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113  
标签:教学论文
高考试题与语文教改(网友来稿)
高勇

  素质教育是高考制度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追求的共同目标;但就目前情形看,二者之间“整”而“不合”,甚至势成水火。一方面,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小步慢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仍然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学改革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欲冲破高考的“樊笼”,励志图新,奋当教学改革的先驱,却缺少继承,缺少科学精神,因而也缺少广泛的认同。而更多的学校、更多的教师,在高考与改革之间,在“海水”与“火焰”之间,明里高擎素质教育的大旗,轰轰烈烈,为“火焰”添柴又加油;暗里以应试教育为中心,扎扎实实,在“海水”里劈波斩浪。这种“整”而不“合”的裂缝,导致高考语文试题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两败俱伤,最后将耽误语文教育,耽误学生,耽误“下一代”。
一、高考语文试题对教学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过。大的改革有:(1)考试的内容1981年以前以课外为主,1981年始逐渐向教材靠拢,至1994年又与教材“分家”,并延续至今;(2)从形式上看,1983年正式引入客观题,发展到1990年出现“标准化试卷”——第一卷,选择题的题量固定在20-23个之间,与此同时,试卷的篇幅增长;(3)作文命题从原来的给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结合到近3年的话题作文,从强调审题、注重文体到淡化审题、淡化文体,并注重考生写作的“发展等级”。综观这些改革,其积极意义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语文的空间,避免了死记硬背,提高了语文阅卷的客观性;作文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语文教师和考生的思想。但是,这些改革似乎与美国课程权威B·S·布卢姆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分类说结合越趋紧密,注重“识记-理解―推断-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体系和试题层级的ABCD,烦杂而琐碎,科学性森严,轻视了语文的独特性,人文性,没有给教和学必要的人文关怀。

  1、关于选择题。这里往往是成绩优秀者触礁翻船的“苦海”,也是成绩下游者“碰运气”的乐园。选择题的选择枝纷繁芜杂,譬如,一道关于字形的选择题就牵涉到对48个汉字的识记和判断。表面上看,这样的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宽,但实际上难度太大,降低了试题的了区分度和信度。

  2、关于文言文。如果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那么,文言文教学就是“少慢差费”的典型。

  文言“佶屈聱牙”,内容上远离生活,学生大多厌学。但为了高考试题所占的18分,他们也只能接受教师逐字逐词逐句逐章地灌输的“实词虚词、通假活用、前置后置、文化文学”,哪怕消化不良。

  文言教学所花时间与精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几近三分之一,但教学效果甚微,这不仅需要教师检讨自己的教,也需要高考命题者反思自己的“考”。

  3、关于作文。应该说,近几年作文命题本身不存在大的问题,但试题之外的“问题”却抹去了“淡化审题、淡化文体”的一丝难得的人文关怀。

  首先是没有留给学生相对足够的时间。50年代的作文题的提示中注明:“要在75分钟内写好这篇作文”。语文考试发展到现在,时限延长到150分钟——比高考的哪一门科目的考试的时间都长,但由于非作文试题的繁复冗长,学生挤给作文的时间大多在50-65分钟之间。尽管你可以写寓言,写小说,写剧本……但是,有多少人能在6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写出一篇像寓言、像小说、像剧本的东西?别说中学生,就是请中学教师、大学教授甚至是专业作家恐怕也无能为力……有些考生,平时的作文水平出众,在限时120分钟的现场作文大赛中,往往能脱颖而出,但一写应试作文就黯淡无光。这好比要一位大厨去做快餐,做出来的东西味道恐怕不比一般的家庭妇女做出来的更美味,因而也未必能卖一个高价钱。既然卖不出高价,又何必去“学艺”呢?于是,为了应付高考和投合学生的心理,教师就教授“快餐作文”。——但是,快餐缺少营养。

  其次是教师评卷的误差。(1)高考作文评卷任务重,时间紧,经费有限,几乎注定了阅卷难免“草率”。以笔者参加的1998年的高考语文阅卷为例——据笔者的观察和统计,判一份作文的平均时间是1分20秒,这还包括把5项小分相加的时间,而有人只用58秒!因而,文章只要没有走题,字数没有少于所规定的要求,即使语言表达不生动、欠顺畅,也能得及格分以上;如果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流畅生动一些,就可能得到一个较高分。相反,即使语言、章法再好,只要文章偏题、走题,就免不了得低分甚至仅得几分的命运。一篇文章走题与否容易判断,而表达方面水平的高低的分辨需要足够的时间。 (2)重道轻文是“传统”,教师想教学生写真话而又怕他们写真话,想让学生创新却又怕他们创新,因为他们一旦越过了“道”的雷池就会引火烧身。在 “道”的大棒之下,老师们恐怕只有教学生规规矩矩守旧,大大方方“造假”。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缺少对传统的继承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是公认的事实。究其原因,改革开放以前,长期受“左”的思想钳制,浓烈的政治色彩,精神专制主义,传统被否定,个性被压抑,创造精神被扼杀。改革开放后,“技术主义”泛滥,把教学内容拆卸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把高考试题分解为“XXX个知识点”;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热衷于模式、课型、序列。学生“掌握”了一堆名词术语,甚至能区分借喻与借代、兼语与连动、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能“做”出“快餐作文”,却不能真实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上个性和创新。于是,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各种创新教育应时而生。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创新”滑向了误区:教学手段“声色光电”俱上,教学方式必称“课题”、“研究性学习”,浮躁之气弥漫。

  1、关于对传统的继承。一部分改革者一味强调创新,却忽视了继承与创新的规律,忘记了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忘记了荀子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忘记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忘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忘记了传统语文教学所注重的“积累”、“熏陶”与“感悟”,以致把创新课和多媒体教学划上等号,学诗歌,就用磁带替代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吟诵;学戏剧,就以放录像替代对戏剧语言的揣摩和人物个性的把握;学散文,就用动画替代散文的意境和学生的再创造,……形式剥离了内容,陷入了新的“技术主义”的误区,欠缺科学精神,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基本规律。


展开全文阅读
  2、关于对高考的理解。不可否认,语文高考试题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亟待改革。但我们心平气和地去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当今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重点大学的学子,绝非全是一些人所认为的“情商欠缺、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低下、死记硬背只会解题”的“书呆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有着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思想品质,而且才思横溢,富有活力。但是,一些语文教学的改革者,或是囿于成见,或是把高考试题存在的问题无限放大,于是把高考当作 “拦路虎”。这一部分改革者的特点是重视了个性发展,却忽视了基本能力的训练。

  教学改革如果以牺牲学生的分数为代价,就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家长的认同,甚至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其结果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3、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应该肯定,研究性学习是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但目前的研究性学习也存在着种种误区:(1)把研究性学习神秘化。一些人谈研究性学习就必提“课题”、“论文”、“考察”,仿佛只有这样才算是改革和创新。(2)把研究性学习成果化。一些学校或教师搞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追求成果,即盲目追求学生撰写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津津乐道于我的学生研究了“《红楼梦》中的侍女文化”,你的学生写出了《新闻的意境美》,陶醉于学生论文的结集出版。其实,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固然也需要成果,但其主要目的在于让他们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如果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成果”,这与应试教育的追求分数又有什么两样?(3)把研究性学习与讲授式学习对立化。固然,研究性学习先进,讲授式学习落后,但是,学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需要教师的“导讲”,学生没有兴趣研究时需要教师的“宣讲”,学生遇上自己无法逾越的困难时需要教师的“解讲”,学生的研究成果出来后需要教师的“评讲”……只要师与生关系的存在,就有“讲”与“受”的关系的存在。教师如果缺少“讲”,连班级“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也不是,何以为师?

  4、关于张扬人文精神。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把西方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引进来而创造了“教学控制论”;随着教学控制论的影响的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原本不强的人文精神更无立足之地。然而,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语文教师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他们迫切地希望人文精神得到弘扬。所以,弘扬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地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流派。不错,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需要加强人文精神,但一方面,一部分人已经把人文精神狭义化,把“人文精神”当作“文人精神”,在教学中把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比如,有人喜爱文学,希望每节课都让学生受到文学的洗礼与浸染,有人喜爱文言,就恨不得把白话踢出语文教材。他们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人文关怀,更无须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此相对应,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人则把人文精神泛化,以为“关心人的发展”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语文价值的沦丧。他们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基础;注重教法的创新,忽视教法的继承;注重学生的“发展”,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无论“狭义化”还是“泛化”,其共同的特点都是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高考语文试题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之裂缝的整合

  1、 语文试题改革与语文教学改革之裂缝整合的“点”在哪里?

  (1)“语文”学科的特征是高考语文试题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共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新教学大纲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最重要的特征是交际工具,其次是人文性。

  (2)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是高考语文试题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共同目标。只有目标一致,步伐协调,才能变“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

  (3)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是高考语文试题改革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即指教育的人文精神,尊重人的情感、需要,弘扬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捍卫人的尊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培养完美人格。“科学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作过精辟的概括:“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结合高考试题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这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从“语文”的实际出发,既尊重语文的工具性,又融入人文性;既不全盘否定传统,又大胆创新;不惟技术至上,而积极探索语文规律。

  2、高考语文试题拟从哪几方面进行改革

  (1)取消选择题。当初引入标准化试题的目的有三:其一,减少评分误差;其二,试题覆盖面广,有利于语文教学改进;其三,方便阅卷。然而,近20年的实践证明,语文标准化试题只达到第三个目的。但表面的评分误差得到了控制,却使试题的信度下降(奇怪的是英语以标准化试题为主,学生却普遍反映,这是最不容易发挥失常的一门学科,而语文却最容易失常。这恐怕要用汉语的民族性来解释吧?);标准化的试题不但不“有利于语文教学改进”,反而极大程度地妨碍了语文教学改革。试题标准化的悲哀是思维的标准化,是没有人文和人道的题海战术。

  (2)进一步淡化文言文。文言的分值1983年为40分(全卷满分120分),2001年为18分(全卷满分为150分),2003年也只有20分,从这一进程可以看出文言在高考试题中淡化的轨迹。但是,尽管如此,为这近20分,高中语文教学几乎花费了三分之一的精力!学生学习文言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说,也不是为了写,仅仅是为了接受一些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既然如此,就应该降低难度,不把什么“实词虚词、通假活用、前置后置、文化文学”等等列为考试内容。就如建筑工程师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但没必要在设计一座现代建筑时,还要搭配一座北京四合院或客家围屋。

  (3)删繁就简,剔除文学常识题、字型识记题和语言运用题。文学常识题导致死记硬背,对于考生而言,高考过去,所背的文学常识就如同一堆被废弃的电话号码,近两年文学常识已被剔除,而字型识记题和语言运用题在作文中可以得到检测,也没有必要重复。
  如果高考语文试题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能够整合,那么“海水”不再是“海水”,“火焰”不再是“火焰”。高考语文试题改革是“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船”;帆举船行,语文教学就能走向新的历程

 

 作者邮箱: gaoyong8899@sohu.com

标签:教学论文 高考试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网友来稿)
下一篇:注目中国大市场 土耳其拟将中文列高中外语课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