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207  
标签:教学论文
从差生到差异——我的教学蜕变之路(网友来稿)
杭州萧山衙前初中    何卫江

    一个不会反思,不敢反思的人,永远只能生活在昨天的阴影中。痛定思痛,惟有反思,才能有所启发。改革才能有所成就。

                                                                                                   ——题记

近来学习新课程标准,偶然读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要求老师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成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共识。看了这句话之后,不禁掩卷而思,想想自己六年来的教育经历,确实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应该说,工作六年,确实有许多值得反思的东西。短短六年,经历了几次蜕变,痛定思痛,决定把这些反思和想法用我笨拙的笔端把它们写出来,也可以说是我六年来的工作总结吧。

六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都是一次蜕变的过程:第一,工作初期,“马太效应”给我的教训;第二,多元智能对我的启示;第三,网络时代下教师的标准;第四,新课标下的教师形象。客观的说,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成绩,但更多的是给我的反思和启发,对我正在进行着和将要进行的教学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1997年,一个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走上了教师这一神圣的工作岗位,满怀着对教育的理想,准备在教育这一块希望的田野上大展手脚。我还清楚的记得,我一到分配的学校,就有老师苦口婆心地告诫我:在教学上,对学生要严格,多管好的学生,差的学生可以放一放,如果不听,适当的教训几下也没什么的了。对于刚参加教育工作的我来说,这无疑是老教师们给我的一个教育的“法宝”,甚至可以这么说,我当时是把它作为我教育工作的“处世金针”,它是非常神圣的一条准则。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在我短短六年的教学工作中就有了灰暗的一笔。

当时,年轻气盛,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都是显得那样幼稚(在现在看来)。我在课堂上对尖子生进行大力的表扬,同时希望其他教师多给他们补这补那的,不管他们能否“吃”得下,只担心他们“吃”不饱。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或许这些学生是在文艺、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的,但我还是极尽本人讽刺嘲笑之能事,可以说在我这样的打击下,这些学生在我班里是根本就没有容身之地。不管他们怎么改变,在我眼中永远是一个差生。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结果也就摆在了眼前,应该说,我们班的尖子生的成绩确实在学校里是遥遥领先的。满以为我们班肯定能获得其他老师的夸奖,可事实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从其他老师的眼里,我看不到有一丝丝的赞许,有的只是对我鄙视,对我们班的嗤之以鼻。后来才得知,我们班的尖子生成绩虽然好,但整体成绩却是一塌糊涂,纪律在整个学校里是“数一数二”的,特别是差生的纪律更始无人不晓,三项竞赛的红旗从来没有在我们班“安家落户”。可以说,当初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是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来吞咽。

或许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反而促使我去不断的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的同其他老师交流。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一位老师告诉我,《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句话:多的给予更多,没有的把他已有的也夺过来。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我在那时侯仿佛突然之间明白了什么,可以说这四个字不啻于是一个晴天霹雳。反观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不就是马太效应在我身上的翻版吗?在教学实践中,我给予了尖子生更多的关注,更多的青睐;而对于差生呢?我做了什么?我除了无情的嘲讽,更多的冷眼,我还给予了什么?我甚至剥夺了他们应有的一个最平常受教育的权利。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在不断的学习中,我接触到了多元智能这一理论,它使我明白了教育之路应该朝哪一个方向走。也许,以前的教育工作阶段可以用徐志摩的《风朝哪一个方向吹》来概括,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迷惘中度过的;而接触了这个多元智能以后,我就卸下了包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多元智能理论是我第二个阶段的起点,我在摸索中慢慢的前行。

多元智能告诉我,每一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它让我明白了并不是学习成绩差,就是智能低,就是差生,绝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只要一个学生的某一个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同样是一个高智商的孩子。有了这样的认识,同时也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为每一个学生搜集了他们的闪光点,去发现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建立了特长档案袋,记录他们的特长,记录他们成长中的闪光的一面,为他们以后的成长之路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一个学生都是有闪光点的,只是我们缺少发现。但发现了之后,也不是说这一个学生就一定是好学生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我这样认为,一个学生有一个闪光点是优势,但恰恰也是这个学生的不足,因为他还不够全面。所以在评价方式上,改变过去的以学习成绩为主,对其他方面不予重视的方法,而是多方位进行评价。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鼓励其保持闪光点或特长的基础上,加强对自己弱势项目的训练。对有反之情况的其他同学也是一样。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觉得在班里有了用武之地,从而更好的满足了他们学习的需要。

总之,接触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彻底改变了我原有的学生观。我真正发现了学生的可爱之处,终于发现了学生之间只有差异。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从过去的重成绩转变为重全面,由过去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过程。最值得我自己骄傲的是为学生设立的特长档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也许是这样做,符合学生的智能特点,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的互补。许多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竟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真可谓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呀!


展开全文阅读
正当我还沉浸在取得了一点成功的喜悦之中的时候,电脑已经迅速的普及,网络时代已经悄无声息的到来了。在网络时代,各种知识几乎可以唾手可得。我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社会 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的流行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教师,不可能力挽狂澜,我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要尽快适应这个社会,熟悉这个社会,要做网络潮流中的弄潮儿。

网络文化映射到我们学生身上应该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狂热的自主性、情绪和智慧性的率直、包容性、自我表达和强烈的观点、创新、成熟、敏感的集体利益意识,以及验证和信赖等特征。同时,在这个时代,一切都会透明,权威和欺骗将不容易存在。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的学生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着很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缺少对别人的包容,没有创新精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信赖。我们的教师也是有着很多的缺点。我们有些教师到现在还是放不下师道尊严,还认为自己就是一切,就是权威。而实际上网络文化已经将它冲击的粉碎。而切我们教师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在网络文化面前,教师的优势已经丧失。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在知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将逐渐丧失,面对每天排山倒海压过来的知识和信息,师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由于年轻人的敏锐性和接受能力快的特点,教师反而会处于劣势。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或许也正因为这样,教师反而真正成为了教师,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功能,发而凸现出来了。因为教师的功能并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信息,而是要把知识和信息转化为方法,是要教给学生方法。所以说, 时代的到来或许是一件好事。

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呢?由于现在学生的特点,我觉得要让学生接受你教给他们方法,必须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

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就必须扮演好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中恰当的运用不同的心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恰当的使用了三种心态:成人心态、父母心态和儿童心态。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成人心态,客观理智的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会学习的必要性;在生活环境和过程中,我运用父母心态,对学生多关心,多爱护,理解他们;在娱乐的环境中,我运用儿童心态,让学生感受到在娱乐中没有师生之分,只有朋友,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学生中去,在玩乐中放松自己。由于恰当的使用了这三种心态,我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如鱼得水。可以这样说,我与学生的这种朋友关系是在不经意中建立起来的,但必须要对学生付出爱。

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有些教师还不能很好的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有害的。我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由于不能很好的利用我自己乐观的性格,导致学生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因为我在每次学生或班级失败的时候,总会说,我们下次来过。久而久之,学生反而养成了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态度,这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就会恰当的运用我的性格,为我的教学工作服务。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倒也明白了什么叫“哀兵必胜”,可谓是有失也有得了。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许多教师也许和我一样,那就是总会不经意的带着情绪走进课堂。我以前也经常会在课堂上无缘无故的对着学生发脾气,把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生搬硬套”到学生身上。现在想来,那种行为,简直是对学生的一种无理的无情的伤害,是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野蛮剥夺,最后只能导致整堂课了无生机,教师和学生在怒火中度过。正如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所说“任何事情如果以发怒开始,必将以耻辱告终。”

自己的努力加上其他老师的帮助,我逐渐认为,教师必须具有慈母之心,严父之爱,名医之手,有了这些,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

新课程已经来到,更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敢于反思,才能有更大的成绩。教育可以没有我这样的教师,但我们的教师不能没有反思。我们的教育需要眼中没有差生而只有差异的教师。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有一个灿烂的春天。 作者邮箱: wjhe7576@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从差生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复习专题教案——仿写句子(网友来稿)
下一篇:试谈写字教学的意义(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