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370  
标签:作文指导
浅谈作文的创新教学(网友来稿)
苟志弘  

  [摘    要]学生的作文,应有个性,有创新。1、学生    为了应试、高分,作文没有了创新;2、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富于个性的想像力;3、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4、让学生学会创造。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新    个性    创造

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没有个性的教育是悲哀的教育,千人一面的教育是亡国的教育,创新是民族兴旺的灵魂。教育是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富于批判的精神和自我判断能力,让学生遇事善于用脑子思想,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学生的作文,应该有个性,有创新。

一、学生为了应试、高分,作文没有了创新

学生作文应是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但事实正好相反,有的同学写人,总喜欢写救落水儿童;拾金不昧;自己的东西掉了,错怪同桌,后来找到了,委屈了朋友,故意来点曲折;路过麦田,一定充满丰收的喜悦;到古寺随感,必然震骇于塑像的栩栩如生,感佩于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聪明才智;见到三春景色,马上想到祖国的锦锈河山与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连写自己的父亲、母亲,都不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千篇一律,刻板老套,没有个性,没有创新。

作文没有个性,没有创新,主要原因是学生想求得卷面分数的保险。为了应试、高分,学生就得牺牲自己。如果有棱角,将被视为异端,一板斧砍死。

1998年7月,张智乾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名研究生,参加了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请看张智乾披露的阅卷内幕:

在1998年的高考语文卷中,有一道很灵活的试题,要求考生用“时间”为主语,造出两个比喻句,这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一道比较能看出学生语文内在素养的考题。

在我们组里,时常听到老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

“你看这题写得多棒:‘时间如航船,载我们去胜利的地方!’这学生的人生观多积极呀。年轻人就是应该去夺取胜利嘛。”一位老师道。

“是呀是呀。多么积极的人生观。”大家附和。该学生得了个满分。

“‘时间如金钱,给我们创造物质财富。’是呀,这学生明白应珍惜时间的。”又一个幸运儿,他也得了个满分。

“你看这学生写的:‘时间好比我们手中的沙子,从我们手里漏去从此不再归回;时间就象一列列车,载着我们,经过无数的人生小站,最后抵达死亡!’瞧瞧这学生,人生观怎么这么灰暗呢!”

那老师作势欲挥笔,我看这个学生遭厄运了,忍不住说:“可这学生文笔不错,想像力也不赖呀。”

“人生观这么灰暗,怎么行!”她惊讶而真诚地瞪了我一眼,“思想多不好呀,不行不行!”她的笔落在考卷上,我挺项一看,这个“人生观灰暗者”得到了:一个鸭蛋。

作文题,其判卷方法更是如此。

人生观的乐观与否和学生语文水平高低是直接挂钩的么?我心里涌上一层困惑。何况上面提的那个考生对人生思考也并非太过离谱。人终归要死的,他不过将这事实道破而已。而对死亡进行思考,本是应该的。老托尔斯泰说,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无论他想什么,都不可能回避死亡这个命题。苏格拉底蔑视那些从来不想思考过死亡的人,说他们“白活了”。就是鲁迅,在《过客》中,也借老人的口说道,人生的最前方无非是坟——也就是死亡。这个可怜的早熟而坦白的考生因为他的思考失去了弥足珍贵的4分。

后来我想,让托尔斯泰、鲁迅等参加高考,说不定也会因他们的文章“人生观灰暗”而落榜吧?①

二、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富于个性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不睁着眼睛说“瞎话”,就出不了诗意、诗、诗人,也出不了自己。比如你能够看纸上的圈,想象出一连串的“瞎话”,那就有自己了。诸如:是数字0,是字母O,是同意,是乒乓球、足球,是苹果,是瓶口,是呼拉圈,是镜子,是耳环,是休止符,是句号,是靶心,是月亮、地球……这些显然是“瞎话”,但显示了人的想象力、自由精神和本质力量。

同样是写瀑布:

李青松诗:“不幸遭到流放/却因此把握人生/在无路之顶上/开辟出令太阳/仰慕的天梯。”

洛夫诗:“两山之间/一条瀑布在滔滔地演讲自杀的/意义/千丈深潭/报以/轰然的掌声/至于泡沫/大多是一些沉默怀疑论者。”

余光中诗:“不是失足更不是自尽/一路从上游奔腾而来/是来赴悬崖的挑战/飞吧,轰动千山的一纵/把生命扬于半空。”

可见,艺术是美丽的谎言。太实不是戏,“华而不实”是艺术的生命。自然的瀑布虚拟化了——诗化了,打上了人的烙印,成为人化的自然。诗人进入了一种空灵的境界,创造出诗的意境。如:黄士如的《狼和小羊》“狼搂小羊说:别怕/只吻一次。”

艺术家具有富于个性的审美想象力和敏锐的人生感悟性。这正是一般人缺乏的。我们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家,但每个学生都需要富于个性的审美想象力和敏锐的人生感悟性。学生作文难,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太实,被眼睛束缚了想象力。

三、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

标新,即超越前人,独创新意。立异,即阐述与他人不同的观点。标新立异,是创新的重要品质,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我们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特别要维护和肯定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创造性思维。如:为什么打靶瞄准时,非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个学生回答:要是两只眼睛都闭上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我们就应该赏识这个学生的思维。有一个作文练习《小议懒惰》,有位学生写了题目之后,就空了两页,老师翻到第三页才看到五个字:“这就是懒惰。”这显示出学生思维开放、灵活,富于思想、个性和创造,它比那些陈词滥调、瞎编滥抄、假话套话的作文要强几十倍,应该得到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

我们的作文训练或考试,总是要作字数的限定,不低于600字或800字。一句话能说请楚的,非要几十句、几百句的说,结果是越说越湖涂。其实,只有一句话的作品比比皆是。


展开全文阅读
美国弗里蒂克·布朗的一篇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中文译文只有25个字。

1986年4月,美国《明星晚报》就约翰逊竞选总统失败这一事件发表的题为《约翰逊认输》的社论,竟只有一个字:“妙!”

文章短小精悍,好!文章长就不好吗?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资本论》不是很长吗?……看下去就是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

作文是最富于学生创新的领空。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想象自由飞翔,老师必须转变作文限字数的观念,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日本的一堂小学美术课上,老师教孩子们怎样画苹果,老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方苹果,于是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老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能早培育出方苹果。”

听了这则“新闻”笔者感慨不已。把苹果画成方形,显然脱离了实际,而那位日本教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道出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培育出方苹果”,这种做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呢?②

四、让学生学会创造

在写作中,教师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而要勤于思、勤于想。别人的文章都要经过学生的思想“过滤”,去粗取精,去为存真。生活中的现象也要经过学生的思想“审问”,弄清“真相”。“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学生不因循守旧,敢于“异想天开”。表现出他们自己鲜明的个性、主见。

创造的法则:“一个想法是旧的成份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给合。”③

索尼公司把耳机与一架收音机组合起来,发明了随身听。沃尔特·迪斯尼把米老鼠与旅游结合起来,创立了迪斯尼乐园。

那么,流行歌曲与写作组合,将会怎样?闪电、足球、尸体、筷子这些单词组合,编一个故事将会怎样?芭蕾舞、农夫与模特儿组合,编一个故事又将怎样?

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随机应变,及时改变思维方法,能打破定势思维,不受种种局限,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生活才会有新的见解,新的认识,才会使我们在面对比较平淡的题目时写出新颖独特的作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文章的内容编成小品、话剧等进行表演,可以续写、改写一些文章,要求大胆新颖,结果出人意料。

比如我们看这样一则材料:

墙角的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半时,它掉下来了。不一会儿,它又循着原来的路线努力向上爬……

从这个材料中,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若按通常思维我们会说,这只蚂蚁很执着,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但换个角度来说,这只蚂蚁因循守旧,头脑僵化,缺少开拓精神,明知此路走不通却还不回头,这是顽固。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领地里自由地畅想、游戏、对话、写作。他们应有各人自己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弘扬,才能培养出生动活动、敢于进取、善于创新、有着独立人格的人。

①张智乾《难忘去年高考阅卷》中国青年报   1999.5.6

②王锦泉、陈进春《方苹果》江苏教育报       1999.1.26

③[新西兰]戈登·德莱硕[美国]珍妮特·沃斯著  顾瑞荣、陈  标、许静译《学习的革命》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川省巴中师范    苟志弘

面对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学已从传统的知识论转向现代的主体论,由侧重结论性知识的传授灌输、学生学得多悟得少,转向注重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和体验感悟、学生学得少悟得多。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

一、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能力

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味的繁锁的提问和冗长细腻的分析讲解还普遍存在,有的教师甚至还是老一套: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概括段意→分析讲解全文→归纳中心→写作特点,课堂上少的是欢声笑语,多的是沉默寡言;少的是书声朗朗,多的是被动听讲;少的是议论纷纷的讨论,多的枯燥讲析作笔记,把活的语文科学变成了死的科学,这样老师花费了极多的“讲”“说”时间,结果学生却依然是读则读不通畅,更悟不出“味道”;写则写不出内容,更缺少情趣、创新。这与多年来形成的“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倾听、记笔记、练习和背诵,回答教材中及教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问题等有直接关系。它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为内容,一种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在老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读为本,指导学生深层次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认识的能力,语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读懂课文。对学生来说,读是一天也离不开的。读,才能懂得文字,理解课文,感知作者,才能体味理趣,获得美感;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须途径;读,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感悟、理解和体验;读,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读,能使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感悟,朗读时要把“话变成画”,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在评读品读中,激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的鉴赏力

评读品读,评是评论、评议、评价,品是品味、体会、感悟,实际上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在读中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表达能力的过程。它是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自学自悟能力的有效手段。

1、评读品读的教学,实际是感悟型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活动,它重在以读为主,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章意蕴的感悟能力。因此,我在评读品读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教师示范评读→个别指导评读→同桌练习评读→学习小组汇报评读→全班展示交流评读→集体欣赏品读的”的可操作性、实效性较强的方法很快被学生所接纳,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越读越投入,越读越动情,切实在阅读教学中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激活了思维,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评读品读所强调的是读中悟、读中谈理解,它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深层次读书的体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在评读品读的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互读互评”,即“我读他评”或“他读我评”的方式;也可采用“自读自评”的方式,学生在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和学伴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评读的方式方法。在“评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要想象画面,而在“读”中,则要把“话变成画”,在脑海里再现画面,体会情感,感情朗读,此时的读即理解后的读,是表达自己对文章内涵的领悟,是深层次的读书。我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朱自清先生细致描写的荷香月色的重点段落4、5、6自然段,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极富诗情画意,我采用了“评品”的方法,先朗读,然而的脑海勾勒的画面: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渺的歌声……。再朗读,然后品味领悟: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最后欣赏,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还富有情趣美。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同学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余文
三、引导学生深层次读书,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提倡质疑释疑,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

质疑释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走教案”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本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因此,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是为了真正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是需要下功夫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大胆提问,跨出由不敢质疑到敢质疑的第一步,其次是教学生会质疑,然后鼓励学生有“怀疑”、“叛逆”精神,挑战权威,最后教学生学会释疑。

1、教师引导。教师教学生在何处质疑,从哪些方面质疑,怎样思考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以课文为例,为学生做示范,这样学生既直观又易学。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①选择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所提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明白问题提出的依据及为什么要这么提,其目的是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提高提问水平。

②巧妙地把教师怎样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理解的需要,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提示传递给学生,其目的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③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训练学生提问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无论是课前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性质疑,还是课后回顾延伸性质疑,我始络对学生坚持做到提倡、鼓励和引导,对学生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思考价值、思维方式、角度等都给予适时度的评价和指导。

3、鼓励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天山景物记》是碧野先生的名篇,选作教材多年。教学中,发现该文有几处病句。我在教该文时,特意安排了一项练习:找出文中病句,并加以改正。开始,学生大感诧异:或迷信名家,认为没有语病;或认为自己没那么大的能耐,不敢“太岁”头上“动土”。经我再三诱导,有学生找出“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峰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这句,很明显缺主语。“在……下”是介词短语,不能充当主语,可将介词“在”去掉,“以下”后加“的”,变为名词性“的”字短语,作主语。因此,我在教学中,还鼓励学生对我的讲解进行质疑,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杂音”,学生完全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有不同的见解,各抒己见,求异思维、创新的火花也往往由此产生。

4、教给学生释疑方法。教师释疑,不能只告诉问题的答案,而要注重答案得来的过程,也并不是把过程直接告诉给学生,一定要注重寻求知识结论的        过程。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探索出释疑的方法,从而达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目的。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实践机会,能自主、探究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了学生读的主体性。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参考书目:《中国教育,还等什么》杨晓升,经济日报出版社

                      《高境界教学的核心》刘以林等,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情境论》韦志成,广西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等,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邮箱: scbzgzh@163.com

标签:作文指导 浅谈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话题作文三步曲(网友来稿)
下一篇:教师能这样出名吗?(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