师生互动,交流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往往能起到“茅塞顿开”的作用,甚至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促进师生之间的民主与融洽,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讨论课还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才智的机会。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能教。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再把讲台看成是我们自己的阵地了。如果,硬要把讲台比做阵地的话,它该是师生们共有的一块阵地。课前演讲,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惯用的一种方法,其实,这便是让学生走上讲台的一种形式,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这一形式拓展延伸。如让学生来讲解课文,然后自己坐在底下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参与其中。初中省编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一篇听说训练和写作训练文章,这类文章往往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浅显,层次鲜明,易于理解。所以,遇上这类文章,我们可以大胆地把讲解的任务交给学生,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只是对他们的备课情况进行指导。另外,还可以由学生上讲台来讲解练习,这样一来,学生做题变得非常仔细,平时除了力求做对之外,又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及可能出现的种种错误。而与此同时,教师要做的只是坐在底下,偶尔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最后对整堂课进行总结。这种让学生走上讲台的方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了解了别人是怎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模仿与提高。并且热情鼓励了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了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由“听中学”、“看中学”转变成为“做中学”,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记者 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中考、高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有关“变”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种各样的“变”:大到国家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家乡的变化,生活条件的变化,小到“我”的变化,“他”的变化,前后的变化,关于“变”,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再如,在《小镇》的课堂上,我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记者,让学生设想我抗了一台摄象机,走在小镇的街头,到处拍摄,同时做着现场解说。然后请学生给我写解说词。另外,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如在《桃花源记》这堂课的字词理解中,我让学生先自学,找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然后再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逐组采访集合小组还没能解决的问题,把问题反馈给全班,发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此外,作为记者,往往是集“采、编、播”为一体,那么反映在语文课堂上,现代语文教学手段——CAI的面世,正是需要教师在课前先“采”后“编”,然后,在课堂上“播”出。

 五、顾问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创造性自学能力上。过去认为教师只要讲深讲透,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背一遍,学生自然就会了。实践证明,这是极大的误解。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的滔滔不绝,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难以培养。我一直赞成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这样一来,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教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错误、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如被江苏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的农村学校——洋思中学就提倡让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他们学校就实行了“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正如学校的蔡校长所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引导学生走上高速路,不要走岔路。”例如:在学驳论文这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运用驳论文中所学知识来进行辩论比赛,这个时候老师的角色是在准备阶段和现场为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再如一堂相声表演或诵读比赛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顾问的角色。告诉他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提高比赛的质量。包括放手让学生来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得事先把好备课这个关,针对他们备课稿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指导和纠正,并且传授适当的行之有效的上课方法。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让他们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在统一答案的过程中,老师也仅仅只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位标准答案的制订者。

六、策划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教师又成了整堂课的策划者。他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促成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级教师孙维刚宣称他十多年来从来不写教案,但是,我认为对年轻的教师来说,临场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有限,事先的设计或者策划、构想必不可少。比方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课堂进程的调控,乃至于听说读写训练的内容和形式的种种具体安排,至于如何讲授课文,如何启发学生,也可以是事先策划的内容。但是,我本人比较反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上做“工程师”——写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工程师往往是画出最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蓝图,然后要求工人按照他的图纸一丝不差的进行施工。)李镇西老师说过,“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由此,我提倡写简案,主要设计大的教学步骤和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相反就会按部就班,没有机动性和灵活性。比方我前面提到的《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我整堂课就铺设了一个问题,——“孔乙己他最后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然后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来具体组织这堂课。在《变色龙》的教学上,我就紧紧抓住“变”这个字来结构整堂课。在新课程〈〈看云识天气〉〉的教学中,我在教案本上就写下了这么几个字:列提纲 列表格 找比喻 识云。当然,设计的简单并不等于准备的粗糙,相反,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更加重要了。因为,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很好的应变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状况。语文学科教学中,策划必不可少,在语文主题活动课中,策划更是必要。新教材很重视语文主题活动课的开展。如果说文本它是静态的,那么,活动课中教师要面对的就是具体的事件了,而事件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都较差,所以,教师事先的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策划主题确定、地点选择、物质准备、组织建设、分工落实、过程设计等。新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活动课的主题是


展开余文
——介绍自我,针对当时班级情况,我采取了招聘会的形式,把班级的班委设定为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如卫生部门,学习部门等。他们事先准备好招聘广告和招聘方式,进入招聘场,然后剩下的学生准备好应聘材料(包括家长或教师的推荐书,各类奖状,个人材料),然后自主选择到各个部门去应聘部门副职或干事,并向招聘方做自我介绍,回答招聘方提出的各类问题。最后由招聘方公布录取名单和理由。这次活动看似简单,但作为一次语文活动,必须带有语文学科特点,主要的如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口语的锻炼,此外还有写作能力,并且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快乐的参与到其中来。所以其中要准备的工作和要预见的事情还是很多的。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先做好策划,以防到时场面失控或者事与愿违。

七、示范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如果不能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那么还谈什么教育?谈什么教学?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传授的是我们的母语,吕叔湘先生曾经感慨:“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他说的主要是指国民们语言文字运用很不规范。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就应该是身先士卒,担当起民族语文的示范者这一角色。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生活中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深入钻研,强化语文功底,提高文学修养,注重自我形象等。设想一下,一个语文老师,却满口方言,一手烂字,下笔不成文,出口不成章,那么,语文的魅力哪里去寻?教师的风采又何在?

八、引路人 关于“引路人”的概念,似乎和前面讲到的“舵手”大同小异,但是,我这儿所说的引路人主要是就语文课堂教学宏观方向的把握来说的。具体的说,就是引导学生走入语文世界,再引导他们如何去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或者走入歧途。“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过程。”④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和能力的训练者,而且是整个语文活动的引路人。举个例子说,语文教学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改革,我总觉得不管怎么革,有些东西是不可以被弱化的,如“感受和体验真善美”。我始终认为,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确实,文学是美好的,所以,文学教学更应该是美好的,我不希望看到语文课堂仅仅只是知识的落实或者过程的演绎,过于浮躁和急功近利,甚至和其他学科混为一谈。我曾经看到有些语文老师把〈〈宇宙里有些什么〉〉上成了一堂地理课,把优美的诗歌上成了“解剖课”,把经典的散文上成了“三段论”——一主题,二分段,三手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对文学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文学教育、情感熏陶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且历时几百年。时至今日,目前的世界各国仍普遍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⑤所以,我希望通过课堂,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慢慢走,欣赏啊”!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博大精深,语文的引人入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寻找“真善美”。然后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主动的去发现去欣赏一切的“真善美”。而这一切都需要你去有意识的指导和牵引。



确实,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素质教育的推广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能力的提高的同时,我们又时时不能忘记语文本身所肩负的特殊责任——筑起一代人的灵魂。所以,我们在平时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有效的及时的引导。而这一切都要求你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教师的课堂角色,当然,这种角色的扮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既可能“情随景移”,也可能“入乡随俗”,如,教学目标意图与所用的教材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学习的环境或条件不同,教师自身的条件和素质不同,所选择的教师角色必定也会不同,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谈的切身体验,同一个人,坐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与骑自行车撞了红灯站在交警面前,其角色意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

参考书目:

①《人生平台上的语文》,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17页。

②《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七版,第75页。

③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习:内在的财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④ 周庆元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5—46页。

⑤ 《语文教学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

 作者邮箱: oncemore3212@sina.com

标签:教学论文 如何摆正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贺铸《鹧鸪天》赏析(网友来稿)
下一篇:将读写议结合起来学小说(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