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614  
标签:教学论文
试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网友来稿)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      翟玉泉     629000

内容摘要   目前,中师中专生源素质下降,学生学习兴趣普遍差。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如何跟上改革步伐,提高师范生和中专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这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本文论述了如何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变学生不想学为乐意学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    兴趣        培养

常听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硬是不想读书,教起真没劲。”“现在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讲了几遍他还是一问三不知。”“没法!这些学生根本不想学!”如此等等。更有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非典”猖獗时,一个学生说:“我宁肯得‘非典’,也不想读书。”马上就有几个学生附和,教室里一片哗然。这也许是一句戏词,也许是个别学生的一时想法,但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风华正茂的学生,何以如此讨厌学习,不求上进?笔者多次听课和调查学生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何也?老师没有把培养学习兴趣真正落实。教改年年喊,但“年年岁岁花相似”,板着脸孔说教,老一套“填鸭式”根深蒂固。这样下去,兴趣从哪来,恐怕是索然寡味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跟上改革浪潮,变学生不想学为乐意学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师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应“.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乘这股改革东风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何愁学生不想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②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何谓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必须热爱教育工作和学生。

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③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④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年轻国王,他倾注了全部的爱雕塑了一尊象牙美女,后来这位美女竟然复活了,和国王永结连理,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教师能够像皮格马利翁那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学生岂能不热爱学习?亲其师,信其道。做一名合格教师,先要播下花的种子,再浇水锄草,特别要将那些长歪的小苗一棵棵扶正,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

其次,可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一、充满激情的背景介绍,诱发学生的兴趣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心声的流露,但许多作品的创作年代距现在可谓遥远。时代不同,生活不同,体验不同,感情不同。对此,在学习课文之前,充满激情地介绍时代背景,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把学生引到这个情境中来,必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祝福》是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主人公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与当今学生生活环境截然不同。如何认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如何理解祥林嫂的反抗,如何看待柳妈等便成为教学难点。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分析课文内容之前,我用比较庄重低沉的语调给学生介绍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特别剖析了当时仍然处在封建统治下的广大农村,人们落后的思想意识、愚昧麻木的精神面貌,以及压在劳动妇女身上的族权、夫权、神权等精神枷锁。学生很快进入到了所创设的情境中,对本文产生了兴趣。此时分析课文,学生异常活跃,效果显而易见。教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用很沉痛、很严肃的口气介绍艾青的身世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因为“八字大,要克父母”,他从小被送到本村贫苦农妇大堰河的家中抚养,五岁才被接回家中读书,回家后仍然受到父母的歧视,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此相反,“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1932年7月,艾青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反动派抓进监狱。1933年1月某一天早晨,诗人面对窗外飘飘大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已经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保姆,不禁感慨万千,一口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抒情诗。我注意到:教室里异常安静,学生们专心地听着,有的陷入了沉思,显然对此诗产生了学习兴趣。

二、激情朗读,以情感人,激发兴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些教师上课不注意感情投入,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木然若鸡,语言枯燥乏味,……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哪里有学习兴趣,哪里有激情!怎能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呢?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授课,不能创设一定情境和欲求的气氛,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火。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由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教郭沫若《屈原》,文中有一段心理独白《雷电颂》,其想象丰富,气势雄伟,充满了战斗激情。为了更好地理解屈原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诅咒,对光明和自由的热切追求之情,我运用富有气势、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很快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由此情绪受到感染,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文学习中。教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用亲切怀念的语调朗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用欣羡的语气读:“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用沉痛的语调朗读:“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我悲痛地朗读,“大堰河,含泪的去了!……”诗还未朗读完,许多学生的眼眶已经红了,流泪了,有的学生还哭出声来了。有学生说:“老师,你读得太好了,太有感情了。”有的说:“我实在忍不住了,哭出来了。”我们能说学生没有兴趣读书吗?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点燃他们的激情,如何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展开全文阅读
文学是人学,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而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了。教师充分调动自己情感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那么学生的心田必定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增加,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事情了。

三、创设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教《谁的爸爸大》,我采用读、讲、问的方式创设一种热烈积极、深入钻研的课堂气氛。首先通过激情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开展讲故事比赛,学生明白了故事梗概:同学做游戏,小强的椅子被踩坏了,小强没椅子坐,就夺帆帆的椅子,理由是自己爸爸的官比帆帆爸爸的官大,帆帆又夺石头的椅子,理由是石头的爸爸是工人,石头不肯。老师看到这一幕心里很难过。于是,她把石头的爸爸请来把椅子修好了。最后老师教育同学认识到大家的爸爸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此时我问学生:“课文读懂了吗?”“懂了!”“那么,老师还讲什么呢?”“可以不讲了,这篇课文我们能读懂!”语言干脆利落,充满了自信。我立即抓住这种浅尝辄止的现象提出两个问题:第一、这篇儿童故事有什么特点?第二、你认为故事中哪个人物塑造得最好?学生讨论热烈,有的争得面红耳赤,发言也很踊跃,最后对这篇儿童故事的特点取得了明确的共识。学生都说到点子上了,但难免流于肤浅,于是我针对其中的一项提出问题:“故事哪里出现了曲折?如果不让它曲折,该怎么写呢?”学生愣住了,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板书了基本情节:踩坏椅子→争椅子→修椅子→进行教育。学生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看到学生争椅子,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的老师是怎么解决的呢?学生设计出:批评一通,罚站黑板,通知家长交赔款,扣操行分等办法。这样简单处理之后,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老师”没有用简单办法,而设计了修椅子这场戏。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设计修椅子这场戏呢?”一个学生抢着说:“老师要考考这些孩子,看谁的爸爸会修椅子……”另一个学生打断他的话说:“老师最恨当官的,她‘望着石头,笑眯眯的’,不是明摆着要让石头的爸爸露一手,好压压小强和帆帆的傲气嘛!”许多同学说老师哪有这个意思啊,她并没有否定任何一个人的爸爸嘛!问题便自然引到修好椅子之后的情节上去了,又是一番争论,学生从多方面设想“石头的爸爸修好椅子之后”的情节,有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没有称赞石头的爸爸?”这样的引人深思而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这不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吗?

四、精要点拨,见解独到,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目前,师范生、中专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差,语文教学仍然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讲课”仍然是老师讲。

我们不妨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吧。我们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叫着“画龙”,把老师的精要点拨,深入发掘叫着“点睛”。“画龙”要做大量工作,龙身的绘制可以多姿多彩,万千变化,但是无睛,它是不是真龙,是不是活龙还很难说。所以离不开老师“点睛”之语。于漪说“‘睛’乃关键之笔,传神之笔,‘点’与不‘点’,迥然不同。点睛之龙,破壁而去,乘云上天;不点睛者仍留于壁,其中显然有真假之分,死活之别。这一‘点’,点出了要旨,赋予了生命,起了质的变化;这一‘点’,笔力千钧,工夫深厚。画龙须这关键的一笔,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既要善于‘画龙’,通过一篇篇范文的教学,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学会‘点睛’,学会准确地掌握文章精要,言简意赅地开启学生思维门扉,以收豁然贯通、印象深刻之效。”⑤ 

我对于漪的话深有感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道在“画龙”上下工夫,在“点睛”上化大力。现在把问题回到《谁的爸爸大》这堂课的教学上来。我提的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故事中哪个人物塑造得最好?学生通过一番讨论,多数说“石头”,少数说“老师”,通过比较、争论,最后肯定了是“老师”。很多学生以为在儿童文学作品中集中塑造人物形象非儿童莫属,而在本课塑造的儿童形象中自然首推“石头”。针对这种情况,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儿童故事的教育对象是谁?众口一词:“小学中高年级以上的学生!”“书上是这么说的,可这篇故事仅仅是教育孩子们吗?”众人沉思,无言。于是,我说:“这篇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老师的,我们分析故事中的老师吧。”

首先,这位老师看到学生踩坏了椅子、争夺椅子,她为什么没有使用非常简单的“批评”“赔款”等办法?这正体现了这位老师优良的师德和高明的教育艺术。

其次,当老师听到班上大多数学生喊:“石头,不让!石头,不让!”时,老师“听着,听着,她心里难过”,她为什么难过呢?她分明是看到了小强、帆帆身上存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看到了他们身上存在的优越感和傲气,同时又从许多儿童身上看到了对官本位的抗议,对官僚的厌恶和反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像这样幼小的儿童都不应该有这样的思想,这是一种不良思想倾向,是一种危险的潜意识。她也许想到了这个社会还有这样多的丑恶现象,所以她心理难过。这恰恰是不少老师所缺乏的深邃的洞察力。

第三,她为什么要导演修椅子这场戏呢?她怎样导演呢?老师看到这群孩子,心理难过,但她不是直接去批评或痛骂,因为她知道孩子年龄小,错误不在他们,不应该用粗鲁的方式,她想用事实来教育孩子。然而她不是马上请石头的爸爸来修椅子,而是先让爸爸是局长的小强和爸爸是科长的帆帆承认他们的爸爸修不了椅子,让他们的爸爸在这方面的无能暴露在同学们的眼皮底下,然后老师意味深长地“望着石头,笑眯眯的”,石头心领神会,说自己爸爸会修椅子。于是请来石头爸爸修椅子,在事实面前,同学们受到了教育。这位老师用事实教育孩子岂不比用批评语言效果更好?

第四,石头的爸爸修好了椅子,老师为什么没有表扬他?于情于理都应表扬,但这位老师没有轻易使用“表扬”这个词。小强和帆帆因为自己的爸爸不会修椅子已经感觉没有面子了,如果表扬石头的爸爸,他们便会无地自容,自尊心大受伤害,同时石头也会从此骄傲起来,因为老师已经看出“石头高兴了”,他在开始翘尾巴了,他有一种优越感了。老师心想:“小子,你不能骄傲!”于是不失时机地对孩子们说:“对!无论有官没官,无论官大官小,你们的爸爸各有各的工作,都有用!”老师没有直接对官表示不满,但对官僚主义思想却有着鲜明的态度,不露声色地进行讽喻。她用事实证明,工人更有用,但她没有直接得出这个结论,是想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而不是用肯定一方来否定另一方。这位老师巧妙的育人艺术,难道不值得所有老师学习吗?

这些,就是这篇故事的精粹所在,得神之处。在教学中,或将饱含的情意挑拨,或把深透的见解点明,鞭辟入里,独到深刻,那就会意味隽永,情趣横生,引人入胜,给教学增添色彩。

五、角色表演,引导参与

心理学研究证明,具体的形象对人的感知具有神奇的作用。越是鲜明、具体、活泼、新颖的形象,就越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从而提高效率。表演集声色行情于一体,具有立体感,形象最具体。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或充当“导演”指导学生表演,或亲扮角色为学生表演。比如,教鲁迅《药》,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刽子手康大叔的凶狠、贪婪,我选取华老栓从康大叔手里买药那一段情节做剧本,事先准备一件黑衣、一根黑色宽腰带、一包硬币、一块海绵(充当人血馒头)和一纸糊灯笼,要求两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华老栓和康大叔。学生热情高涨,非常踊跃,很多人想上台表演。我从中选了两位胆大、有一定表演能力的男生上台表演。学生在笑声中,亲眼目睹,如见其人,不但体会到了康大叔的凶狠、贪婪,而且体会到了华老栓的胆小、老实,还对“嚷、抢、扯、裹、塞、抓、捏、哼”一系列动作描写之妙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向教育捧出你的一颗赤诚的心。在教坛洒出你的一身汗水,向学生献出你的一腔热情,想方设法创设一个优美融洽的学习环境,力尽所能地展示你的才情和技艺,学生就会围聚在你的周围,到那时,你还能说学生厌学,没有学习的兴趣吗?

注释:

①《论语注》第80页,楼宇烈整理,中华书局1984年。

②章泽等编《名言1000句》第72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③④转引自《中国教育报》2001年12月23日第1版

⑤于漪《“睛”探》,中师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11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作者邮箱: snsfzyq@yahoo.com.cn

标签:教学论文 试论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对话理论框架下语文教学主体的多元化(网友来稿)
下一篇:谈如何把握诗词意旨(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