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159
标签:
教学论文
理解·感受·评价——古诗鉴赏方法例说(网友来稿)
赵家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古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古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为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十分有益的。
鉴赏古代诗歌如同鉴赏其它文学作品一样,也是有规律可遵循、有方法可操作的。兹将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解——感受——评价”三步阅读法,例说于下。
第一步,理解:转化语言,译成今诗。
阅读,尤其是理解性阅读,其实质就是进行语言的转化。比如,读外文,就要在心里将之转化为汉语;读文言文,就要在心里将之转化为语体文;读现代文,就要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读者的内部语言,即对文本语言的认识。同样,读古代诗歌,就要首先把它翻译成现代诗歌,笔者在施教高中第三册古代诗词时几乎每首都作了翻译。请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语译:“千古江山依旧,英雄孙仲谋却无处寻踪。小朝廷仍在台榭轻歌曼舞,这寻欢作乐的生活,最终都被政治变幻的风雨一扫空。斜阳下的荒草枯树、百姓街巷,人说是宋武帝刘裕曾住过的皇宫。想当年他持长枪跨战马,收复中原的气势如老虎般勇猛。 他的儿子元嘉年间曾草率出兵,想学汉代追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建立在狼居胥封山而还的奇功,没想到落个惨重失败草草收兵。远望中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情景,扬州一带战火连天全是金兵。往事不堪回首啊,可江北魏太武帝庙前,吃祭品的乌鸦飞个不停!当年廉颇老了赵王还想起用他,而我身在国防重镇,却无人让我再去领兵。” 如果读古代诗歌能够这样翻译,那也就初步理解了。
众所公认,《诗经》译得好的是余冠英,《楚辞》译得好的是郭沫若,好在既不失原意原味,又有现代诗歌的韵律。看来,在这样的语言转化中包含着创造,确实不易。而我们在翻译古代诗词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由于格律限制造成的语句的特殊性。宋代王安石曾把古诗用语有时跟散文不一样的现象,称作“诗家语”。那么,所谓的“诗家语”有哪些特殊性呢?
一是精练。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字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这就叫精练。例如杜甫《八阵图》的头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仅仅十个字,就把诸葛亮辅助刘备创建蜀国基业而确立魏蜀吴鼎足而立局势的卓绝功绩及其创造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阵图的卓越军事才能概括出来,是多么的的凝练!如果我们不了解“三分国”、“八阵图”的内容,那是无法读懂这两句诗的。
二是含蓄。古诗多用形象思维,意思和情感多不直接道出,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象之中,这就叫含蓄。例如唐代元稹《菊花》的头两句写他爱菊花爱得很,却不直说,而说“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句中的“秋丛”,就是丛生的秋菊;“似陶家”,就是好像院中遍植菊花的陶渊明的家。诗人为眼前满院盛开的菊花所吸引,于是围着篱笆转来转去,不知不觉之间太阳已经偏西,诗人爱菊而流连忘返的情态就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三是用典。像上面提到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句句用典,不知典故内涵则无法理解。用典的好处是概括而含蓄,但用典若过多而冷,那就是存心不让人看懂,所以有人就批评辛词有“掉书袋”的毛病。
四是跳跃。所谓跳跃,就是诗句间好像有空档,似乎要添点儿什么才能接上气。比如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1 .
旧笑春风。”这首诗写了诗人去年清明“寻春遇艳”和今年清明“重寻不遇”两件事。但在两件事之间似缺少交代,如果在二、三两句之间加上“今年今日此门中”,就更加明白了。然而绝句只能写四句,那空档要读者根据第一句的“去年今日”去推断和填补。
五是倒装。古诗常用倒装句: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归浣女”、“下渔舟”,是“浣女归”、“渔舟下”的倒装;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两朝开济”,是“开济两朝”的倒装;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写诗人晚上赶路,在溪桥拐弯时,忽然看见以前熟悉的社林边的茅店,将“茅店”置前加以突出,表达诗人对它怀有特殊感情,这是不大容易看出的倒装。
六是文言。古代诗歌是诗体的文言,因此也具有诸多古汉语现象。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二句均有省略,第一句省略了“我”,第二句省略了“有人”。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里的“繁”,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是“使增多”的意思。
另外,古诗在修辞上还多用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实是“寒水”和“沙” 都在“烟”和“月”的笼罩之下)和比喻(如“塞上长城空自许”的“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如果看不出来,也会影响理解。
总之,了解古诗语言的以上的种种特殊性,有助于我们翻译古诗和初步读懂古诗;而初步读懂,则是进一步感受和鉴赏的前提。
第二步,感受:联想想象,再造意境。
由于古诗语言具有概括、含蓄、跳跃等特点,因此在把它通过语译初步弄懂之后,还要根据诗歌原句的提示,调遣自己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积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再造出诗歌的情景,才能真正深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我曾让学生写过《贾岛〈暮过山村〉赏析》的作文,先出示原诗:“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
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要求写三段:把原诗翻译成现代诗歌,作为第一段;第二段,运用衬托的表达作用的知识以及个人独身野外赶黑路的生活体验,逐联逐句解说所写内容,再概说本诗所写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第三段,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有关古诗的体裁知识,说明本诗的体裁以及该体裁的特点,并指出艺术手法。其中要写的第二段,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感受诗歌的意境。
展开全文阅读
在此,试再造此诗的意境:首联第一句写在几里以外就听到寒水流动的声音,从听觉上以声衬静,以表现旷野的寂静;第二句则说明寂静的原因是诗人置身于多单门独户、少有邻居做伴的山村之外,这一句从视觉上直写出了人烟稀少的静。颔联写怪异罕见的鸟儿(也许是猫头鹰之类)在旷野中啼叫,太阳又快落山了,这使得在幽深险僻山野只身赶路的诗人产生了恐惧。颈联写月亮刚刚升入空中,夜幕渐渐拉开,天色还没全黑下来,烽火也过没有越过秦地,这时诗人已渐渐走近宁静的山村,于是恐惧的心平静下来。尾联写诗人隐约看见山村人家宅边长着的萧条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炊烟,顿感亲切温暖,于是前去投宿。这首诗写了诗人傍晚路过山村一事,刻画了诗人在荒野的恐惧和看到人家后的喜悦的心理变化,表现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向往的心情。
著名诗词评论家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说,读古代诗词要“想”三个问题:“ 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因此,准确地了解诗句的含义,就是第一个要想的问题。二、诗词是用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写出来的,表现为一句句话或一行行字,本身并没有形象性;然而人们在欣赏中却能产生丰富的形象感。这形象感的产生,从欣赏者一方面来说,乃是因为根据诗句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了“再造想象”的缘故。因此,诗词欣赏者准确地按照诗句所规定的“再造条件” 来进行“再造想象”,就是第二个要想的问题。三、诗词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因此,欣赏者在感受诗
.2 .
词所表现的形象时,还要进行恰当的联想,这就是第三个要想的问题。”这三个要“想”的问题,第一个是理解字句、进行感知的问题,后两个说的都是通过联想想象、再造意境的问题。读诗,只有把自己当成诗人,进入诗的境界,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那才算读
出了诗的趣味。
第三步,评价:知人论世,合理概括。
“在理解与感受的同时,还不能不对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作出评价,而这就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文艺理论,还要了解作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背景等等,把这些知识同赏析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金开诚《漫谈“想诗”》)这就叫知人论世,合理概括;而这种概括,是在感知、感受诗歌之后,对诗歌作出的理性的概括,是对诗歌的本质的认识。同时,由于各人的资质禀赋、身世经历、文化素养、性情趣味的不同,会出现鉴赏同一首诗而得出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的结论的情形,这就是所谓见仁见智,是不足为怪的。
这里,我们仍以贾岛《暮过山村》为例,来说说怎样“知人论世,合理概括”。
在鉴赏这首诗之时,脑海里要首先浮现一下自己知道的有关贾岛的情况,比如学过他的《寻隐者不遇》,“推敲”的典故说明他好锤炼字句,后人“郊寒岛瘦”的评价是说他的诗清奇苦僻,等等。然后再想想诗人所处的唐代多有战事边患,百姓生活不太安定,等等。这些,都是鉴赏时用得着的背景知识。
接下来,就思考这首诗有什么思想意义,又有怎样的艺术趣味。
本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在上面谈感受这首诗时已经提到了,即“表现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向往的心情”。联系当时社会背景来看,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当然渴望和平的生活,因此诗人的心是跟人民的心相通的。另外,从末句“烟火渐相亲”来看,诗人又是乐意与百姓人家亲近的,这种情感是美好的。这就是评价思想意义。
这首诗的艺术性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借“暮过山村”这件事的过程,表现结构的波澜起伏。诗中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山间景物,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从景物描写来看,开始是“寒水”,中间怪兽、落日、初月、边烽,最后是桑柘、烟火;从诗人心理变化来看,诗人随着景物的变换和渐近山庄,变发生了由寒而暖、由惶恐而欣慰的变化。二是巧妙运用烘托。比如开头用听觉和视觉来烘托山野的荒寂,末尾用桑柘与烟火来烘托山村的静谧,都表现了诗人对生活感受的敏锐。另外,从语句看,如“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也显露出诗人工于炼字的痕迹。这就是鉴赏艺术手法。
在对阅读古代诗歌的三步法作了如上的粗浅解说之后,笔者想强调一点,就是提高鉴赏能力不能仅仅靠方法,根本的途径是多读作品和注重文化、生活的积贮。
————————————————————————————————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龙江小区蓝天园23号
工作单位: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210013
.3 .
作者邮箱: zhaojiashu0018@mail.china.com
标签:
教学论文
理解·感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触龙说赵太后》几点质疑(网友来稿)
下一篇:
高考话题作文命题可以休矣(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