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847  
标签:教学论文
锤炼语句[高考仿写指导](网友来稿)
银川二十五中学高三年级组    薄祥麟

考试说明中对写作语言提出了两个等级的要求:1、基础等级;2、发展等级。若要达到此目标,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的积累、语言、写作技巧以及思维的训练才可实现。本文拟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近年高考试题主观语言表述题及作文题要求的变化谈谈自己浅陋的看法。

99年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倾听自己的心跳》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倾听着自己的心跳,充实着自己的记忆,用自己的左手温暖右手,穿过西风凋碧树的季节,穿过为伊憔悴的隘口,待一生走完,待孩子们的幸福转为老人的幸福,你会于蓦然回首之间发现,原来,人生是这样变完整的,人类是这样走向文明的。”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抒写了对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独特感受和认识,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联系的眼光,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通过个人的丰富阅历才能有完整的人生。

这段文字好在哪里?除了运用联系的观点和凝练的语言外,其可取之处还在于大量运用了修辞格:如对举、排比、引用(暗引“读书三境界”)等,使文字颇富文学色彩,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古代许多至今留给人们印象深刻的作品往往是以名句的形式脍炙人口的。如何使学生的语言达到高考的要求,这除了注重语言积累外,还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炼句为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在内容上引导学生抓住对象的特征,积极地联想到人生,蕴含哲理;在语言形式上力求表达形象、精炼、含蓄。

一、抓住特点,抒写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而人们的认识由于学识、角度等的不同,自有其独特的感受。

同是对“夏”的理解,有的学生就写出了“生命在这一时刻爆发出最美丽的火花” (孙冰)这样抓住“夏”的生机勃发、生长旺盛的语句,而有的学生就由“夏”联想到了“秋”,从另外角度写出了“秋成熟的催化剂”(董梅)这样的句子。

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呢?

这就需要作者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一截粉笔,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观察:长度、形状、颜色、质地等,观察后的想象也就随之而来。同是一个圆圈,高中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为圆圈;而幼儿园想象丰富的孩子的答案可能就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可以想象为车轮、种子、明月……

有这样一个句子仿写练习:

阅读下面两句话,仿照句②的格式和修辞,续写两个句子填在③④的横线上,使之与句②构成一组排比句。

①每一个人都应该有高尚的理想和科学的信仰。②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的支柱,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大厦的支柱。③                      是因为                  ,理想和信仰就是                     。④                       是因为                      ,理想和信仰就是                       。

经启发后,学生们会将理想和信仰比作航船的罗盘、列车的轨道,而一位同学又造出了这样一句话:

雄鹰翱翔天空,是因为有坚实的双翼,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之旅的双翼。(刘晶晶)

这个句子从“理想”和“信仰”这两个事物的数量产生联想,结合本体和喻体作用上的相似之处,写出了这一形神兼备的句子,与前两句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理想”和“信仰”的作用。 

用心体味生活,感受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细节画面,抓住事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去联想,寻找诱发点,抒写心灵的感受,就自有可发之言,可抒之情,可明之理。

二、联系人生,文句要有意蕴:

“文以载道”。一篇文章必须能给读者以启示,而这一启示主要是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对社会、人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古人创作诗歌时注意“一切景语即情语”,即把写景当成抒情的手段;我们书写的文章亦应对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予以揭示。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认识社会,全面地、辩证地认识世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考试说明中在发展等级的第一条中提出了“深刻透彻”的要求,其内容包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这里就有一个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问题,即运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要求。

比如,有的学生运用哲学观点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冬:不止是一片荒凉,在银色的“被褥”下蕴藏着无限生机。(周江)

永恒:达到永恒的,不是金字塔内干瘪的法老,而是修建金字塔时迸射出的人类智慧的光辉。(姚晓娜)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学生就有了这样的认识:

“永恒”:就像对流星许愿一样,瞬间的光辉才是人们心中的永恒。(毕雪莲)

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有了这样深刻的思想:

布鲁诺在火刑中化为灰烬,巴黎公社烈士墓前长满了青草,但他们的事业还在延续。(吕茜)

进行因果联想,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就揭示了出来:

乐是苦根上结出的花朵。(马巧林)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人类社会,大胆、积极地进行哲学思考,由小想到大;由因想到果;由现象想到本质、由表面想到实质,由事实想到它的作用和意义,由一般想到特殊;由现实想到历史,由现实想到未来;……


展开全文阅读
三、语言精炼,要做到概括与具体、抽象与形象的完美统一:

大凡优美、含义隽永的句子,都是概括与具体、抽象与形象达到高度统一的句子。

如一篇题为《成熟》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成熟正如暴风雨后才见的彩虹,正如无尽黑夜后的黎明,不经过生活的磨练,命运的洗礼,哪有冬梅傲雪的芬芳?哪有松柏独上高楼的苍翠?能承受住风雨的人无疑是成熟的。”

如果用概括的语言表达这个句子是这样的:成熟需要经过磨炼。而这个句子从文采方面就大不如原文了。正是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与抽象、概括的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才生动地阐释了“成熟”的内涵,丰富了我们对“成熟”的感受和认识。

“乐是苦根上结出的花朵”与“乐是苦的报酬”,同是表达一个意思,由于前者做到了概括与具体、抽象与形象的统一,而耐人咀嚼。

对“生命”的理解由于把它形象地比喻为实物(直线、平面),才有了这样的句子:“不是把生命线延长,而是让它拓宽。”(代利)

四、巧用句式,妙用修辞:

句子的仿写应包括句式(单句、复句)的仿写和修辞格的仿写等。对学生进行一些句子仿写训练,可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随意践踏生命的人是可耻的;以生命换取某种人格清白的人是可悲的;而将生命献给正义和伟大事业的人是可叹的。”(王琪)对称的句式构成并列的复句,在排比的气势下,你能不警醒吗?

运用排比,往往使作者思考变得全面而又有深度,也让读者感受到那鞭辟入理、雄辩有力的阳刚之气,去领略那大气磅礴和不可遏止的力量。

“狂风能卷起万顷散沙,却很难拔出一棵小草。”(姚晓娜)一组力量形成强烈对比的事物对举出来,用了一个转折复句以表现,你能不为小草的坚韧和力量折服吗?

如果能将古诗文点化成自己的语言,文章就典雅耐读了。“难耐寂寞的红杏,从墙头探出头来,感受着这新的一切。” (程欣) 

四、应有美感:

句式有整齐、变化的美;语言有朴素、华美之分和清新、古拙的美;……内容有深刻、材料新颖的美;论证有严密的美,形象有丰满的美等等。

经过几年的语言感受和生活阅历,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但他们审美能力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念。

一位学生在仿写句子的练习中,对“无名英雄”的赞美是这样的:

“你(无名英雄)不是盛夏的繁花,而是花下的一条松土的蚯蚓。”

用实用主义的眼光来看,这句话抓住了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突出了无名英雄的精神品格;但从普遍的美感体验中,我们认为这个句子缺乏美感。这样的句子还有许多,比如2000年高考语言表述题的第二句,有学生就写道:“螳螂用臂挡车,海燕在巨浪中搏击,勇敢在拼搏中成长。”其中“螳臂挡车”的典故运用就忽视了人们共同的审美习惯。

五、生动形象:

这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考试说明把它列为基础等级的一个要求。这里只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广袤无垠的田畴被犀利的铧犁刻满了沧桑,而皱纹间流溢出的却是丰收的欢乐。”(徐磊)

这段文字用语丰富、准确、生动,抒写了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也暗含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近年高考试题第二卷的语言表述题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为人津津乐道,为今后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不难体味到出题者的意图:认真研究此类题目,必将对指导今后高考的此类题目的解答具有指导意义,且其本义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语言训练的很好的方法,对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邮箱: 

标签:教学论文 锤炼语句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你是合格的学生家长吗?一次问卷调查令人深思
下一篇:最大化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受—— 用心理学前景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