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493  
标签:作文指导
浅谈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网友来稿)
杨会敏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但实际作文中,由于我们往往以理性的标准,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学生应该、可以写什么,不能写什么,致使学生没有了体验,甚至忘却了体验,那么如何诱发学生的体验呢?

1、创设活动,通过参与诱发体验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初春时节,校园里万物争春,百花绽放。在图书馆前的人行长廊上,一根根葡萄藤静静地卧在长廊的藤架上,藤节处还看不到一丝绿意。一位老师上课先说:“同学们,你们今天从图书馆前走过,在那里看见过什么景物呢?在这些景物中,哪个曾令你驻足思考、感悟生活呢”这一问,同学们感到真的无话可说。于是教师就组织学生实地去观察一翻。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仔细考察,去争论不休,“葡萄藤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突然,一位学生惊奇地喊到:“活着,看这里有嫩黄的苞芽。”另一位学生也自言自语感叹到:“真是,形似枯竭,藤里却流淌着生命的血液。”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触发,思维已经启动,随时都可能闪现出感悟生活的思维的火花。

听着优美的旋律,还有电台主持人充满诱惑力的声音,可能有些学生就会产生向往,教师这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扮演一回主持人的角色。比如,告诉学生首先给自己的栏目起个名字,计划节目播出时间长短,内容包括什么,然后让学生对着录音机进行录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写作需要,设计一些角色,比如让学生扮演老师,扮演父母;还可以去担当学生理想中的角色,如扮演一次自己的偶像,或是电影明星,或是足球明星……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教师可以设计诸如风雨中的捡破烂者,清晨寂静街道上清洁工等等;当然还可以结合教材,设计蕴含教育者意图的角色。担当、扮演着这些角色,会在无意识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于是,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如上面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它就能很好地让学生体验到了主持人的不易、辛劳,因有了错误要反复录制,对观众要尽量有耐心等。一系列的角色转换所产生的新异感能激起学生的热烈情绪,产生体验。 

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主体性活动,比如调查、演讲,读书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旅活动,把学习与旅游二者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自然的熏陶中感悟、体验。主体性活动往往是以主体的需要展开的,因此,主体会能动地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当中去,比如上面那位老师组织学生室外观察活动,因为学生想弄清楚到底葡萄藤是死还是活着,所以,与以往观察相比,学生可能会全身心投入,从褐色的藤皮中寻找生命的痕迹。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情感。当学生剥去褐色的老皮,露出一点白里透青的嫩皮时,自然是很惊喜。同时在主体性活动中,也存在着主、客双向对象化和彼此融合的机制。在体验中,体验的客体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客体是生命化的,甚至是主体生命的一部分。“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形成新的关系,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主客体的这种活生生的关系成为体验的关键。”[1]如上面“我与角色的同一”就是主客的融合、划一。在活动的亲历中,更容易形成学生丰富的体验。

2、营造情境,通过入境诱发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2] 因为“学习产生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3]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有一次教师预先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型考试。当学生作好了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后,教师郑重地翻开讲义夹去取试题,然而没有,接下来是教师一系列的“找试题”的动作,神态也随着找的过程不断变化……,学生由观望开始变得莫名其妙,最后忍俊不禁时,教师宣布“试题”找到了,就是用大500字,将老师“找试题”的过程写下来。

紧张、期待、疑惑、豁然……这瞬间的情感变化使学生作文兴趣盎然,写作情绪轻松而自然,写起来非常顺手。“老师胸有成竹地翻开讲义,满怀希望地‘抖动’课本,失望地望着在地上滚动的硬币,有些慌乱地找遍身上所有的衣袋,仅存的一线希望破灭了,从走廊上回到讲台上,还一边无何奈何地摇头,尴尬地望着学生;最后带有几分狡黠地宣称……”

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也就是说,没有体验。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教师就要有目的导演“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性,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教师设法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从而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

告别了童年时代,进入少年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变得敏感而又容易陷入自恋自怜。变得孤独,喜欢独立,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这个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更广大的世界,扩大学生的胸襟,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圈子,从写自我,写学校等小社会,逐渐扩展到对大社会的关注。老师用语言为学生描述着这种情境:


展开全文阅读
“当你以为小屋里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当你睁大眼睛看见的只是自己,当你竖起耳朵听见自己失真的声音,当你的情感还走不出一己的世界,你的作文就始终‘大’不起来。请你推开窗子吧,把头伸出窗外,听听外面的风声雨声——你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唤声了吗?你听到了一片森林被毁灭的痛苦的呻吟声了吗?你听到了一片农田被侵占的沉重的叹息声了吗?你听到一条铁路向前延伸的欢笑声了吗?……”这如诗意般的语言,锤打在学生的心坎上,他们或许有的一惊,外面是什么世界?外面的世界也有呼唤、呻吟、叹息、欢笑吗?我怎么没有关注过、体验过呢?一种期待打开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

推开窗子,“涌动于楼下花海的,是春之信使的樱花,她流溢的粉红,是春之霞光;我在楼上看见,听见了生命的律动……七天后,一场风雨,樱花凋零,落花满地,轻轻地,无声无息,全然失去了先前的热烈……我寻觅她生命的历程,在泛青的草坪上,在高高的白杨树下,又寻到了她的生命……”自然的轮回变化,让学生体验到了生命的轨迹。

人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境,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

3、利用阅读,通过读诱发体验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体的书。”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这一块,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

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独自承担。当你面对枯藤老树的凄凉,你的眼泪会流出你的思念;当你登上颠峰,面对喷薄而出的红自,你的呐喊会道出你的欢喜;当你读着《红楼梦》你会成为作品中的人物,为宝、黛二人痛哭;当你读着《三国》你就以为自己就是诸葛亮;当你看了《聊斋志异》,你会彻夜不眠,等待着传说的女鬼……

沉入进去,意味着心无旁涉,主客体契合、情感产生共振.。一学生写道:“读了你的《第一次探家》,我禁不住流泪了。我虽然不是住校声,我虽然每天都回家,但父母经常不在家,我经常是几个月才能和父母见一次面。每次看见他们,我也像你一样,任性地在他们怀里撒娇,接着就感到父母苍老了许多。但愿我们能不辜负他们的希望,做个好学生。”“我”沉浸在别人回家的体验中,别人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别人的体验也成了自己的体验了。

同时,还可以采用诵朗、美读、品味重点词句等方法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从而诱发学生的体验。大多数的语文选文都是些生动的、具体的、充满感情力量而又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作品。教学不能满足于释词——分段——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提示写作特点这种僵化的模式,教师要引领学生去读,在读中感受、品味,当阅读能达到“物我”的同一,体验也就产生了。朱光潜谈他读李白的《经下坯桥怀张子房》一诗的感受时也说:“以我的经验说,我在十几岁时就爱读这首诗,常常高声朗诵。朗诵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是读到最后‘唯见碧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也有无限的享情胜慨,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这种振奋的心情是痛快的,也是有益的。”清代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4]读,可以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也是让学生体味到作品的感情韵味,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产生体验。朱光潜读的例子不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中明确提出:“学生自发的兴趣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提要作文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阅读大量的文学读物。”“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所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美国作家约翰·卢保克语)

当我们在活动中,在情境中,在阅读中,形成了诸多体验,它们可能是匆匆的过客,其他的感觉要抹掉它的余味和记忆,宛如一个海浪冲去前面的海浪留在沙滩上的痕迹。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感到一种巨大而又另人折服的激情从我们的心灵中溢出,我们会意识到那一连串的内心活动来自那被遗忘的感觉。这就是我们那些曾经的体验在作文中被唤醒了。

注释:

[1]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第29页。

[2][3]转引李高明:《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1998年第5期。

[4] 转引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13页。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联系电话:0531-6184727

 作者邮箱: wutong500@hotmail.com

标签:作文指导 浅谈体验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下一篇:《〈名人传〉序》(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