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938
标签:
备课资料
简谈《孔乙己》的美学特质——白描入骨、细节摹神(网友来稿)
李克武
(耿马民族中学 云南 孟定 67750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短篇小说。鲁迅曾这样答复过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就是《孔乙己》。这篇小说虽不到三千字,却及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和整个世态的炎凉。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这里,其他的方面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主要探讨一下其中的美学特质“白描入骨”、“细节摹神”。
在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中,首先体现的是“白描入骨”的美学技法。
“白描入骨”,原是中国绘画技法用语,源于古代的“白画”,指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后来,借用为文学创作中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描出鲜明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从白描的表现形态看,是使所刻画的人物事件、场景留下印象深刻的清晰线条;从表现方法上看,是化叙述为描写,尽量对表象进行分解、提炼、浓缩,使之能够在有限中传达无限的风神。它不同于叙述的对人物事件作概括介绍和交代,而是进行概括描绘和刻画,即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作叙述的描摹和勾描,是具象化的叙述或叙述的具象化。这就要求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典型特征语言娴熟贴切而具简洁素淡、平易无雕凿、少藻饰的质朴感染力。鲁迅先生在谈到白描的特点时,用“有真意、不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形容它。可谓言简意赅。小说家用朴素、概括、明洁的白描法,往往将生 活场景的真实性、可信性勾描得出神人化,并变叙述为描绘和刻画,捕捉住描写对象的 风神。 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紧紧抓住孔乙己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变叙述为描绘,使孔乙己更具形象化。我们看下面的一段: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 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 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这一段是描写孔乙已第一次出场时的外貌,鲁迅先生用不多的笔墨对他进行了描绘和刻画,使人读后,便觉得这个形象跃然纸上。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 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 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主顾”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 又是“短衣帮”中唯一“穿长衫”的人,显得很特别,说明孔乙己特殊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他身材高大”,表明他体质好,有力气,可是他又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 和不肯劳动的结果。他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 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 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表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特别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长衫的描写,可谓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我们再看他最后一次出场时的外貌描写:
“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
这一段与第一次出场时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说明他饱受折磨和欺凌,已经陷入了绝境。
通过以上两例,我们看到,鲁迅先生运用白描的手法,将孔乙己的生活场景、外貌肖像照相似的勾描而出,取得是逼真传神的效果,活画出孔乙己迂腐、贫困、潦倒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孔乙己》中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是“细节摹神”。
“细节”,即细小的事情和行为。细节的处理是一种微观美学,处理得好,除令情节贴近生活,让读者对情事生动可感之外,往往还能小中见大,微中寓宏,故描摹细节常常成为小说家的拿手好戏和功力的体现。“细节摹神”也是从绘画技法----工笔法中脱出。工笔在绘画中往往可将描摹对象的形象特征纤毫毕现地再现出来,画面线条严谨,一丝不苟而借用到文学表现手法中,则可用来指微小的生活情节、言行动作、语言心理,使作品从微观上呈现出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效果,并起着启动人们审美想象的作用。
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为其中的两个细节中所呈现的美学特征而叫好。
细节一: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是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 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对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 “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帐;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已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手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予。
这一段精彩的细节描写,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丰富的内涵。
孔乙己教小伙计“回”字的四种写法时,一个是主动攀谈,一个却不愿“理会”;一个是恳切地教,一个却觉得“讨饭一样的人”,不配教他,仅是懒懒地回答;一个是极其高兴地要用指甲蘸了酒在柜台上写出“回”字的四种写法;一个却感到“更不耐烦”,竟“努着嘴走远”。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说明孔乙己的处境和迂腐的思想。
鲁迅运用对比的描写法,写出了一老一 少,一冷一热,两种不同的态度,深刻反映出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同时也反映出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低微的。给人们留 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展开全文阅读
细节二: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 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 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 自己摇头说,“不多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 笑声里走散了。
这一描写孔乙己给小孩吃豆,表现了他 善良的性格,可是他对这些天真的孩子却又咬文嚼字,忘不了说那半懂不懂的“多乎哉,不多也”的陈腐烂调,充分显示了他那迂腐可笑的性格,更加使人感到他中封建思想毒害之深。在这段中,孔乙己不仅已经成为成人的笑料,而且连孩子们也感到可笑,前来看热闹,“围住了孔乙己”。孔乙己对孩子们 的围住,没有感到厌烦和有失他的身份,反而“一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吃。令人感到最妙的是在他弯腰说过之后,又添一 笔,再写“直起身”的动作,“看一看”的眼 光,“摇头”的动作。在“不多不多”之后用 上《论语》里的句子,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描摹得穷形尽象、栩栩如生。难怪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评论家丹纳在论巴尔扎克小说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时说:“我们内心的人,把他的痕印留在外表生活上,留在住房、家具、用器上,留在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上,为说明完整的人,便需要说明着一切痕印。”鲁迅先生正是将生活中的“一切痕印”再现得惟妙惟肖、神灵活现,令人叹服。
总之,只要我们细细地去研读,仔细地去品味,就会发现,在孔乙己的身上,凝聚了我们不常看到的美学特征“白描入骨”、“细节摹神”。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学语文教材分析》 云南教育委员会编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3月
2、《小说戏曲通论》 萧学禹 云南师范大学电视师范部 2000年7月
3、《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11月
4、《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 《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编写组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7年1月
5、《新编中学语文课本题解》 张寿康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9年1月
作者邮箱: lkw001.student@sina.com
标签:
备课资料
简谈《孔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词类活用(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暗香——看没《金粉世家》有感(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