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364  
标签:作文指导
浅谈作文教学中交互式教学法的运用(网友来稿)
作者:通州市金郊中学  李华娟

提纲:

一、营造口头作文情境,创设集体互动氛围。

二、构建评改新课型,引导个体互动行为。

三、启动激励动力系统,优化外部互动环境。

作文教学的现状真让人痛苦不堪,学生为写作文而苦,君不闻“作文、作文/让我头疼/咬断笔根/仍是‘言而无文’”;教师为改作文而苦,君不见“写作、写作/学生写、老师做/领导教育我要精耕细作/家长们要求我一个也不能错过/一个星期来,我其他事啥也没做/刚想松口气儿/这座大山又厝于我座”。

于是,本该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却成了一潭死水。专家们在思索、改革家们在探索、“实干家们”仍在“上锁”。能不能改变传统的模式?有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办法?现从交互式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的角度,提几种方案,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营造口头作文情境,创设集体互动氛围。

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能力储备,同时又促进课外知识储备。

口头作文同传统作文最大的区别是由“笔写”到“口述”。这种作文方式的变化,要求学生从“静”到“动”,从个人写作到当众叙述,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情感发展脉搏,从而有助于评价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只要“有话可说”,就不愁“无语可写”,同时老师的“批改”(即评价)通过声音的传播远比文字表达要快捷,而学生自己也会及时发现某一知识领域的欠缺,并迅速补充。

营造特定的情境创设集体互动氛围,让学生心无顾忌地即兴口头作文,“说我所思”,才能迈出打开思路的艰难步伐。

1、打破常规课堂秩序,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

学生都有一种向师性。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在乎,在乎老师的评价,在乎老师的笑容,甚至是一个眼神。在这种“唯老师举动是瞻”的紧张而专制的氛围下,学生根本不可能心无顾忌,教师们也经常感叹有些回答问题前言不搭后语的学生,但聊起天来却滔滔不绝,思维敏捷。因为这时他是自由地、平等地与人交流,无须等待别人的评价。

因此想让学生真正自由起来,就要大胆改变那种学生端坐在座位上静静地听,偶而有秩序地读几段课文,教师高站在讲台前,滔滔地讲的常规课堂秩序。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讨论小组,可以跑动位置,或站或坐,在规定时间内讨论规定的话题,热烈而集中。

如在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文章对文学的内涵揭示很抽象,我让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文学作品谈体会,要求提出,学生顿时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像小雀儿似的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走进他们中间听听,真是丰富而有趣。有的说《夸父逐日》,有的说《精卫填海》,有的说《茶馆》,有的说《致橡树》,有的说《情深深、雨濛濛》,这种情境中不用担心老师的监控,谁都愿意畅所欲言,就连平时最不爱动的学生也受到集体情绪的感染,而欢跃起来,同时在这氛围中,谁都愿意表现自己,调动一切知识储备来赢得同学们赞叹的目光,对那些阅读量少的学生既是知识的有效补充,又是一种无言的鞭策。

教师这时不应是个学生活动的“主宰者”,也不应是个“组织者”,这些都摆脱不了居高临下,统一天下的定位;而应是个“倾听者”、“促进者”、“参与者”,让讨论真正地在自由民主氛围中进行,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戴着镣铐跳舞。

2、走出传统教学场所,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有人说:人只有在美的事物的感染下,才能撞击出心灵的火花。有人说:人只有在让心灵自由飞翔时,才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然而我们的学生终日面对着钢筋水泥,埋头于书山,陷身于题海,没有诗意,没有激情,只有困乏和疲倦,当然“胸中无丘壑”,笔下无情趣。

让我们尝试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出校园吧。让他们的身心找到一个可以休憩的港湾,让他们的心灵找到一方可以放飞的天空,为恢复他们的作文情商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大门外的河滨公园,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诗人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你能想出一个新的比喻来吗?在榆荫下,柳树旁,石凳上,花丛中,清澈的小河边,同学们诗情大发。有些学生说得很好“乡愁是一幅相框,我在外头,妈妈在里头”;“乡愁是一片汪洋大海,我在这头,爸爸在那头”;“乡愁是无线电波,我在这头,奶奶在那头”。我被他们感染了,也即兴凑上两句:“乡愁是一轮弯弯的月儿,我在地上,伊人在天上。乡愁是是一条涓涓的小溪,我在岸上,伊人在水中”。

在这种集体互动氛围中,没有一个人是多余的,也没有一个人是看客,全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这里没有判官,没有权威,没有轻蔑,没有挑剔,有的是尊重,轻松愉悦;没有单调的白墙、拥挤的桌椅,有的是大自然和煦的风、灿烂的阳光、依依垂柳、侬侬鸟语。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可以全身心放松,自然充满激情,便会“淌”出自己的思想和人生体验。

二、构建评改新课型,引导个体互动行为。

传统的作文评讲课上,教师“中心集中”,“结构完整”,“句意明确”满天飞,读几篇优良习作,草草结束。而学生呢,全然不理会这早已熟识的“老三篇”,也不理会老师奋战了多天才改出来的评语,草草看下一分数,往抽屉里一塞了事。

寥寥数语,短短十几分钟,就想让学生把老师的要求内化为作文水平的提高,这能实现吗?也许有人会摆出理由:赶篇数嘛。试问:没有质的提高,量的积累又有何意义?何况事实证明:做十遍这样的低效高耗的重复,不如做一篇实实在在,让每位学生都有一得的作文。

书面作文同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互动作用和师生互动效力,只是需要我们改革先前“老三篇”,构建评改新课型。

1、互改课  学生做完一次作文,总有一种交了差的思想,因而即使作文写得平铺直叙、索然寡味,也觉得无从修改,若是让他来评价别人的作品,却常常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此可以来个换位,让学生互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就会明白自己的作文为何读来味同嚼蜡,搞清修改方向,确定修改内容。


展开全文阅读
有一次互改课上,一位同学用了非常简洁的符号,指出了很有代表性的问题。作文原话是“一位少年坐在草地上”,这位同学作了这们的评改:“一位?少年?坐在?草地上……”他指出了学生作文中的通病:叙述的文字不具体,描写的文字不生动。并作了如下修改:“斑驳,发黄的杂草丛中,坐着一个少年,他手中的笔在飞快地舞动着,显然,他很激动。面对着这成堆的垃圾,疏于管理的草丛,他却勾画出一片绿油油的草地,盛开的鲜花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哦,他是在勾画美好的未来。”

如果这次评改活动就次结束,那么对写这篇作文的同学便没有太大帮助,这样不仅不能起到互动作用,甚至还会打击学生作文和评改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有自改的过程,才能内化为习作者本身的提高。

2、自改课  根据别人的建议自行修改,或者自己给自己挑毛病,提要求。

自改课对每一位学生要求不一,有的只需修改语句,有的需要修改整段内容,甚至整篇文章的构思。而且对每位学生的每次作文要求不一,要求不断提高,这样学生作文水平也不断提高。

对上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或修改出不同的意境,他会因有竞争目标而修改得更精细、更妙。

这位习作者几番修改之后成文如下:“幽幽山谷,青青草地,一位花季少年,静静地坐在草地上,清脆婉转的鸟鸣,淡雅怡人的花香……在他面前还有一幅画夹,一支画笔。三年来,他一直如此,用心谛听,用心领会,用心感悟……因为他那迥然无神的双眼……”。

3、评改课  教师选择典型句子,语段或文章,进行集体评改,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切磋出经验。

评改课可以扩大互改效果,由一一对应的个体间的互动发散为所有个体间的互动和教师互动。完成读写的完美结合,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活动。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句:“她抱着猫走来了”。教学中我向学生发问:“你看到的仅这些吗?”当然不止,有些学生指出:“至少能看到她的神情,以此揣摩她的心境”,“还能看到她抱猫的姿态,以此透视她的遭遇。”“别忘了,猫也能传达主人的情感。”再让大家对这句话进行了修改,要求写出心境,写出遭遇,写出人物性格。很多学生都能抓住特刻划人物。摘录部分如下(1)“她面容憔悴,两眼目光迟纯,额角的沟壑较以前更深了,她牢牢的抱紧那只小花猫,仿佛想把握唯一的依托。”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读出“她”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后孤苦无依。(2)“也许是在蓝天的映衬下,晶莹的泪珠划过她秀美的脸颊,格外的显眼,她的嘴抽动着,手也紧紧地攥住蜷缩在她胸前的小猫身上那雪白的毛,小白猫也眼巴巴地望着主人的脸,似乎想舔去主人的忧伤和不快”。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善感、忧郁的性格。

学生总结经验:成功地刻划人物,必须能表现出某个人的某种性格特征,或展示出某个人的某种遭遇,某种精神面貌、情绪特征。

三、启动激励动力系统,优化外部互动环境

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修改自己的作文,甚至修改到自己很珍视的程度,如果仅是让它埋没于废纸堆里,对写作文和改作文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打击。教师若能通过各种途径启动激励动力系统,则能很好巩固互动成果,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态势,为学生与外部环境之间架起互动杠杆,优化外部互动环境。

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是对人的动机的一种激发,是对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即在写作训练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量,促使学生发挥潜力,主动发展。启动激励动力系统,即表扬鼓励,体验成功。

教师可以利用评语肯定,班级表扬,印发传阅,黑板报刊登,参加作文竞赛,向校报、社会刊物投稿等,各种操作性强快捷有效的办法来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中,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新学期新打算》的习作,通过几次互改、自改,评改后,成文《追寻我的1、2、3……》发表于校刊。另有一位学生写的自由诗《时间的步伐》经过七易其稿发表于《通州日报》。

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就意味着更大进步,这种互动作用,将会转化为主体的兴趣,如果作文教学能让学生由怕写作文到有创作兴趣和冲动,那便是最大的成功。

 作者邮箱: yishifeng316@163.com

标签:作文指导 浅谈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话题作文模拟训练(5则)
下一篇:“简单”话题作文四篇(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