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文言文阅读翻译
阅读:2422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文言文翻译四译准(教师中心稿)
2003-2004年度教育教学参评论文
湖南永州八中 周先友
内容提要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可以说,一个文言句就融合了文言文的所有知识,只要能将一个个文言句准确地译出,就说明你已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翻译文言句子时怎样将实词、虚词、句式和语气综合起来考虑以完成理解的过程,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 实词 虚词 句式 语气
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考生翻译一段文字,从而看出他们的真实水平。所以,从2002年开始,高考文言文翻译考点由选择题变为主观题,由理解性的选择题变为直接翻译表述题,难度随之增大(我想,之所以如此,可能是想弥补单以选择题的形式难以准确考查考生的浅易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且赋分值由原来的3分增加为5分。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方法有直译和意译,还有的人总结出翻译的几字诀技巧,等等,尽管如此,从这两年的评卷来看,学生得分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因可能是学生的基本功底欠扎实,但我们从文白对译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四个“译准”,就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
一是译准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要组成要件,实词译不准确,这个句子意思就无法表达出来。如2002年高考第16题第二句翻译“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中的“及”必须译为“到……时”,“尽”要译为“竭尽”才能准确表意,如果模糊地将全句译为“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虽然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全句的译文就不能说是准确的,就不能评满分。
大多数的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它们的翻译可以用包含这个单音节文言词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代替,还有一部分是古代专名术语是可以照写不必译出的。但还有一些文言实词的翻译要用到一系列的文言实词知识,它需要用到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有的把它放在句法里分析)等知识。1、整个中学阶段所学的文言实词,这些词大多是多义词。多义词中的义项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每个词在具体语境中都有一个确定的意思,只有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该词的语境义,如2003年的高考题16题第一句“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中的“折”,其义项有折断、死、挫折、驳斥使对方屈服即辩驳或辩论等,根据下文,只有辩驳或辩论是适合的,才能使上下文贯通。2、有的实词从表面上是无法解释得通的,这时我们就要考虑它可能是通假字了,通假字有音同音近通假,也有形近通假,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有译不通的尴尬,如2002年高考文言阅读选文中的一句“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中的“陈”如解释为卷面字(陈列、陈设、陈述)就无法解释得清,这时我们就要想到可能是形近而通假,通“阵”,解释为两军交战时队伍的行列,即敌阵,这样就说得通了。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的“受”,不能解释为“接受”,只能以通“授”解释为“传授”才说得过去。3、几千年来,汉语词汇只有少量的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的词义有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还有词义感情色彩变化,说法名称改变,词义强化或弱化,单音节词变为复音节词,等等。我们只有平时加强现代汉语词汇的积累,明了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对应才能不以今释古,才能应付自如。4、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如不了解它,翻译时就可能出错。偏义复词是指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合并在一起,但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只是起陪衬作用,起作用的有时是前一个,有的是后一个,到底是哪一个词起表义作用要看具体语境了,如《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为偏义复词,根据上文只有“异”起表义作用,解释为“差异”。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的语法书将其归于句法中,我们认为将其放在词法中讲更为妥当。5、词类活用类型主要有名词用为动词或状语,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形容词用为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在复习时对这些应形成语感,并积累相应活用类型词的特点、规律和翻译方法。
二是译准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的比重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它的组词造句和表情达意功能却不能忽视,可以说,虚词是句子能正常运转的润滑剂,没有它就不能很好地传情达意。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助词、叹词、兼词、连词等七种。2003年高考说明要求重点掌握18个文言虚词,它们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考选文、设题所涉绝不止这18个。这些虚词都是多义多用法的,情况都比较复杂,只有平时加强积累才能从容过关。如“其”,有代词、副词和连词等用法。作副词就是语气词,但还有细微的差别,有的表测度语气,解释为大概、或许、恐怕等;有的表反诘语气,解释为岂、难道;有的表祈使语气,解释为一定、千万、应当、还是等。在翻译时一要根据语境仔细分析,抓住该词的语法特点来帮助确定该词词性,进而确定该词词义。如2002年高考语文第16题,翻译句子“其为李将军之谓也?”中的“其”只能理解为表测度的语气词,解释为“大概”才能讲得通。
三是译准句式。句式,是句子模式的简称,它包括句法关系和语序。总体上看,古今汉语的句式基本一致,这为我们进行文言翻译提供了便利。但是,语言终究是发展的,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式与现代汉语还是有较大的差别,要想做到翻译标准的“达”,没有句式的准确是难以实现的。就传达某个意义而言,只有一种语序是最准确的,它能决定结构关系,突出意义重点,它与事理逻辑高度一致。古今相同的句法关系和语序照实翻译即可,重点和难点是译出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关系和语序不同的特殊句式。它们主要是指特殊判断句(用“者”“也”及其搭配表判断,用“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特殊被动句(用“于”“受……于……”“为”“为……所……”“见”“见……于……”等表被动)、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中心语、兼语、介语及其宾语等)、倒装句(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凝固格式和习惯说法。对它们,首先必须能加以识别,其次能将它与现代汉语对应的表达句式找准。如1995年的“何由济乎?”一句的翻译选择,一是“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一是“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只有明白“何由”是“由何”倒装而成的宾语前置句,就可以快速排除第二种说法。再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一句,如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读起来就觉别扭,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句,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只有将其译为“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才觉顺溜。
展开全文阅读
四是译准语气。如果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我的主张是这样的:一个句子就如一幢建筑,那么,实词就是建筑材料中的红砖,最实在也最普通;虚词就是那使红砖粘合在一起产生整体结构力的沙浆;句式就是那建筑物的整体框架,有了它,红砖才能有安置之所;而这语气就相当于这幢建筑物应表现出来的气质和美学特质。因此,要想准确地表情达意,必须把握好文言句子的语气。汉语按语气可分为陈述、感叹、祈使和疑问四种。当然,还有一些分得更细的小类,更是我们要关注的,如“其为李将军之谓也?”句末虽用问号,但由于句中的“其”表“大概”之意,可以确定该句应为表推测语气,这样译出的句子更委婉,也更能准确表达出作者对李将军的高度评价!虽然也可以将其换成“这说的不正是李将军吗?”或“这说的正是李将军!”读起来虽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却不符合《史记》的语言风格。
主要参考文献
《文言今译学》陈蒲清著,岳麓书社出版
《古汉语纲要》周秉钧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湖南永州八中 周先友电话13037471687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文言文翻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不朽的失眠(网友来稿)
下一篇:
2002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变化及复习应考对策(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