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244  
标签:教学论文
有米未必能炊——语言积累漫谈(教师中心稿)
张志盛

经常有一些同学抱怨,明明自己手头掌握了不少素材,可写起作文来却总感到干巴巴的写不长。我想,这里除了他们对素材的运用缺少把握等构思技巧方面的原因之外,可能与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许多同学重视素材积累却忽视了语言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是当然,不过有“米”,也未必能“炊”呀,还得有“炊具”,“炊具”就是语言。学写作一定要过好语言关,一定要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否则,想要写好作文只能是幻想。

        我们不妨求证于古今中外的名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小时候给自己所订的读书计划是,每天必须背诵三百字。几年之内,《大学》、《中庸》这些著名的古文典籍全被他熟记于心了。

        郭沫若,20岁之前就能背诵《诗经》、《唐诗三百首》。

        巴金,十二三岁时已能背诵《古文观止》。

        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能将我们中国的史学名著《史记》中的内容整段整段地背出。假如说这些还不够,我们不妨再来看一段有关现代文坛巨匠茅盾先生的佳话:一九二六的一天下午,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说:“吃清酒乏味,请雁冰兄助兴。”沈雁冰酒兴正浓,便说:“好啊,以何助兴?”章锡琛说:“听说你会背《红楼梦》,来一段怎样?”沈雁冰随点随背,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竟一字不差,同席者无不惊叹。

        在你钦羡这些名字巨匠的同时,你是否想到,假如他们没有这样的“背功”,没有这样丰厚的语言积累,你我还能看到他们不朽的名著吗?科举时代有所谓“苏文熟,食羊肉,苏文生,食菜羹”之说(即背熟“三苏”的范文,就可以举而做官了)。我们反对那种为了做官而进行的死记硬背,但我们不能否认,适应的背诵,必要的语言积累对初学写作者是极其重要的。

        语言积累的功夫是一门“硬功”,来不得半点取巧。其方法,关键就三个字:摘、背、练。

       摘。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摘录所需的语言材料,字、词、句、段、篇都是摘录的对象,如阅读时遇见的不认识的字,所喜欢的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警句、诗词歌赋等。当然,文笔优美的语段,短小精悍的短文,更是上上之选。

        背。你的“摘录本”就如同一个存折,里面的“钱”当然是多多益善。不过,要把它化为自己的语言,可不像从存折里取钱那么简单。你先得把“摘录本”里的内容“搬”进脑子里,让它有了真正的归宿,这样它方有可能化为你的语言体系里的一部分。这是关键的一步,也是艰难的一步。

        练。背下来的语言还只是死的语言,还是游离于你的语言体系之外的,只有通过练笔,反复运用,方能融入你的语言体系,化为真正的语言能力。

        练有很多种途径,写日记、扩写训练是其中比较有效的两种。这里重点推荐扩写训练。可以找一些报纸上的短消息作为训练内容。把几十字、一二百字的短消息改写成几百字、千多字,甚至几千字的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原文添枝加叶。尽量多考虑如何使文字通俗流畅,文笔形象生动。因为仅仅地为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不用让老师批改,也不是拿去发表,所以不必考虑是否会游离主题,是否会把原文改得面目全非,可以信马由缰地添加人物和情节,改变叙述的角度。当然,扩写前要注意选材,要选那些你感兴趣的题材;选有扩写空间的题材,切忌“抓到篮里都是菜”的做法。

        请相信,只要肯记肯练,肯下苦功,必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到时生花妙笔在握,还愁什么写不长、写不生动呢?

标签:教学论文 有米未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作文教学的“中庸之道”——来自古代名家名作的思考(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给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