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阅读:717
标签:
作文素材
读书如何能自由 李宗吾考试制思想说微
笑蜀
外一篇:吾与吾师--我的一段怪味回忆
李宗吾不仅独创"厚黑学",在教育领域同样颇有建树。作为教育家的最大建树,则在其以"考试制"为核心的学制改革蓝图。
与适应小农生产的传统私塾相比较,现代学校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见长,在短短几十年中脱颖而出,构成中国教育的主导模型。在公众眼里,普及现代学校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不二法门。李宗吾拒绝随波逐流。1920年,他以四川省视学的身份赴外省考察,断定现代学校弊端丛生,返蓉后即呼吁学制改革,在现代学校是颂歌中展开了针对现代学校的理性批判大旗。
李宗吾认为,现代学校最大的一个弊端,在于内部组织上的"铁床主义"。 现行学制是工业化的产物,现代学校仿佛是"人才工厂":将不同资质的人输进去,按同样标准、同样程序、同样时间予以"铸造"。 本世纪初中国从西方引入现代学校模型,主要是引进其工厂机制,而几乎完全剥离了西方现代学校师生互主体关系的内核。受教者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一个与施教者对等的主体进入教学程序;而是作为"灌输"对象、作为一个被动的物件进入教学程序。工厂机制与权威主义相结合,使中国现代学校与自由精神、与个性发展尖锐对立。李宗吾对此有深刻洞察。他说,人的本性原是不齐的,现在的学校,处处求整齐划一,这不是与人的本性相悖吗?李宗吾打了个比方:古时有个强盗,常把俘虏按倒在铁床上,身子比铁床长的,和把身子砍一截;身子比铁床短的,就把身子拉长些。他断言,现代学校讲求的"整齐划一"就是这样一种强盗逻辑,即"铁床主义"。 "铁床主义"强化的是现存秩序的绝对权威,如钟点授课制,"每日应授的功课,即使学生业已了解,钟点一到,还是叫他们上堂听讲;其有程度太差,听了茫然不解的,也要叫他们上堂听讲。因为不如此,就不算整齐划一了!"又如学年制,"实则所说的3 年毕业、4 年毕业,并不是所习的学业,要3 年或4 年才能完毕,不过是讲堂上规定了若干钟点,必须坐满罢了。仿佛是3 年的有期徒刑,或4 年的有期徒刑。"这不只是虚耗学生的精力和时间。用刻板的定规将千姿百态的人"整齐划一","青年个性,如此被戕贼的,就不知有若干了。"牺牲人的天性以維護既存秩序的权威,这是"铁床主义"的实质。由此构成中国现代学校的显著特征,而为李宗吾深恶痛绝。所以李宗吾称。现代学校"也可以说是监狱式的学校"。 李宗吾认为,中国现代学校的第二个弊端,是对外关系上的"文化霸权主义"--只有现代学校颁发的文凭,才有合法性;"至于校外自修的,任他学问如何好,政府是不能承认的,依然把他当作弃材。"从而确立现代学校为唯一正宗,而将其他修学门径判为异类。李宗吾警告说,甚至与百弊丛生的科举制相比,这也是一种退化。这种退化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从前科举时代,……却有一个极好的的精神,只要立志读书,就有书可读。"而在现行学制下,完全是家资富裕的占便宜,学校的等级越高,所需费用越多;于是高深的学问,就成为富人的私有物了。贫寒子弟是终身得不到高深学问的。即使实行义务教育,也不过得点粗浅知识罢了。在这点上,现代学制完全拂逆人性--依据自身禀赋和自身坚决条件,选择相应的修学门径,是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罢黜百家",独尊现代学校,在事实上剥夺了受教育者的择学自由。而剥夺寒门子弟的择学自由,则无异于剥夺他们的求学权利,客观上必然导致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分配的不均等。读书成了富人的专利,从前只有经济上的的两极分化,现行学制则制造了文化上、精神上的两极分化。贫者不仅在经济上一贫如洗,而且因丧失求学权利而愚昧无知,由贫而愚,如此恶性循环,贫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贫者永贫而富者永富,两极对立的社会分裂状态将永难消除。而贫穷愚昧现象的广泛存在,将构成社会进步的沉重包袱。再就人才选任而言,现行学制也不如科举制合理。"从前科举时代,可以一面谋生活,一面自己用功,国家行使考试时,对于此等人,与在书院就业的人,同样待遇,没有什么歧视之心。"现行学制之下,寒门子弟完全丧失了求学权利,也就不象科举时代那样可以凭借自己用功而出人头地了。一般而论,穷多富少,而且富家子弟多半怠惰,贫家子弟多半奋勉。中国历史上,许多名儒硕学,都是从贫寒的家庭出来的。因此,"如照现在的学制,继续行下去,国家必要少出许多人才,无形之中就是受了极大的损失。"现行学制就不仅仅断送寒门子弟的个人前程;愚民的不断产生,精英的不断埋没,对国民素质本来就不理想的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因而更是对整个社会有机体的损害。
学制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人人都是主体,这是建构现代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石,尤其是建构现代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石。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文化生活的主人,所以,必须以受教者为中心,顺应受教者的自然本性和自我需要来设计教学程序,给受教者以充分的自主选择、自由发展的空间。因人制宜应该是现代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李宗吾先以课程设置为例说明这个道理。他认为,现行的钟点授课制是逆天性之水而行舟,"好比煨肉的方法,初时用猛火,到了沸腾后,改用微火,只要能够保持沸腾的温度,虽是微火,所得的效果仍与猛火无异";读书亦是如此。读书不到破题时,当然艰涩。一旦破了题,再读下去就势如破竹,读书人自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而不能正在兴头之时戛然而止、半途而废,令刚刚产生的灵性悟性全然消散。钟点授课制完全无视这个规律,"学生上讲堂,听教员讲某种学科,初时一二十分钟,还没有什么趣味,这就是因为煨肉的水还是冷的;然后越听越有味,就是到了沸点的时候了。忽然铃声一响,改授他科,这就象还未煨好,就把罐子提开,改为煮饭一样。学生又要经过一二十分钟,才能发生兴趣,正在津津有味的时候,钟点又到了,又须改授他科,这就是饭还未煮熟,又改而炒菜。""读书生物钟"在钟点授课制的外在干扰之下完全失调,"每天学习5 、6 科,改变5 、6 次,结果时间耗费了,精力也疲倦了,所受的益处,依然没有好多。"李宗吾因而主张废除"整齐划一"的钟点授课制,由学生依据自身的"读书生物钟",自由安排课程。"学生习某科,他要想继续下去,不肯中止,这是可以的;他自觉厌烦了,想另换一科,也是可以的。"总之是"学生自择其所谓难所谓易,不能钻入学生的脑中代择其所谓难所谓易。""读书生物钟"起了主导作用,学习效率就会有增无减:"当纯由学生自动,教师在旁边辅导,随时指点,却不可强制他。这样学生的进步,自然很快,脑筋也不会损伤。"这里,李宗吾的意图很清楚,他所建构的是一种真正具有现代意义--自由精神--的教学程序。在这种教育程序中,教师不再是统治者,不再用人为设定的规尺桎梏学生。知识程序的差异不再导致师生人格和权利上的不平等。教师只能是学生的朋友和顾问,只能对学生"在旁边辅导,随时指点";从而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纯由学生自动"。 学海之舟由学生自己把舵,教师和制度只起着航标灯的作用。 秩序对人的奴役,秩序奴役下读书的不自由……,种种"铁床"痼疾不复有立锥之地。学生由"灌输"对象上升为真正的主体,在自身的"读书生物钟"的牵引下,畅游于活泼泼的天性之水,读书也就不再是苦役而是真正的乐趣,学校也就不再是"监狱式的学校"而是真正的乐园。李宗吾进而申论:我提倡学生看书,养成自修的能力,只须指示门径,说过大概,叫他们自己研究,互相切磋,有不了解的,先问同学,再不了解,才来问我…… 以自修为主要形式,独立钻研和互相切磋相结合,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书生物钟"的作用,获致理想的学习效果;更可在学生中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和互助机制,在自律和互助中陶铸主体人格。其实这才是现代教育的精义所在。
展开全文阅读
就学校内部机制论,李宗吾主张用自由读书取代"铁床主义";就学校对外关系而论,李宗吾则主张用多元主义取代一元结构的文化霸权主义,还学生择学自由。他认为,修学门径至少应有如下三种,一是正式学校,二是私塾,三是平民学校,使王子贫儿均有书可读,各得其所,知识上精神上自不难"共同富裕"。 不是秩序为本而是以人为本,这样一种现代教育消除了学校体制与自由精神的对立,与个性发展的对立。但各行其是,怎么能批量供应现代化大生产所必需的合格人才?怎么能保障自由与秩序的和谐?李宗吾对此胸有成竹。在他看来,千舟竞发,百川争流,终会"九九归一"。 而实现"九九归一"的中介,则为"考试制"。 李宗吾设计的"考试制",相当于如今流行的水平考试,如"托福",如"GRE ",由政府派员主持,在规定日期进行;考生不问职业、年龄,亦不问修学门径,均可受试,合格者即取得相应学历。李宗吾承认,此种考试制在形式上是对科举时代考试制的继承,其现代意义,李宗吾则有如下诠释:假如有一座城堡,我们想攻下它,所以进攻的路,东南西北,不必拘定。攻取的方法,或用大炮轰击,或是内搏而上,或用飞机,或挖地道,也不必拘定,总以攻入城内为主。毕业考试,就是考察他攻入没有。至于进攻的路线,与攻取的方法,应由前敌将士,考试地势,侦察敌情,自行选择,当主帅的,只严令将士限期攻入就是了。
考试制的现代意义至此已是昭然:作为人才验收程序,既由政府主持,固然彰明了政府作为"主帅"的权威,但它又何尝不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主帅"" 只严令将士限期攻入就是了",至于进攻路线,与攻取的方法,则完全由"前敌将士"自行选择;也就是说,政府只负责人才验收,人才的具体培养过程,政府不应干预。由此保障教育独立,保障自由教育的政治前提。在排除政府干预的前提下,教育流派多元并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育模式上展开自由探索、自由竞争,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类智慧,推动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最后,考试制作为一种导向机制,将社会需要、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经由水平考试作规范化表述,把不同教育流派导向一个共同目标,达成"九九归一"。 教育自身的和谐,教育与社会的和谐,自由与秩序的和谐,均经由考试制得到完美的体现。无怪乎李宗吾设计的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要素。
在教育领域李宗吾倡导多元主义,但他对多元并非同等对待。在校内学生和校外"寒士"中,他偏爱校外"寒士";在现代学校和私立学校中,他偏爱私立学校。他之倡导学制改革,目的之一就是为校外"寒士"、为私立学校争取与校内学生、与现代学校均等的机会和权利。这既是出于对于弱者的深刻同情,更是出于对"官化毒气"的强烈厌恶,韬奋先生曾有精到描述:"官化的最大优点是安插冗员,养成婢颜奴膝吃饭拿钱不必做事的好风气。"韬奋继而称--由官化的人物主持的官化的机关,好像霉烂了的水果,没有不溃烂的,无论何事,由这种人办起来,公款是不妨滥支的,私人是不妨滥用的。至于办事的效率却是他脑袋里始终连影子都不曾有过的东西(《小言论》第一集)。
李宗吾所指斥的现代学校,都是官办。官办学校照例逃不脱"官化毒气"的包围,"好像霉烂了的水果,没有不溃烂的。"有着丰富教育行政履历的李宗吾,对"官化毒气"的巨大腐蚀性体验尤深。他认为,就此来说,现代学校与旧时书院相比也是一个退化。旧时书院没有一个冗员。数十上百学生,都由山长一人去教;学生的知识、品性,都由山长一人负责。而山长所得薪水,不过几百吊钱。现在的教育行政部门骈枝迭出,所谓厅长、科长、科员一干人马,都是拿钱不教书;学校内部,校长多半不教书;管理员、文牍庶务会计书记等等,都是拿钱不教书。拿钱不教书的人既如此之众,教育经费如何不捉襟见肘?更可叹的是,"用了那么多的钱,费了那么大的劳力,所得的结果,不过是造成一个读书不自由的组织罢了。"官化最大的优点是安插冗员,养成吃饭不拿钱不必做事的好风气,对此,李宗吾与奋是英雄所见略同。
官化的另一个"优点"是霸气十足。中国官僚向来以"父母官"自命,有一种不可抑制的自大狂,由这种不可抑制的自大狂衍生出不可抑制的支配欲、占有欲,因此不断向社会扩张触角,不断蚕食社会权力,不断消解社会自律机制。中国官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霸权文化。霸气十足这个官化"优点",同样包围着现代学校,毒化着现代学校。现代学校对内的"铁床主义",对外的罢黜百家,惟我独尊,将霸气十足这个官化"优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对此,李宗吾曾有猛烈抨击。
对"官化毒气"的敌意,是李宗吾与现代学校格格不入的重要因素。他反对独尊现代学校,实则也是反对官方包办教育、反对"官化毒气"的污染教育。李宗吾转而对私立学校寄予厚望,毫不掩饰其偏爱。客问:若施行考试制,"私塾学生也可毕业,现在的学生,岂不尽向私塾去了吗?学校以内还招得到学生吗?"李宗吾非但不以为忧,反而以此为乐,说:"私塾如不改良,它的学生断不会侥幸及格,自然学生不会到他那里去;即使去了,也是要回来的。如果他的学生考试能及格,可见他的私塾业已改良,与学校无异,岂不是很好的事吗?"又说:国家兴设学校的目的,原在造就人材,现在有私塾也在帮助造就,不支公家款项,造出的学生,又能及格,应当奖励之不暇,又何必阻止它呢?如果私塾尽都改良了,学校的学生全体都向私塾去,也是无妨的,正好把造就人材的事,让与私塾去办。国家只消设一个考试制,去考私塾的学生就是了。所有办校的款,可移来办平民学校,教授私塾所不能教的学科,岂不是很好吗。所以,私塾发达是很好的事,并不是悲观的事。
李宗吾主张大力发展私立学校(他所谓的"私塾",包括私立学校在内,甚至包括未向政府注册立案的私立学校,而非单指乡村私塾),使私立学校在教育界由"二渠道"上升为"主渠道",以此压缩官办学校的生存空间,压缩官方干预范围。要之,鼓励民间兴学,以民间力量对抗官方力量,是李宗吾遏止"官化毒气"、实现教育独立的基本战略。在这点上,他没有仅仅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省视学任内,李宗吾"无时无刻不在为教育想办法"。 他曾以故乡富顺县为实验田,在富顺设立学业成绩考察会,每月汇集在校生、私塾生、自修生,按照部定科目会考一次,及格便从优给奖。考试科目及所用教科书,均先期公布,让私塾生、自修生不打无准备之仗。张榜时注明各类学生肄业地点,校长、老师姓名,以资比较,进官办学校和私立学校间的良性竞争。"此项办法,是重在提倡私塾,并借以警觉正式学校。"据说"经他如此试办之后,所有自流井(即富顺县--引者注)一带的学校私塾的教师学生,无不兴奋起来,教者尽心教,学者也努力学。"但是,李宗吾精神历险的收效也就仅限于此了。1936年,他所极力推崇的小学会考遭全面废止;1938-1939 年,数省封存他的《考试制之商榷》,他慨叹:"我在川省教育界遗留的痕迹,就算完全肃清了。"随着一党专政的确立,官化毒气愈聚愈浓,集古往今来官化毒气之大成的党化教育既渗透官办学校,也向私立学校席卷而来极权统治之下,自由读书始终是文弱书生的一厢情愿。所以,从三十年代中期起,李宗吾再无咄咄逼人之风采,真的桩若游魂,"经常独自一人,坐坐茶馆,游游公园的。"这时他已心冷如灰了。
发信人: xiaomeimei (xiaomei), 信区: Education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0年10月05日14:13:45 星期四
标签:
作文素材
读书如何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素质教育的三个似是而非
下一篇:
李远哲:好好教育下一代是最重要的议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