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1076
标签:
教师随笔
中国文化与教育——李远哲在香港中文大学专题讲演
摘自《参考消息》1999年10月12日第8版
“科举的幽灵”
如果我们今天要提出一个危险教育最深的传统遗产,那便是由“科举制度”留下来的考试文化,用考试来衡量教育的效果。科举误尽了天下人才,这也许是这四五百年来中国渐渐落后在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一直要到1905年才正式“废科举,兴学校”。
不过非常遗憾地,科举文化并未因此断绝,它以学业成绩至上的方式,如幽灵一般从后门溜进了新式的“学校”教育。台湾与其他亚洲国家,近百年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当有限,升学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在以笔试为主而常被称为“一试定终身”的联合考试制度下,严重地扭曲了整个教育的目的与理想,也不知摧残了多少年轻的学子。知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对大学入学考试对中学生的全面性损害,提出了简单有力的批评。他认为学生在准备大学入学考试的过程中,是“以智害德”、“以智害体”、“以题害智”。
“教育”与“训练”
在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中,不但未能做到三育并进,相反的是彻底地把“德、智、体”都毁了。 我们把学生送到学校,确是希望他们能够接受“教育”与“训练”。学生们到学校接受“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们学做人,培养能力解决世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接受“训练”,往往是为了使他们学会祖先留下的知识,为了“训练”学生,使他们熟练,需要的很可能不是深深的思索而是机械式的重复地操作。
一般说来,为了在考试中得到较多的分数,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解答所有的问题,学生们不但要学会解题,而且要解决得快,脑筋里要储存很多东西,而且对解决题目要非常熟练。为了熟练,每个学生便得花很多时间看各种例题,参加模拟考试,做很多习题。通常在学校与家长们的配合下、艺术课减了,体育课没有了,睡眠的时间减少了,好奇心与创造力好都消失了,也就是说在升学主义挂帅的制度下,我们不再好好“教育”学生,只有努力“训练”他们成为只会解决考卷上的问题的“技工”。
我一直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社会是可以改造的,也许轰轰烈烈的革命可以去除妨碍社会进步的妨碍社会进步的阻力,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层的草根行动与全民的教育的提升。我们如果没有学会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要走出自己的路,开创人类的新纪元,那么检讨我们的文化与教育的确是很好的开始。
标签:
教师随笔
中国文化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网络侵蚀着心灵的细腻与精微
下一篇:
素质教育的三个似是而非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