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266
标签:
教学论文
对比 拓展——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网友来稿)
江苏省响水中学 张达富 2246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互相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式必须也应该是师生互动,是教师用语文教材去教,而不是仅仅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对比、拓展的方法,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局面,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形成网络,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古今对比,纵向拓展
大凡名篇,都继承了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古代文学是流,不是源。任何作家都不可能不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的影响。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文学作品的意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识积累丰厚,便能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可以将杜十娘的形象与古代优秀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进行对比,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体会悲剧的意义。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写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沉着、镇定:“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王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同样有类似的描写。“时已四鼓,十娘即起身挑灯梳洗,道:‘今日之装,乃迎新送旧,非比异常。’于是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艳。装束完毕,天色已晓。”对比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异同。刘兰芝的“严装”是一种反抗,一种坚强,面对被遣的命运,不卑不亢,表现得镇定自若,把委屈、悲愤强压心底,表现了兰芝的刚强品格。杜十娘在得知自己被心爱的人转卖给孙富时“用意修饰”表现出异常镇定,她的镇定是一种复仇,一种报复。她要让孙富人财两空,让李甲后悔一辈子,达到惩治坏人的目的。在写法上,都通过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美丽,光彩照人。兰芝是“精妙世无双”,十娘是“极其华艳”。从写作意图上看,刻画两位女主人公“严装”后的至善至美,倾国倾城。目的一致,既是为了烘托他们美好高贵的品质,也是为了营造强烈的悲剧氛围,“悲剧就是把人生最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这样写既是对兰芝、十娘的赞美,也是对扼杀这些美好形象的封建制度的谴责。加深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女性形象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了保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 中外对比,横向拓展
外国作品中有些名篇,学生比较生疏,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更是陌生。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以及作品的风格,可以采取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譬如,教学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学生对《变形记》以象征手法从哲学层面来表现人的全面异化的悲剧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可以把《变形记》与《促织》一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体会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我们的古典文学,虽然没有“异化”这个词,但却有相似的内容。蒲松龄的《促织》,人和蟋蟀处在极端紧张、极端恶劣的关系中,仿佛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掐住人的脖子不放,在这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中,人竟不如一只蟋蟀。人“异化”了,蟋蟀也“异化”了。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为了逃避灭亡的命运,只得献出“人”的庄严身份,心甘情愿去做那样一只小小的蟋蟀。想一想,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最高愿望就是变成一只蟋蟀,试问,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呢?所以说,悲剧的顶点还不是人的投井自尽,而在于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也一起否定了。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理解《变形记》的意蕴,就比较容易。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大甲虫,他失去了挣钱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不但为社会所不容,也为家庭所不容,连生身父母也以他的死亡为最大解脱。妹妹虽然同情他,但也在他成了家庭的累赘以后,逐渐地厌弃他,并坚决地要把他弄走。人变成了甲虫看似荒唐,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这和人变成了蟋蟀有什么不一样呢?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上讲,又是多么正常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一旦失去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机会,就会无异于变成一只甲虫,他的处境就是像格里高尔的一样。学生通过比较,能够容易理解现代主义文学违背客观事实的表面,而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的表现方法,深入地体会卡夫卡《变形记》的社会意义。
三,同类对比,开掘拓展
对一些文学作品,可以寻找与之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深入开掘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意蕴。譬如教学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可以与鲁迅 《阿Q正传》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农民的狭隘、自私,深入发掘小说的社会意义。陈奂生在生产责任制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面前也还是站不直,像阿Q一样“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在《陈奂生上城》中,更可以看到“因袭的重负”在他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并不因为物质生活的开始变化而立即消失。在当“漏斗户的年代里,陈奂生被饥饿压弯了腰,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到相好人家去闲坐,也是低着头默默地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这种默默无闻包含着他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与创伤。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以后,对这种处境他再也不能忍受了。在他住了五块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就似乎从末路到了中兴。就因为这五块钱,陈奂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灵历程,感激、自豪到痛惜、悔恨,最后在自我陶醉、自我安慰中得到解脱。他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还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以提高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地位。从他身上仍然可以看到阿Q的影子。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受到人们的“敬畏”,只是因为他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手里有了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一些城里见闻。虽然时代不同了,但陈奂生、阿Q们有许多相似处,它们都来源于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能说陈奂生就是新时代的阿Q,虽然陈奂生“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但毕竟有了新的精神追求,与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本质上的差别。
展开全文阅读
通过对比、拓展,使学生了解同样写农民的狭隘、自私,却有本质的区别,主要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人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不能不联系他的生活环境。知人论世,是我们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不仅拓宽了作品的内容,使学生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交给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真实现用教材去教,而不仅仅教教材。
作者邮箱: xz-zdf@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对比 拓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04新高考 总复习新对策
下一篇:
感悟沉痛的心路历程——《我与地坛》教后随想(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