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939
标签:
教学论文
学一点古代历法,促进文言理解(网友来稿)
重庆市黔江中学 田永华
(1)纪年法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传统的纪年法是以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和年号纪年,另外还用干支纪年、年号干支兼用纪年。
干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是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据文物考证,早在商代,就有干支纪日的记载。干支纪年始于东汉,两汉以前的干支是后人推算加上的。干支纪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容易混淆,所以要准确考查年代必须既要看干支,还要看朝代年号。如《核舟记》中船底有“天启壬戌秋日”字样,壬戌是干支,60年只有一个壬戌;天启是明熹宗年号,年号和干支结合起来,查历表,才能确定天启壬戌是公元1622年。
(2)年号及年号纪年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汉以前帝王均无,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建元”即年号,全国通用此年号纪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皇帝在位一个年号用到底,也有同一皇帝在位改变年号的。
(3)干支纪年及属相
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天干一字在前,地支一字在后,分别搭配组合,依次应是:甲子、乙丑……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这样循环组合,共60组,用来表示60年。
(4)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公元纪年的个位数是4,则干支纪年中的天干是甲,个位数是5,则天干为乙,依次类推。用公元纪年除以12,余数是4,则地支为子,余数是5,则地支为丑,依次类推。如下表所示: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年份个位数 4 5 6 7 8 9 0 1 2 3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年份除以12余数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举例:1991年,尾数是1,对应天干的是辛,余数是11,对应地支的是未,这一年是辛未年。
(5)纪日法及日的特定称谓
主要用干支纪日,这起源于商代,是以干支相配的60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60组周而复始。如“元丰六月丁丑”“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又如“万历十三年乙丑(皇帝年号和干支兼用纪年)孟春(阴历正月),丙寅(干支纪日)”。
一个月内某些天还有特定的称呼。如每月初一称为“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二十一日为马日。有时干支纪日与这些特定称谓一起用。如“冬十一月己巳朔”是指冬天十一月初一是己巳日,据此则可推出初二为庚午,初三为辛未……
(6)纪时法
古代纪时方法较多,周朝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为:夜半、鸡鸣、平旦(又称昧旦、平明)、日出、食时、隅中(日近中)、日中、日帙(又叫日昃,指日西斜)、晡时(晚饭,古人一日两餐)、日入、黄昏、人定。每段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大概在汉武帝太初改历后,始用十二地支表示时辰。二者照应如下表:
十二时段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跌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时段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两小儿辩日》中“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矣”及《孔雀东南飞》中“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其中的“日出”“日中”“鸡鸣”“黄昏”“人定”等都是表时的名称。
(7)二十四节气、八节
二十四节气:用以表示一年里天时和气候变化的二十四个时期,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的。黄道为360度,取“春分点”为零度,每15度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为一季,合四季得“二十四节气”。又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大节气。节气已成为我国农业活动的主要根据。二十四节气顺序如下:立春、雨水(正月)、惊蛰、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立夏、小满(四月)、芒种、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立秋、处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可用下面的歌谣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上半年六、二一,下半年八、二三,顶多相差一两天。
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8)六合:古代迷信,婚嫁要选择“良辰吉日”,要用以表示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都相适合,叫六合。如《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六合”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
作者邮箱:
标签:
教学论文
学一点古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常见标点错误举隅(网友来稿)
下一篇:
压缩语段之技巧(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