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阅读:3377
标签:
备课资料
反弹琵琶:《隆中对》揭诸葛亮的短(教师中心稿)
深圳市华侨城中学:张学新
陈寿的《隆中对》已教了几遍,以往的分析都是将诸葛亮评判成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高瞻远瞩,洞察时世,是中国老百姓心中“智”的化身。这次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再教,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同学们基本上已搞清了文章的内容后,到了最后的环节“课外拓展”部分,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想着怎样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开发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于是抛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诸葛亮被我国人民称为智慧的象征,聪明的化身,你们怎么认为?”
本以为学生们马上就要说出“借东风”、“空城计”、“三气周瑜”、“八卦阵”等诸葛亮的“杰作”,没想到,此语一出,那些具有叛逆思想的小家伙们马上就露出了“反骨”。
快嘴彭嘉奇脱口便说:
“最大的蠢才。”
全班一阵哄笑。
“为什么呢?”我随即追问。
“躲在深山老林里等待别人来发掘,不蠢吗?”
按照今天的观点,不能不说他说的没有道理,
原以为大家都会赞同他的观点,没想到“历史小博士”朱安“腾”的站起来反对:
“诸葛亮是读书人,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当时诸侯纷争的年代追求“独善其身”当然是正常的,因为他当时本身就不求闻达于诸侯,又怎么会主动出击呢?”全班立刻爆发出掌声。后来才知道他们学过三国的历史。
本以为到此结束,没想到好斗的任悦马上把手高高举起要求发言:
“诸葛亮并不是想独善其身。而是伺机而动。”他顿了一下,看了我一眼,我也一愣,我原也是同意朱安的观点。全班同学都把脸朝向他。期待下文。
“大家不要忘了文中有一句话‘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表明他依然想表现自己,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目的还不是为了让人知道他有才?可惜,当时的人不吃这一套。否则,他也不会那样张扬。他宣传自己的方法太老土了。不蠢吗?” 大家大笑,频频点头,我不禁在心里叫好。
教室里一片热闹。
我立即顺着任悦的话问道:“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确实是儒家的人生信条,任悦说诸葛亮的宣传自己的方法太老土了,假若诸葛君在今天,他该怎么做呢?还会等着别人来请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马上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什么“毛遂自荐”呀,“网上发简历”,到人才大市场呀,甚至有的人还说自己上门推销等等,不一而足。
我见大家的思路已经打开,便启发到:
“无论怎么说,诸葛亮毕竟走出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进步,但是三国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炮制,我们这样设想,假如没有他对国内形势的精辟分析,三国局面是否依然会形成?三国局面的形成在今天看来是有利还是有弊?”
教室里顿时像一锅沸粥,有人认为有利,“毕竟结束了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的局面,国内战争相对少了,老百姓当然相对安定些”;也有人认为有弊,因为它延缓了国家统一的步骤,而且使曹操统一中国的梦想至少晚实现了几十年;三国虽鼎立,但各军事集团的战争并没停止,于国于民都不利。观点如此鲜明,我立即将全班分成两部分,对此展开辩论。
教室里唇枪舌剑。精彩叠出。
更使我激动的是,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并结合课文里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竟然挑起了诸葛亮的“刺”,甚至否定了深植人心的诸葛亮的形象,认为他虽有个人魅力的“愚忠”,但对当时的国家社会则无利,重新对诸葛亮进行了认识。
见学生的思维大门被打开,我就“抛砖引玉”提出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
“假如诸葛亮不辅助刘备而辅助曹操,那又是一种什么情形?”
于是学生就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诸葛亮辅助刘备是一种错误,因为刘备的势力当时最弱,根本就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和才能,辅助他岂不是瞎子点灯?也有人认为诸葛亮辅助刘备的深层原因可能是人们同情弱小的情结的反映;还有认为可能是诸葛亮认为刘备是帝室之胄,为“正统”的缘故;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毕竟在刘备那里能实现他的个人抱负,曹操的多疑能容他吗?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历史,分析社会。我能否定吗?当然不能!只有喜悦,而这在以往的语文课是很少出现的现象。
这使我想起了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范祥善1918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第10卷上的一篇题为《国文教授革新之研究》中的一段话:
“宜善用教科书而不为教科书所用。教科书,死物也。教授国文,舍而弗用固不可,用之不当,其害立见。善教授者,一时间内,变化多端。务使儿童对于教科书,若 醴 泉之甘美,而郯郯有味。能触类旁通,增长见识,启发思维,则是上乘。故以教科书为文字之借径则可,以儿童为教科书之奴隶则不可。”
可见恰当的利用教材,将学生的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并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再认历史,总结历史,并从历史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比简单的学习文章也许更为重要。这样何愁我们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会得到提升?这就是这一课带给我的最深印象。
作者简介:
张学新,1972年12月生,湖北襄樊人,大学本科毕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1995年宜城龙头中学任教,2000年襄樊外国语中学任教,2002年深圳华侨城中学任教,倡导“成功教育”,主张“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至今发表的论文20余篇。
做人做事的体会是:谦虚谨慎,博采众长;勤于思考,努力创新;不甘人后,不畏权威。
标签:
备课资料
反弹琵琶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重视口头作文训练(网友来稿)
下一篇:
语文课,我们该怎么教?(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