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887  
标签:教学论文
强化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


          

        

       

      【作者】:  阿熊 - zyx (浏览次数: 141 次)

      【发表日期】:   2000-03-27 14:15

      论文题目: 

      强化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 

      作者姓名:项红、吕闽松、曹艳昕 

      年龄:45岁、31岁、22岁 

      类别:语文综合 

      校内编号:99039901 

      强化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丁培忠《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 

      新教材每册仅有24篇课文,阅读量较小;现在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普遍不够理想,兴趣不高。要切实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从现状上有所突破。“学语文只读课本,只做练习,只在什么‘知识点’、‘标准题’里兜圈子,翻跟头,而不进入广泛的阅读天地,吸收丰富的营养,是绝对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品读训练”所获得的学习能力,要在课外学习活动中去运用,去发挥;反过来,课外学习活动所获得的新的知识、新的能力,又对课内学习以补充、强化。 

      我们语文学科组专门成立了“强化课外阅读”子课题组,开展了旨在“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研究实验。 

      二、实验假设 

      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切实注意强化课外阅读,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就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三、实验对象 

      我们采用等组实验法,即: 

      S1——(IT——EF1——FT——C1) 

      S2——(IT——EF2——FT——) 

      [实验结果= C1-C2] 

      我们从自愿进行教改实验的学校语文学科组成员及其所带徒弟中选取了4位实验教师,其所带班级为实验班。 

      为了控制无关变量,我们尽量选取各方面水平(包括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社会兼职,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实验班大体一致的班级为控制班。 

      如六年级实验班教师,女,31岁,大专毕业,小学高级,区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控制班教师,男,36岁,大专毕业,小学高级,区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且二位老师均是从五年级跟班上来的。学生基础水平测定基本相当,见表1。 

      表1.六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阅读基础水平测定 

      班 级 X S n Z 

      实验班 16.54 2.50 51 1.462 

      (P>0.05) 

      控制班 15.83 2.38 50 

      注:基础水平测定选自学生上一学年语文期末考试中有关阅读的试题(即“阅读短文”)的成绩。满分19分。 

      但有些年级实验班难以找到各方面水平大体一致的相应班级,便只得根据学生相关能力的基础测定,选取基础水平相当的班级为控制班。如四年级。见表2。 

      表2.四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阅读基础水平测定 

      班 级 X S n Z 

      实验班 15.62 2.267 50 0.037 

      (P>0.05) 

      控制班 15.64 3.041 50 

      注:基础水平测定选自学生上一学年语文期末考试中有关阅读的试题(即“阅读短文”)的成绩。满分18分。 

      从表2看出,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阅读基础水平基本相当。两班老师均是从三年级跟班上来的,只是年龄、职称等不够相当:实验班老师,女,22岁,中师毕业,小学二级,教龄2年;控制班教师,女,29岁,中师毕业,小学一级,教龄10年。 

      二年级难以测定学生阅读基础水平(上一学年语文期末考试中没有阅读类题目),便选取上一学年语文期末考试总成绩进行语文整体水平测定,以水平与实验班最接近的班为控制班。见表3。 


展开全文阅读
      一年级控制班学生入学测试成绩与实验班学生基本相当,(我们是按入学测试成绩均衡编班的,任课教师又是抓阄儿,随机确定所带班的。) 

      4个实验班中,重点是四年级、六年级的两个班。一、二年级的两个班主要先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及习惯。 

      表3.二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语文基础水平测定 

      班 级 X S n Z 

      实验班 93.78 1.565 49 1.616 

      (P>0.05) 

      控制班 93.14 2.289 49 

      注:满分95分,因另有5分单项考“书写”,未记在内。 

      为防止“霍桑效应”,我们尽量采用“盲试验”。即控制班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都不知道该班作为控制班。(但由于实验班是公开的,老师们通过上一阶段的实验检测,已经知道同年级内将有控制班,并且事后要进行一系列检测,所以,已非严格意义上的“盲试验”。) 

      四、实验措施 

      ㈠ 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兴趣”与“课内阅读能力”的关系。 

      所谓课外阅读量,是指学生对课外阅读数量、内容的认识,阅读引起的有关活动,以及对课外阅读影响行为的价值判断。我们重点从对课外阅读的认识,阅读引起的有关心理活动,对影响阅读量的行为价值判断这三方面设计了三级水平共18道小题,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所谓“课外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在自己阅读和帮助他人阅读时的实际表现。我们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学生的阅读习惯,二是帮助他人的阅读行为。设计了三级水平共8道小题。 

      此外,我们还调查了“老师在你阅读中给你的帮助”。所谓“老师在你阅读中给你的帮助”,是指学生心目中对老师在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的认识。我们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课上回答阅读部分问题,二是向老师请教阅读中的问题。设计了三级水平共4道小题。 

      以上三项共计30小题。每题三级水平分别按5分、3分、1分赋值。(见附录1《调查问卷》、附录2《调查说明》。) 

      问卷调查用上课时间进行。四、六年级两个重点实验班共发问卷101份,回收101份,回收率100%。 

      我们又调上一学年语文期末试卷中阅读部分的成绩,以及四年级实验班上一学年作文期末考试试卷(因为原作文试卷是各班教师自己批阅的,为了更科学起见,我们请课题组外的另2名学科组成员重新阅卷,背靠背给分,以2人给分的平均分为依据,进行分析)进行了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兴趣与课内阅读能力、作文能力的相关分析。 

      六年级实验班上一学年(即五年级时)语文期末试卷中阅读部分的题目共占28分。调查问卷中“课外阅读量”18道小题总分值满分90分,我们将六年级班阅读量分值为72分及其以上的作为阅读量大的一部分,72分以下的算做阅读量小的一部分,将其课外阅读量与课内阅读成绩进行了点二列相关分析,见表4。分析结果,课外阅读量与课内阅读成绩极高度显著相关。 

      表4. 六年级实验班“课外阅读量”与课内阅读成绩相关比较 

      学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pb(df=49) 

      阅读 

      成绩 14.5 11 19 18 11 18 18.5 18.5 17 14 19 0.53232 

      (P<0.001) 

      *** 

      阅读量 1 0 1 1 1 1 1 1 1 1 1 

      学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阅读 

      成绩 18.5 13.5 13 14 15 17.5 18 19 17.5 12 11.5 

      阅读量 1 0 1 0 0 0 1 1 1 0 0 

      学生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阅读 

      成绩 17.5 17 18.5 17 12 16 19 17.5 19 17.5 11 

      阅读量 1 0 1 0 0 0 1 1 1 1 0 

      学生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阅读 

      成绩 19 19 17.5 14 17.5 18.5 17.5 16.5 14 19 17.5 

      阅读量 1 1 0 0 1 1 1 0 0 1 1 

      学生 45 46 47 48 49 50 51 

      阅读 

      成绩 17.5 15.5 18.5 19 17 18.5 17.5 

      阅读量 1 0 1 1 0 0 0 

      我们又将四年级实验班调查问卷总分与其上一学年期末考试试卷中阅读部分的成绩进行了积差相关分析。调查问卷共计30小题,总分值满分150分。四年级上一学年(即三年级时)期末考试试卷中阅读部分占18分。结论是课外阅读状况与课内阅读成绩极高度显著相关。见表5。(若进行“点二列相关分析”,把“阅读状况”分值按80%得分——120分及其以上——分成两类,则结论是一致的。) 

      表5.四年级课外阅读状况与课内阅读成绩相关比较 

      学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df=47) 


展开余文
      阅读 

      成绩 17.5 17 18 16 17 15 18 16 16 16 16 0.504229 

      (P<0.001) 

      *** 

      阅读 

      状况 100 132 132 94 132 116 116 94 89 118 144 

      学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阅读 

      成绩 16 14 16 14 15.5 14.5 18 16 15 8 14 

      阅读 

      状况 106 98 110 112 130 90 122 118 116 78 70 

      学生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阅读 

      成绩 12 16 16 16 18 14 14 18 18 18 18 

      阅读 

      状况 88 116 144 140 118 120 88 112 102 136 104 

      学生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阅读 

      成绩 18 16 16 17.5 16 16 12 17.5 18 14 9.5 

      阅读 

      状况 128 136 118 109 138 118 114 118 106 112 94 

      学生 45 46 47 48 49 50 51 

      阅读 

      成绩 16.5 16 12 17.5 16 16 

      阅读 

      状况 114 116 88 142 122 115 

      注:50号学生为四年级新转入的,没有可以对照的三年级阅读成绩;51号学生未参加问卷调查。故只得按49人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证明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与其课内阅读成绩极高度显著相关,课外阅读量的大小与课外阅读兴趣的高低,对学生课内阅读成绩(阅读能力)的优劣影响极高度显著。 

      四年级实验班上一学年作文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外阅读量的积差相关分析,结论为:学生课外阅读量与作文成绩相关显著。见表3。 

      表6.四年级课外阅读量与作文成绩相关比较 

      学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df=47) 

      作文 

      成绩 82 84 87.5 88.5 87 94.5 91 90.5 79 85.5 95.5 0.364 

      (P<0.05) 

      * 

      阅读 

      量 52 80 74 66 78 74 64 50 54 70 88 

      学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作文 

      成绩 96.5 91.5 88.5 91 96 83 67 84.5 75 64.5 77 

      阅读 

      量 66 50 56 64 80 44 68 64 60 46 48 

      学生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作文 

      成绩 88 96.5 90 97 91.5 65 74.5 99.5 96 90.5 95 

      阅读 

      量 44 72 86 82 70 62 44 60 52 82 68 

      学生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作文 

      成绩 98.5 80.5 98.5 81 85 93 89 91 83.5 89 73 

      阅读 

      量 72 78 68 59 70 64 64 64 54 66 60 

      学生 45 46 47 48 49 50 51 

      作文 

      成绩 68 95 97 98 98.5 16 

      阅读 

      量 60 66 50 84 64 65 

      注:50号学生为四年级新转入的,没有可以对照的三年级作文成绩;51号学生未参加问卷调查。故只得按49人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证明了课外阅读的状况显著影响着课内阅读成绩(阅读能力)、作文成绩(作文能力)的高低,说明我们进行的“强化课外阅读”的实验是有意义的,从而更增强了我们进行实验的信心。 

      ㈡ 多渠道取得合力,加大课外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⒈讲明活动意义。 

      一开学,我们就向实验班的同学们讲了课外阅读的意义,谈了要在班里开展“强化课外阅读”的活动设想,并通过家长信和班里的“语音信箱”向家长谈了我们的活动设想,以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实验。 

      ⒉及时调整举措。 

      老师不辞辛苦,每周向学生提供打印好的课外阅读推荐材料(低年级提供复印的材料),来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材料后有简单的反馈调查表格(各项材料读了几遍,会背否,理解否;自己又读了哪些读物;喜欢否,负担如何;有何建议),我们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我们的举措。 

      ⑴ 调整课外阅读的量。 

      起先,我们要求学生每周课外阅读“五个一”——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一个精彩片段,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以及一个剧目(声像阅读:电视剧、电影、话剧、动画片皆可)。我们负责推荐前“四个一”。 

      根据几周下来的反馈信息,了解到现在学生每周课外完成这“五个一”负担相应还是重了一点。并且学生希望增加成语、歇后语。于是,我们将“五个一”改为“四个一”,单周一首古诗,一个成语(或歇后语),一篇文章,一个剧目;双周一句名言,一个精彩片段,一篇文章,一个剧目。经过此番“长短搭配”,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负担适宜,内容丰富。学生兴趣提高了,老师工作量也降下来了。 

      ⑵ 调整课外阅读的要求。 

      开始,要求学生古诗、名言、片段、成语(或歇后语)能背就背下来,片段还要抄一遍,文章、剧目都要写出主要内容。学生负担重,特别是中等及其偏下的学生,负担就更重了,阅读兴趣受到影响。了解了这一反馈信息,我们就把抄写片段、写短文、剧目的主要内容免了,但古诗、名言、片段、成语(或歇后语)最好背下来。因为儿童在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段,此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终生受益。课外阅读的一大任务是加大阅读量,增加语言积累。多背些东西很有用,所以背诵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由于阅读量已降至“四个一”,每周要求背的实际只有两项,或一首古诗,一个成语(或歇后语);或一句名言,一个精彩片段。分量并不重。 

      要求渐趋合理,负担渐趋适宜,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见图1。 


展开余文
      图1.四年级实验班学生课外阅读负担反馈 

      图1是根据学生阅读课外推荐材料后的反馈调查制作的折线图。从图可见,学生从第三周开始,负担下降(认为负担适合的学生越来越多,而认为比较重的同学人数明显下降,到第七周,已经没有同学认为负担很重),基本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负担轻了,兴趣就高了。(见图3、图4。) 

      ⑶ 调整选文内容。 

      一开始,本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在选片段和短文时,力求选择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可从反馈信息中得知,学生年龄尚小(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大多10岁左右),对文章幽深的意境还不能体会,读起来并无成年人那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由于不理解,读起来没有兴趣,背起来就更难了。我们便在以后推荐材料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多选这个年龄段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如富有寓意的《鲤鱼跳龙门》,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宝碗》,以及配合课内学习的《第一场雪》(课内学习《松坊溪的冬天》)等。学生课下都在谈论此类话题,如“《宝碗》看了吗?特别好玩!”“两场雪哪场美?” 

      ⒊开展各种活动。 

      儿童求知欲旺盛,可也好动。阅读毕竟是要静下心来读的,如果老师不善于引导,就难以保证下发的阅读材料学生切实予以阅读,切实增大其课外阅读量,特别是难以使大多数学生切实参与。 

      为了使课外阅读活动成为绝大多数同学参与的活动,我们开展了多种活动。 

      ⑴“鲨鱼点将”:我们利用早读、午休等时段,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他们展示的场合。当时世面上流行一种新玩具“幸运大白鲨”,谁按动鲨鱼的牙齿时,鲨鱼闭上了嘴,谁就最幸运。很好玩儿。四年级实验班的老师就特意买了大白鲨,让“鲨鱼点将”:早读或午休用于课外阅读时,每天轮流请一个小队的同学(十二三名同学)来摸“鲨鱼”的牙齿,看鲨鱼点了哪些“幸运者”来展示——朗读、背诵课外阅读材料,讲解、运用成语或歇后语。自此,每天按下“鲨鱼牙”成了大家津津乐道之事。 

      ⑵“星星夺擂”: “幸运者”展示时,还要赛出当天的“擂主”——朗读得最好,背诵得最熟,讲解得最准确,运用得最有新意的同学。夺得“擂主”为小队加分,还可以用班级“语音信箱”向家长们展示。向“擂主”挑战,成了同学们每天奋斗的目标。 

      此外,我们还召开了课外阅读朗诵会,请全体同学做评委,评选“朗读冠军”。利用“语音信箱”开通“课外阅读花絮”栏目。……课外阅读活动被一步步推向了高潮,大家人人争背古诗,个个锻炼朗读,并且想办法帮助本小队课外阅读兴趣不高的同学,使绝大多数同学切实参与了进来。 

      ⒋大力表彰先进。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还要靠老师的不断鼓励。我们充分运用“正强化”原理,及时反馈每周课外阅读情况,表彰先进。每周颁发课外阅读奖,阶段性颁发课外阅读金奖、银奖、铜奖。奖状设计精美,颁奖会隆重、热烈,为获奖者拍照留影,利用“语音信箱”及时播出颁奖结果。这些手段的运用,都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成为学生比较喜欢做的事情。部分同学不但认真阅读老师推荐的材料,还自己主动去找阅读材料读;不仅自己读,还推荐给老师,推荐给同学(六年级实验班同学表现更为突出)。课外阅读,逐渐成为同学们课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外阅读习惯渐渐养成。(见图2、图3。) 

      人数 

      图2.六年级实验班自觉增大课外阅读材料量人数统计 

      从上面图2可以看出,学生从活动的第三个星期起(即第8周。六年级实验班是从第6周正式开始进入实验的),主动阅读自选材料的明显多起来,到第10周达到一个高潮,且一直居高不下,第19周期末复习阶段仍有相当数量的同学不但完成老师推荐的阅读材料,且在阅读自选的材料。。第15周前后,人数突减,是由于学校赶上一个大的活动,任务较重。 

      人数 

      图3.四年级实验班每周喜欢完成课外阅读作业人数统计 

      从图3亦可看出,非常喜欢课外阅读的,从第3周激增,一开始“比较喜欢”的同学,兴趣提高至“非常喜欢”。第6周起,达到高潮。也一直居高不下,同样在第15周前后出现低潮,原因是相同的。学生在期末兴趣未减,说明课外阅读已逐渐成为实验班学生的习惯性行为。 

      图4.六年级实验班每周喜欢完成课外阅读作业人数统计 

      图4是六年级实验班同学每周喜欢完成课外阅读作业人数的统计。学生在开始的前三周兴趣呈上升趋势,以后略有下降,连续五周左右没有太大变化,是因对阅读材料的新鲜感已过,且学生此时大多开始自己寻找新的阅读材料。(见图4。)学生15周前后出现的低潮同样由于学校大的活动分散了学生兴致所致。 

      图5是把图2、图4的内容合在一起,可见学生第9—13周期间喜欢完成课外阅读作业人数下降是由于自己寻找新的阅读材料的人数增加所致。 

      图5.六年级实验班喜欢课外阅读材料与自找阅读材料人数比较 

      ㈢ 进行略读指导,将课内、课外的阅读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如果课外阅读不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纲挈领的指导,则“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 

      那么,课外阅读该怎样给予指导呢? 

      其一,教学生将课内阅读的基本步骤运用于课外阅读。 

      比如,我们课内阅读,基本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阅读活动。学习一篇课文,总要先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大概意思;然后再有重点地阅读文章的各个段落、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最后综观全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形式等。这一点,在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发第一份课外阅读推荐材料时)就启发学生联系课内学习,总结出来。 

      再如,阅读古诗,先串讲诗句(释题→解字词→理语序→解诗句→串全诗),再体会诗情画意(体会作者情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等。)让学生用这样的步骤自己阅读古诗。 

      其二,教学生将课内阅读重点句段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品读训练”,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诸如运用比较法、实践法等,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咀嚼语言文字,品味蕴含在重点字、词、句、段中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我们在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时,常常简单地加以点拨。如推荐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我们就给了一个阅读提示,简单介绍了老舍之后,又做了如下提示: 

      “在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满怀对济南山山水水的深情厚爱,用清新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形象的拟人手法,描绘了济南冬天温暖可爱的景象。赞美了济南是个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条件良好的宝地。 

      “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山山水水都活起来了。看!四周的小山围成了温暖的小摇篮,披雪的矮松成了头戴白帽的护士小姐,雪中的小草给大山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城外的村庄变成了一幅水墨画,从绿水到蓝天都是那么清亮,像包着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的蓝水晶。这一切是那么可爱! 

      “你能体会到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暖吗?请你画出文章中有关的句子,细细读读,细细品味。 

      “本周星星擂台上,请你谈谈自己的体会。” 

      再如,推荐峻青的文章《第一场雪》时,提示学生联系课文《松坊溪的冬天》里描写的雪中、雪后的景象,品味这场雪的美与大;再将两文雪中、雪后的景象比较,品味这场雪独特的美,与表达手法的异同。然后,在星星擂台上,比赛朗读。 

      再如阅读名言,要先体会表面意思,再深入领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其三,教学生将课内阅读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如运用工具书解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等。一方面,推荐材料上有意做一些词语的注释,特别是古诗、名言;另一方面,发下材料,常常提醒学生注意运用课内学习方法去弄明白不懂的词语;此外,还适时地利用早读、午休时间,搞些小队间的小竞赛,检查一下词语掌握情况。 

      课外阅读活动,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初步养成了阅读习惯,自然提高了课内阅读能力。 

      五、实检检测与分析 

      我们于1999年3月,开学第一天,在事先没打任何招呼的前提下,对四年级实验班和控制班同时进行了阅读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语文期末考试中阅读题目的成绩、作文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 

      ㈠ 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前面“实验措施”中的图2—图5,已经说明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我们分别在98年秋季课外阅读活动开始前及99年春季开学后,对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对这两次调查问卷,我们进行了分析比较。 

      1.调查内容: 

      同前面“实验措施·㈠”中的调查问卷。(见附录1,个别书目有改动,以适合低年级同学。) 

      2.调查对象: 

      二年级实验班调查当日到校的全体学生。 

      3.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次我们共发出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96%。第二次我们共发出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9份。有效率98%。为了前后比较有效,从第二次问卷中去掉无第一份问卷的那位同学的问卷,对其余48位同学问卷进行了前后分析比较。 

      表7.二年级实验班学生两次调查问卷前后比较 

      项目 次数 X S N Z 

      课外 

      阅读量 第一次 52.33 8.226 48 3.773 

      (P<0.001) *** 

      第二次 58.65 8.188 48 

      课外阅读兴趣 第一次 30.23 5.699 48 1.986 

      (P<0.05) * 

      第二次 32.48 5.399 48 

      从表7可见,二年级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强化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课外阅读量与活动前差异极其显著;课外阅读兴趣与活动前差异显著。说明“强化课外阅读活动”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和爱好吸引儿童青少年去从事活动,去思考问题”。(朱智贤 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培养起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其今后一生的阅读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学生“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需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要“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 

      ㈡ 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测试内容: 

      ⑴ 四年级:我们选择了短文《百花洲》作为四年级阅读能力测试的材料(区四年级这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中“阅读短文”题目以组词、改错别字为主,难以体现阅读水平),共出了4道题。 

      ⑵ 六年级:期末考试卷中阅读短文的题目。 

      2.测试对象: 

      四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检测当日到校学习的全体学生。 

      六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参加期末考试的全体学生。 

      3.测试结果与分析: 

      表4.六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阅读成绩比较 

      班 级 X S n Z 

      实验班 25.87 1.195 51 2.860 

      (P<0.01) ** 

      控制班 25.11 1.460 50 

      从表4可以看出,六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阅读成绩差异非常显著。而这两个班上一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增加,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对学生课内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 

      表5-1.四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阅读总成绩比较 

      班 级 X S n Z 

      实验班 7.48 3.559 51 0.055 

      (P>0.05) 

      控制班 7.44 3.819 51 

      表5-2.四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全体学生 

      阅读试卷中“解词”题目成绩比较 

      班 级 X S n Z 

      实验班 3.314 1.449 51 0.725 

      (P>0.05) 

      控制班 3.108 1.419 51 

      表5-3.四年级实验班部分学生与控制班全体学生 

      阅读试卷中“解词”题目成绩比较 

      班 级 X S n Z 

      实验班 3.770 0.898 30 2.562 

      (P<0.05) * 

      控制班 3.108 1.419 51 

      注:实验班部分学生指阅读调查中阅读量较大,阅读兴趣较高的同学(从高分顺序选取30名)。 

      表5-1是四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阅读单项测试总成绩的比较。实验班与控制班成绩无显著差异。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词”一题的成绩比控制班要好,便单抽出“解词”一题的成绩进行了分析。表5-2是四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全体学生阅读单项测试试卷中“解词”题目成绩的比较,虽实验班成绩略高于控制班,但实验班与控制班成绩也并无显著差异。我们又根据四年级实验班课外阅读问卷调查,从高分顺序选取30名阅读量较大,阅读兴趣较高的学生,将阅读试卷中“解词”题目的成绩与控制班全体学生此题的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出现了显著差异。见表5-3。那么,此部分学生阅读基础水平与控制班学生比较,有否显著差异呢?我们又抽此部分学生上一学年期末考试试卷中阅读短文题目的成绩与控制班学生进行了比较,发现并无显著差异。见表6。 

      表6.四年级实验班部分学生与控制班全体学生 

      上一学年期末考试试卷中“阅读短文”题目成绩比较 

      班 级 X S n Z 

      实验班 16.02 1.864 30 0.693 

      (P>0.05) 

      控制班 15.64 3.041 50 

      从表5-3与表6的比较可知,尽管四年级实验班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未见显著提高,但其中课外阅读量比较大,课外阅读兴趣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同学,通过这一段课外阅读的强化训练,阅读能力中“联系上下文解词”的能力还是有了明显提高的。因为事实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理解新词最常用的方法,还是“联系上下文解词”。略读中,遇到的新词较多,如果所有的新词都去查字典、词典,势必加重负担,中断阅读过程,影响阅读兴趣。对于四年级10岁左右的孩子来讲,就更是如此。 

      四年级实验班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未见显著提高,是教育的迟效性原则使然:强化课外阅读活动毕竟只开展了一个学期。而部分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词”能力的提高,已能初步证明“课外阅读”对“课内阅读能力”是有着促进作用的。从表4六年级实验班学生整体成绩的明显提高,更能说明这一点。这是六年级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更为自觉,更为主动使然。 

      “课外阅读”对“课内阅读能力”有着促进作用,是因为学生正是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有了“举一反三”的机会,从而更熟练地掌握了课内学习的各种阅读的方法的。 

      ㈢ 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测试内容: 

      二、四两个年级均以学校作文期末考试为准。 

      2.测试对象: 

      两个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参加作文期末考试的全体学生。 

      3.测试结果与分析: 

      两个年级均调这一学期及上一学年作文期末考试试卷,各请学科组另2位教师背靠背重判,以2人所给分数的平均分为准。 

      两个年级这一学期及上一学年作文期末考试总成绩“Z检验”结果均未出现显著差异。但在一些单项上,可以看出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成绩。 

      ⑴ 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年级作文考试是看图作文《小妹妹为什么哭了》,4幅连图,前3幅画上的分别是小妹妹在玩儿踢毽儿、拍皮球、折纸飞机,旁边有一个女孩在画画儿、弹琴、跳舞,小妹妹哭。第4幅图画的是妈妈(或阿姨)在劝小妹妹,小妹妹笑了。下面提示:“小妹妹为什么哭?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还是没人和自己玩儿?还有别的原因吗?” 

      小妹妹为什么哭?学生作文中,除了写“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没人和自己玩儿”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做事没长性,烦了;没有玩儿的材料;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 

      也有的同学没写明白为什么哭。 

      两班学生选择哭的不同原因的人数如图6: 

      注: 图中“1”表示自 

      己不如别人;“2”表 

      示没人与自己玩; 

      “3”表示没长性而 

      烦;“4”表示怕人瞧 

      不起;“5”表示没有 

      玩的材料;“6”表示 

      没写明原因。 

      图6.二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作文选择小妹妹哭的原因的人数 

      我们把选择“3”、“4”、“5”的归为1组(提示中没有的), “1”、“2”的归为2组(提示中有的),“6”的归为3组(不明白的),进行分析比较。见图7。 

      注: 

      图中“1组”表示选提示中没有的材料; 

      “2组”表示按提示选材; 

      “3组”表示没写明原因。 

      图7. 二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作文选择小妹妹哭的原因分组比较 

      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比控制班学生更善于思考:控制班学生跟着提示走的多,实验班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想出新的原因的多。 

      表7.二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作文选择小妹妹哭的原因分组比较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Nr X2 

      (df=3) 

      实验班 14 35 1 50 11.078 * 

      (P<0.05) 

      控制班 2 47 2 51 

      Nc 16 82 3 101 

      从表7可以证明,二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在选择小妹妹哭的原因方面,差异显著。说明实验班的学生更肯于自己动脑思考,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因为“思维的发展是遗传、成熟、环境、教育和活动几个方面的结晶。其中遗传、成熟是生物前提,只有环境、教育和活动起决定作用。”(《教育心理学》)而课外阅读活动为思维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环境。 

      ⑵ 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二年级作文中,学生写到妈妈(或阿姨)劝小妹妹不要总是哭,也有各种说法:有的是积极的,讲的道理是正确的,引人向上的,如:自己不如别人,哭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自己努力学习,下决心赶上别人。有的是消极的,讲的道理是错误的,如:比不上别人咱不比;别人不跟你玩儿,妈妈陪你玩儿;或别人不跟你玩儿,就自己玩儿;甚至“她不跟你玩儿,妈妈说她!”有的是中性的,如:她会弹琴,咱还会唱歌呢;别哭了,伤身体。也有什么道理也讲不出来的。 

      我们将其分为“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三组(将讲不出道理的归入消极组)。见表8。 

      表8.二年级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作文中妈妈劝说说法分组比较 

      积极组 中性组 消极组 Nr X2 

      (df=3) 

      实验班 21 19 10 50 13.692 ** 

      (P<0.01) 

      控制班 11 21 19 51 

      Nc 32 40 29 101 

      从表8可以证明,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的思想认识差异非常显著。从而说明,课外阅读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学生正是在大量阅读中,受到了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懂得了更多的做人的道理,从而提高了思想认识能力的(二年级大多提供的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且老师一直坚持在班里开展讲故事的活动)。 

      ⑶ 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年级实验班学生在作文的篇幅上,有了较大的变化。见表9、表10。(二表中“X”的单位是字数。) 

      表9.四年级实验班部分学生与控制班全体学生 

      上一学年作文期末考试篇幅比较 

      班 级 X S n Z 

      实验班 136.6 46.038 30 4.687 *** 

      (P<0.001) 

      控制班 193.2 61.093 50 

      注:“部分学生”是根据四年级实验班课外阅读问卷调查,从高分顺序选取的30名阅读量较大,阅读兴趣较高的学生。 

      表10.四年级实验班部分学生与控制班全体学生 

      作文期末考试篇幅比较 

      班 级 X S n Z 

      实验班 330.00 101.676 30 0.912 

      (P>0.05) 

      控制班 351.77 107.270 51 

      从表9可见,实验班课外阅读量较大,课外阅读兴趣较高的部分学生与控制班全体学生上一学年作文期末考试篇幅差异极其显著,控制班学生作文篇幅明显长于实验班学生(且是部分阅读量大、阅读兴趣高的学生。因为实验班老师教龄只有2年,经验尚不丰富)。 

      从表10可见,通过短短一个学期课外阅读的强化训练,实验班课外阅读量较大,课外阅读兴趣较高的部分学生与控制班全体学生作文期末考试篇幅已比较接近,差异已不显著。实验班部分学生作文篇幅的增加,说明学生语汇比过去丰富了,观察比过去细致些了,描写比过去具体点了,即表达能力比过去有提高。从而证明,课外阅读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作文表达能力。 

      从以上三方面(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明课外阅读活动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的创造性活动。(《小语教学大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功夫在诗外”,这“功夫,包括思想水平,活泼而缜密的思路,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习惯,等等。”(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而课外阅读活动,恰恰在训练学生“诗外”功夫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畅通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立下了功劳。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它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语文环境”,“广泛的阅读天地”,对学生课内学习是重要的补充,对形成“大语文”教学体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书目或篇目: 

      ⒈《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 林崇德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⒉《学习的革命》(生活·读书·新知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⒊《学习的科学》(董奇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⒋《叶圣陶 吕淑湘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会编 开明出版社出版) 

      ⒌ 黄国才《树立语文素质教育的四“大”观念》 

      ⒍ 李春山《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 

      ⒎《学校管理的技术与手段》(北京教育行政学院编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⒏《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⒐《中小学教育统计方法》(李春山主编 学苑出版社出版) 

      ⒑《优化素质结构 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注】 

      1. 学校“强化课外阅读”课题组为学校语文学科组下属子课题组。 

      2. 组长:项红 

      组员:吕闽松、王文利、曹艳昕、赵亮 

      3. 本论文由项红、吕闽松、曹艳昕执笔。其中第一、二、三、五部分由项红独自承担,第四部分“实验措施”在吕闽松、曹艳昕提供的本班总结基础上,项红执笔写成。六年级数据由吕闽松统计,其余数据由项红统计。 

      4. 实验过程中,“调查问卷”由吕闽松设计,中高年级每周“阅读推荐材料”由曹艳昕负责提供,最后检测由学科组成员共同承担。 

      附录1. 

      调查问卷 

      1. 你最喜欢看哪一类书?(选一项) 

      ⑴ 小说,或科幻作品,或散文。( ) 

      ⑵ 童话故事。( ) 

      ⑶ 卡通,或连环画。( ) 

      2. 在下面三本书中,选一本你比较喜欢的书。(选一项) 

      ⑴ 《上下五千年》或《西游记》(字书)。( ) 

      ⑵ 《皮皮鲁与鲁西西》。( ) 

      ⑶ 《七龙珠》或《机器猫》。( ) 

      3. 在下面三本杂志中,选一本你比较喜欢的。(选一项) 

      ⑴ 《儿童文学》或《少年科学》。( ) 

      ⑵ 《北京卡通》。( ) 

      ⑶ 《米老鼠》。( ) 

      4. 每一学期你从图书馆(包括学校、社会、家长单位的)借阅图书的次数:(选一项) 

      ⑴ 10次以上。( ) 

      ⑵ 9次—5次。( ) 

      ⑶ 4次—0次。( ) 

      5. 每一次你从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数量:(选一项) 

      ⑴ 1本以上。( ) 

      ⑵ 有时借,有时不借。( ) 

      ⑶ 一本也不借。( ) 

      6. 你一个学期借阅非卡通读物的本数(“非卡通读物”指不是《七龙珠》、《猫和老鼠》、《掼篮高手》这一类的书):(选一项) 

      ⑴ 10本以上。( ) 

      ⑵ 9本—3本。( ) 

      ⑶ 2本—0本。( ) 

      7. 你是每天都读非卡通类读物吗?(选一项) 

      ⑴ 是。( ) 

      ⑵ 有时读,有时不读。( ) 

      ⑶ 不读。( ) 

      8. 你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读非卡通类读物吗?(选一项) 

      ⑴ 是。( ) 

      ⑵ 有时有,有时无。( ) 

      ⑶ 无。( ) 

      9. 你每天读非卡通类读物的时间。(选一项) 

      ⑴ 每天30分钟以上。( ) 

      ⑵ 每天10分钟左右。( ) 

      ⑶ 有时有,有时无,每周约10分钟。( ) 

      10.看到非卡通类读物,你的心情:(选一项) 

      ⑴ 很愉快。( ) 

      ⑵ 无所谓。( ) 

      ⑶ 痛苦。( ) 

      11.你喜欢看非卡通类读物吗?(选一项) 

      ⑴ 非常喜欢。( ) 

      ⑵ 无所谓。( ) 

      ⑶ 不喜欢。( ) 

      12.看到阅读材料被撕坏,你心里的感觉:(选一项) 

      ⑴ 不舒服。( ) 

      ⑵ 没什么感觉。( ) 

      ⑶ 高兴。( ) 

      13.你破坏阅读材料后,你内心感觉如何?(选一项。如果你从没破坏过阅读材料,可以不填此项。) 

      ⑴ 后悔。( ) 

      ⑵ 没什么感觉。( ) 

      ⑶ 心安理得。( ) 

      14. 你看到阅读材料被破坏后,认为自己应该怎样做?(选一项) 

      ⑴ 修补好。( ) 

      ⑵ 不归我管。( ) 

      ⑶ 破了才好呢。( ) 

      15.你光顾书店、书市,购买非卡通类读物的次数:(选一项) 

      ⑴ 每月1次以上。( ) 

      ⑵ 每学期1次以上。( ) 

      ⑶ 每年1次以上。( ) 

      16.家长和老师向你推荐过非卡通类读物的次数。(选一项) 

      ⑴ 每学期1次以上。( ) 

      ⑵ 每年1次以上。( ) 

      ⑶ 从来没有。( ) 

      17.你办理过的图书证的个数。(选一项) 

      ⑴ 2个及以上。( ) 

      ⑵ 1个。( ) 

      ⑶ 0个。( ) 

      18.你每学期购买非卡通类读物的本数。(选一项) 

      ⑴ 10本及以上。( ) 

      ⑵ 9—4本。( ) 

      ⑶ 3—0本。( ) 

      19.拿到一本书后,你是怎样开始读的?(选一项) 

      ⑴ 先看前言、后记,再按顺序阅读。( ) 

      ⑵ 按顺序阅读。( ) 

      ⑶ 瞎翻。( ) 

      20.遇到喜欢的书,你会怎么做?(选一项) 

      ⑴ 再读2遍以上。( ) 

      ⑵ 再读1遍。( ) 

      ⑶ 不读了。( ) 

      21.读非卡通类读物,你会怎么做?(选一项) 

      ⑴ 做读书笔记、编摘记卡、画一画。( ) 

      ⑵ 多看1遍。( ) 

      ⑶ 一遍我都看不完。( ) 

      22.你所读的非卡通类读物,是怎么得到的?(选一项) 

      ⑴ 自己去图书馆查阅,他人推荐。( ) 

      ⑵ 找到哪本算哪本。( ) 

      ⑶ 家长硬塞给的。( ) 

      23.听到别人向你推荐的非卡通类好书,你会怎么做?(选一项) 

      ⑴ 马上去找。( ) 

      ⑵ 有就看,没有就不看。( ) 

      ⑶ 才不去找呢。( ) 

      24.你看到好的非卡通类读物,看完后你会怎么做?(选一项) 

      ⑴ 向他人推荐。( ) 

      ⑵ 别人问,我也会推荐。( ) 

      ⑶别人问,我也不会推荐。( ) 

      25.你想向他人推荐好的非卡通类读物,你是怎么做的?(选一项) 

      ⑴ 马上就告诉他人。( ) 

      ⑵ 遇上机会再告诉。( ) 

      ⑶ 想起就告诉,想不起就算了。( ) 

      26.别人向你询问阅读中的问题,你怎么做?(选一项) 

      ⑴ 马上考虑回答他人。( ) 

      ⑵ 有时间就考虑,没时间就不考虑。( ) 

      ⑶ 不考虑。( ) 

      27.上语文分析课,你怎么做?(选一项) 

      ⑴ 只要老师叫,就举手,会回答。( ) 

      ⑵ 有时不举手,老师叫,也会回答。( ) 

      ⑶不举手,老师叫,也不会回答。( ) 

      28.上语文分析课和生字课,你的反应:(选一项) 

      ⑴ 觉得分析课比生字课有意思。( ) 

      ⑵ 觉得分析课和生字课差不多。( ) 

      ⑶ 觉得生字课比分析课有意思。( ) 

      29.在阅读中遇到问题,你是怎么做的?(选一项) 

      ⑴ 向老师、他人请教。( ) 

      ⑵ 有时请教。( ) 

      ⑶ 不请教。( ) 

      30.在阅读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你怎么办?(选一项) 

      ⑴ 琢磨、请教,直到明白。( ) 

      ⑵ 琢磨、请教,能明白就明白,不明白也就算了。( ) 

      ⑶ 不琢磨、请教。( ) 

      附录2. 

      调查说明 

      课题名称:某某小学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兴趣的调查研究 

      研究者:某某小学强化课外阅读课题小组 

      研究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法布尔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促进学生学好语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本班学生课外阅读量、阅读兴趣,发现问题,以便为促进学生学好语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本班全体学生,为总体研究。 

      2. 研究方法:调查法,问卷调查。 

      研究内容及指标体系: 

      一、课外阅读量: 

      A.所谓课外阅读量,是指学生对课外阅读数量、内容的认识,阅读引起的有关心理活动,及对课外阅读影响行为的价值判断。 

      重点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调查的:对课外阅读的认识,阅读引起的有关心理活动,对影响阅读量的行为价值判断。 

      1. 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以三个方面为指标,阅读内容、阅读数量、阅读时间。分为三级。 

      一级水平:阅读内容符合年龄特点,阅读数量大,阅读时间有保证。记5分。 

      二级水平:阅读内容略小于年龄组,阅读量适中,阅读时间有时有。记3分。 

      三级水平:阅读内容远远小于年龄组,阅读量极小,阅读时间无。 

      (问卷1—9题) 

      2. 阅读引起的有关心理活动:以三个方面为指标,情绪、情感、责任感。分为三级。 

      一级水平:阅读材料引起的情绪、情感正常,有较强的责任感。记5分。 

      二级水平:阅读材料引起的情绪、情感淡漠,责任感不强。记3分。 

      三级水平:阅读材料引起的情绪、情感反常,无责任感。记1分。 

      在此项调查中,对阅读材料引起愉快的心情,对破坏阅读材料的行为憎恶,即为正常情绪、情感;反之则为不正常;不能引起情绪、情感活动的为淡漠。 

      (问卷10—14题) 

      3. 对影响阅读量的行为价值判断:以二个方面为指标,有利于阅读量的行为、不利于阅读量的行为。分为三级。 

      一级水平:认识正确。记5分。 

      二级水平:认识模糊。记3分。 

      三级水平:认识错误。记1分。 

      正确与错误的标准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问卷15—18题) 

      二、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 

      B.所谓学生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在自己阅读和帮助他人阅读的实际表现。 

      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学生的阅读习惯,二是帮助他人的阅读行为。 

      1. 学生的阅读习惯:以三个方面为指标,阅读方法、阅读时间、阅读材料的获得。分为三级。 

      一级水平:良好。记5分。 

      二级水平:一般。记3分。 

      三级水平:差。记1分。 

      (问卷19—23题) 

      2.帮助他人的阅读行为:以二个方面为指标,向他人推荐阅读材料、愿意帮助他人解答阅读中的问题。分为三级。 

      一级水平:主动向他人推荐阅读材料,乐于帮助他人解答阅读中的问题。记5分。 

      二级水平:有时向他人推荐阅读材料,有时帮助他人解答阅读中的问题。记3分。 

      三级水平:不愿向他人推荐阅读材料,不愿帮助他人解答阅读中的问题。记1分。 

      (问卷24—26题) 

      三、老师在你阅读中给你的帮助: 

      C.所谓老师在你阅读中给你的帮助,是指老师在你阅读过程中的实际表现。 

      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课上回答阅读部分问题,二是你向老师请教阅读中的问题。 

      1.课上回答阅读部分问题:指老师上的分析课文那几节课。二项指标:愿意上分析课、老师提问举手回答。分为三级。 

      一级水平:愿意上分析课,只要老师提问就举手,会回答。记5分。 

      二级水平:对上分析课无所谓,不举手,老师叫也会回答。记3分。 

      三级水平:不愿意上分析课,不举手,老师叫也不会回答。记1分。 

      (问卷27—28题) 

      2. 向老师请教阅读中的问题:二项指标:遇到问题向老师请教、请教次数。分为三级。 

      一级水平:主动向老师请教,多次。记5分。 

      二级水平:有时向老师请教,有时不会就算了;有几次。记3分。 

      三级水平:从不向老师请教,不会就不会;没有请教过。记1分。 

      (问卷29—30题) 

      四、问卷设计 

      见下页 

      五、结果整理和分析 

      1. 统计百分比(全体被试各题不同答案所占百分比)。 

      2. 计算每位被试个人三项的得分。 

      3. 各项统计图表。 

      调查问卷 

      课外阅读量、阅读兴趣调查指标体系 一、课外阅读量 1.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①阅读内容(卡通、非卡通) 

      ②阅读数量(多与少) 

      ③阅读时间(有无) 

      2.阅读引起的有关心理活动 ①情绪(正常、反常) 

      ②情感(喜欢、厌恶) 

      ③责任感(有无) 

      3.对影响阅读量的行为价值判断 ①有利行为 

      ②不利行为 

      二、学生阅读兴趣 1.学生阅读习惯 ①阅读方法(符合学龄组要求) 

      ②阅读时间(有无保证) 

      ③阅读材料获得(途径) 

      2.帮助他人的阅读行为 ①推荐阅读材料(有无) 

      ②帮助他人解答阅读中的问题(乐于、不乐于) 

      三、老师在你阅读中给你的帮助 1.课上回答阅读问题 ①上分析课(愿意与否) 

      ②回答问题(主动与否) 

      2.向老师请教阅读中的问题 ①向老师请教(主动与否) 

      ②次数(多与少) 

      参考文献: 

      1.《课外校外教育学》(张印成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3.《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裴娣娜主编 科学出版社出版) 

      5.《中小学教育统计方法》(李春山 学苑出版社出版) 

      6.《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标签:教学论文 强化课外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小学减负的目的是什么
下一篇:我为什么要当教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