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3838  
标签:备课资料
关于《水浒传》主题的思考(网友来稿)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初中   吴云

《水浒传》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宝中之宝。经典中之经典”①,其成书过程复杂、内容充实,思想意义深邃让众多文学研究者因困惑而更生研究兴趣。对其思想意义,长期以来形成了“农民起义说”、“人民起义说”、“革命小说”等种种观点,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当我们用这些观点再去品读《水浒传》时,又产生了种种疑惑:说它是“农民起义”,为什么起义军的领袖中没有几位真正的农民?说它是“人民起义”,为什么梁山英雄每次动武之时都大杀无辜(实际上,这些人民中的份子并没有对他们的生命造成威胁)?  如果说该巨著不是此类小说,那应该怎样对其再进行定位呢?

《水浒传》评议质疑

一、是不是带有革命性?

大凡能够把某种行为称之为革命的,其行为的本身必带有反阶段性;而且,行为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必让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有对统治自己阶级的叛逆。进一步说:革命运动的本身以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为最终目标,而且以革命的群体运用和平的或暴力的手段推翻统治自己的政权而成为新社会秩序的执行者为最明显的特征。然而,我们从《水浒传》中很难发现能够把梁山好汉的行为冠以革命性行为的文字。

单说这些英雄对朝廷的态度。除李逵这个人有胆量说“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外,其余英雄谁也没有此大胆。但是,李逵并非新生生产关系的代表者,也提不出什么革命的纲领,更不用说他参加梁山起义军②的目的了,他只不过是想让自己能够活得快活、自在罢了。且看他的言语:

“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上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强似在这奸臣们手下受气!”③

原来,这位黑旋风只不过是想让宋王朝从“赵”姓改姓“梁山”,自己好如在梁山泊似的快活。即便是称他为唯一的革命者,然而他的话在起义军领袖宋江等的眼里,只不过是“醉话”而已,况且他就为几句话险些在众英雄面前掉了脑袋?也正因为这位革命者有“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之心,与宋江等英雄的心迥乎不同,所以为防止坏了一世“忠义”之名,在宋江将死之时他也把这个革命的火种给浇灭了。

再看梁山起义军的政治纲领。说它为纲领是因为这几个字是维系梁山众英雄聚义梁山的无声号令,那便是“替天行道,保国安民”。他们为什么要替天行道呢?在《水浒传》第7l回,作者特意安排了一场戏——菊花之会,在大会上,宋江说、唱的明白:

先看其《满江红》词一首: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青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数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原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大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再听其言:“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

文至此,我们不难发现,梁山众英雄聚义水泊梁山,只为替当朝天子行正道,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人民安宁,这种“替天行道,保国安民”的纲领毫无一点反叛“天子”之意。又见宋江对陈太尉言:“文面小吏,罪恶迷天……望乞恕罪。”原来,他们这伙人只是了除去皇帝身边的奸臣以便百姓能安安心受宋王朝统治才到梁山为寇的。又因为自己为寇,所以罪恶迷天,希望早日得到朝廷的宽恕!他们的“纲领”本身就是为保护统治阶级对自己的统治的权利得以顺利实现而制定的,这种十足的奴才纲领难道具有革命性?

他们的战斗更无什么革命性可言。且看这伙梁山好汉平日里都做那些事!

“原来泊子里好汉,但闲便下山,或带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各自寻路去。途次中若是客商车辆人马,任从经过;若是上任官员,箱里搜出金银来时,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莫便是百十里三二百里,若有钱粮广积害民的大户,便引人去公然搬上山,谁敢阻挡。但打听得有那欺压良善暴富之人,积攒得些家私,不论远近,令人便去尽数收拾上山。如此之为,大小何止千百余处。”即便是在受招安之后,他们也不过是成为了赵宋王朝一支普通的军队,为皇帝平了内乱、御了外敌。若是革命的队伍,手中又握有武器,怎止做这些“拦路抢劫,劫富济贫,保境安民”的行当!他们必如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等般地夺城池、夺政权!然而,梁山起义军从整体上看并没有此等革命行为,反倒是守着梁山水泊小心翼翼地与朝廷派出的军队战了几个回合,不断地捞得招安的资本。

如此说来,梁山水泊军从诸多方面来看,并不是一支革命队伍,众英雄聚众水泊粱山并不是以推翻宋王朝为最终目的。

二、是不是人民起义?

从对梁山好汉并非革命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聚义梁山,并不是起义。在此,我姑且将他们在梁山泊与官军抗衡的行为称之为人民起义,以此来说说他们的人民性。正因为梁山起义军在首领层里没有几个象样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尤其是最高层里没有),所以我不同意游国恩先生的“农民起义说”观点④。我也不同意当前理论界业已定性的“人民起义说”,下面,我仅从原文中引出些关于杀戮的文字来说明我的观点。

杀戮是《水浒传》中最常见的场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杨志卖刀杀牛二……这些片断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面对铺天盖地的奸臣毒爪,杀戮也许是唯一的选择。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生存的原则。但在《水浒传》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大量的“不该出手也出手”的情节。

李逵被专家门认为是《水浒传》中写得最生动、最惹人喜爱的人物之一,在我的眼里,这些黑旋风则为一部疯狂的杀人机器。江州劫法场一节,大肆渲染李逵的杀人:“那个黑大汉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火杂杂地抡着大斧,只顾砍人。”“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颠翻的,不计其数。”“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百姓撞着的,都被他翻筋头,都砍下江里去。”在三打祝家庄,征方腊等大小战役中,李逵继续扩大着他的杀人记录。死在他板斧下的百姓远远多于官兵,而数以千计、万计的百姓都做了李逵等英雄手下的冤鬼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评论界人士的注意,李逵仍如李逵般地杀着大量无辜的人民,宋江仍如宋江般地带领他的兄弟们下山去拦路打劫、劫富济贫,保境安民。


展开全文阅读
《水浒传》中写武松的段落是全书艺术水准最高的部分。血溅鸳鸯楼一节,武松固然发泄了身受遭害的怨恨,却连杀了19条无辜人命。“冤有头,债有主”这是英雄们的口头禅,杀张都监、杀蒋门神,确实是报仇雪恨。但是,那些儿童、女眷、丫环、厨师也该死吗?武松杀这些无辜者时是毫不留情的。手起刀落,把这后槽杀了,砍下头来,一脚踢过尸首。“先把一女使鬓角儿揪住,一刀杀了。……一朴刀一个,结果了。”这些多杀的无辜者个个惨死在如武松般起义军将士的手中,不是“《水浒传》并非人民起义”的有力佐证吗?

在英雄们的业绩受到毫无保留的赞赏的同时,少有人去注意那些无辜的冤魂。一部《水浒传》究竟有多少不明不白被杀的百姓?水泊梁山对老百姓而言,是祸还是福?有谁真正探寻过?

三、是不是英雄传奇?

李悔吾先生称《水浒传》“既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从发生到发展状大,直至完全失败的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巨著,又是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英雄传奇。”⑤李先生既肯定了“农民起义说”,又认为它是一部英雄传奇。这种双保险的说法反映出了做为学者的谨慎,但又暴露了学者的迂腐。我将其中的农民起义改为人民暴动,并将两个观点合二为一,做为我给《水浒传》下的定性说明: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描写人民暴动从发生到发展壮大,直到完全失败全过程的长篇英雄传奇。

为什么这样定性呢?在我看来,有如下的理由: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依据社会运动的自身运动范围和规律来看,梁山聚义并不是以改变当时他们受统治的社会地位为最终目标的,充其量只是对统治其当时社会的社会秩序进行的集体武装破坏,不能称其为起义。金圣叹先生在点评《水浒传》中史进为什么不上山落草时说:“一百八人,为头先是史进一个出名领众,作者却于少华山上,特地为之表白一遍云:‘我要讨个出身,求半世快活,如何肯把父母遗体给点污了。’嗟乎!此岂独史进一人初心?实惟一百八人之初心也。盖自一副才调,无处摆划;一块气力,无处出脱。而桀骜之性,既不肯以优伏死田塍,而又有其狡猾之尤者,起而乘势呼聚之……必不已,而尽。入于水泊。”⑧原来,众英雄是因为才气无处施展,忠心无处可表,才聚众“替天行道,保国安民”的。的确如此,因为当时奸臣当道,小人得势,皇帝周围乌烟瘴气、奸臣蒙蔽了视听,为了去邪明目梁山众好汉才聚众为寇,做些“除暴安良、保境安民”的勾当。他们的目的是想使社会变得合乎朝纲,以便自己能为人所用。这种认识,在梁山泊有极大的市场。为什么如此多的英雄都聚义梁山呢?从原著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因本人被奸臣所害,小人所逼,或苦于才干无处可使才上山落草的。林冲雪夜上梁山,武松、鲁智深二龙山落草、宋江上山入伙……皆是在苦于无法做忠臣的情况下才落草为“寇”的。是由奸臣、小人控制的社会秩序使他们这些人想做奴隶不得,迫不得已才与朝廷为敌的;一旦形势对他们有利,或社会来,于是全伙接受了招安,这是忠在做怪呀!正因为自始至终,梁山水泊之人认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对皇帝的不忠,所以他们才认为自己“罪恶迷天”,因而只反贪官奸吏,不反朝廷,所以不是革命;又因为他们的集体武装行动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所以就成为了暴动。

从到梁山聚义的人所处的社会层面来看,参加到此次暴动的又是哪些人呢?“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几乎涉及到当时社会各阶层,从此范围来说,已广泛到了“人民”的程度,单纯说农民显然很不符合实际。

正如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中所言,到梁山聚义的人个个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生死之交一碗酒”的硬汉子。《水浒传》中的梁山聚义实际上就是义士的大聚会,无论是“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的花和尚鲁智深,开黑店卖人肉馒头的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还是独闯法场英勇救主的浪子燕青,三举打死猛虎的打虎英雄武松,他们无不是江湖义士、人中豪杰。他们或者被好人所逼上山,或是被人引见入伙,或让人智嫌一时做了朝廷的叛逆,或自愿加入暴动行列,大多注重一个“义”字,对友有情义,为人有仗义。

中国是一个讲“义”的国家,无论是在哪个朝代,“义”一直被写在“三纲五常”之中,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准绳。而“义”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内容。《水浒传》里向读者殿现的“义”反映了英雄间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互敬重的关系。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宋江为什么要屯兵曾头市,吴用、花荣为什么在宋江坟头吊死等水浒英雄种种义举。也正因为这些,我认为《水浒传》从事实上说仅仅是一部英雄的传奇。

忠义之歌

正因为《水浒传》是一部英雄的传奇,所以作者大都把众多粱山好汉写成义士,但正如该书原名为“忠义水浒传”,作者笔下的英雄不仅有情有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英雄皆为忠臣。无论是上山前还是上山后,忠与义的交锋一直是作者着力用笔的。全书以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众英雄排座次”为界,从内容上看,前70回义举多于忠行,而后50回则是忠行胜于义举;众英雄忠义并没得以两全。可以如此说,前70回为英雄的聚义,而后50回则是作者为忠臣唱的挽歌。

一、英雄的聚义

水泊梁山是英雄们的乐园,忠义堂是义的聚集。英雄们激于义愤,为友、为弱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后聚义梁山,作些“强人”的行当。在梁山“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煞之精,人境合杰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口。相貌语言,东西南北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无问亲疏。”此行为不是义举,其人不是义士?下面,我先择水泊粱山第一人——武松为大家说起:

金圣叹先生在点评《水浒传》时,称武松“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是水泊梁山第一人。⑦先看他杀人之快:在哥哥被西门庆与潘金莲合伙毒死之后,他决定自行了断,于是先寻仇潘金莲。“那妇人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供养到灵前”。又去狮子楼,“武松左手提个人头,右手拔出尖刀,挑开帘子,钻将入来……只一刀,割下西门庆的头来。”好个匡扶正义,疾恶如仇的侠士!再看其义。杀人之后,他为怕连累别人,便对左邻右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无怨。”好个敢做敢为,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大丈夫!当他听闻施恩的遭遇之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情一下子涌了上来。“我却不是说嘴,凭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既便凭地说了,如今却在这里做甚么?有酒时,拿去了路上吃。我如今便和你去,看我把这厮和大虫一般结果他。拳头重时打死了,我自偿命。”醉打蒋门神后,武松又被张都监与蒋门神勾结迫害,险些在飞云浦丢了性命。待明白事由后,他便只奔鸳鸯楼寻仇来了。两刀先杀了蒋门神、张都监,而后又三招两式结果了张团练。杀罢仇人,“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八个大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在此楼,他大开杀戒,一次了却了19人生命,之后方觉得“这口鸟气,今日方才出松臊。”能做此事之人,不正如同《射雕英雄传》之郭靖,《大盗楚留香》之楚留香。

再看在十字坡卖人肉馒头的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的为人之道:“小人曾多次分付浑家道:三等人不可坏他。第一是云游僧道,他们又不曾受用过了,又是出家的人。第二等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他们是冲州撞府,逢场做戏,陪了多少小心得来的钱物。若还结果了他,那厮便你我相传,去戏台洗得我等江湖好汉不英雄。第三等是各处犯罪流配之人,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切不可坏他。”从张青的一段诉说里,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这些行走江湖的讲的也是江湖道义。正因为与梁山好汉众英雄义气相投,他们最终也上了梁山。


展开余文
再看宋江。“平日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他的,若高若低……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固人之急,扶人之困。”也是个仗义之人。难怪晁盖等七人劫持生辰纲事发后,他立即冒自已犯法之危险去给朋友报信。当朋友有难时,置自身性命于脑后去相救,不是义举吗?也难怪作者叹道:义重轻他不义财,奉天法网有时开。剥民官府过于贼,应为知交放贼来。

纵观全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李逵误倒杏黄旗,白龙庙英雄小聚会……无不是为一个“义”字,可以这么说,“义”在《水浒传》无处不在、无时不见。整部《水浒传》正是一部写英雄“义”的传奇。

二、对忠臣的挽歌

忠,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延续上下近五千年的道德准绳。所谓忠,就是对皇帝忠、对封建统治者忠;只有忠,才有可能被统治者所重用而成为忠臣,才能名垂青史。这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众英雄心中的十字架,正是这个沉重的十字架最终把他们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水浒传》中一贯宣扬和标榜的,也就是对大宋皇帝忠,不忠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就是罪恶迷天。英雄们精神的忠与英雄行为的义成为英雄人物人格矛盾和两个方面,而大力肯定忠而压义是作者行文的基本笔调。在此笔调左右下的英雄人物在最后皆没有一个好的归宿:或死于沙场,或在奸上陷害下殒命。此间,作者着墨最多的便是梁山英雄之首——宋江。

宋江是作者着力刻划的一位英雄人物,同时也是作者浓墨众彩描绘的忠臣形象。他重义,为朋友能两肋插刀;他忠心,为皇帝能尽忠尽孝。笔者认为他是位只想作“奴隶”的英雄,受到严格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是位克守伦理的“罪人”。在他看来,政治的黑暗只是奸臣蒙蔽对君的缘故,而且作者不止一次在小说中让他表白自己的这种观点。在第七十一回,当宋江和词吟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他的忠君思想第一次与“革命者”李逵发生了剧烈的冲撞:

黑旋风便睁圆双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便叫武松道:“兄弟,你也是个晓事之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众皆称谢不已。

在此段文中,宋江似乎是又一次“义”释了李逵之罪,实际上他正是借此机会再一次向他的弟兄们宣讲他的忠君思想。为了能安心做稳奴隶,也为了能让他的弟兄们个个能做奴隶,他几乎是费尽了心思。

如果说在前七十回,宋江能不顾自己的性命飞马救晁盖,举刀杀婆惜是激于义的话,那么在后五十回他三番五次向朝廷求和则是受命于忠了。宋江的悲剧在于如果他宋义,他就要弃忠;如果他尽忠,则要弃义。无论怎样,他都不能两全,正由于此,做为义军领袖的他让众多的英雄在宋义的时候都做了忠的冤鬼。

再说李逵。这位至死都跟随宋江的草莽英雄的殒命正是宋江个人“忠”的牺牲品。宋江明知他死后,李逵会激于义再次兴兵“杀向东京”,而李逵的这种行为一旦实现,宋江个人一生的“忠义”之名就会毁掉。于是,他便先用义召李逵至,然后用小人手段(实际上是弃义之举)在酒中下毒以绝李逵之心。最后,李逵终于死于宋江的忠行之下。

宋江死后忠心不死,又借义邀来花荣、吴用,并结果了俩人的性命。诸君试想,宋江自己做了“忠”的牺牲品,又借义之刃杀了花荣、吴用,于已“义”之为何?是“义”还是不“义”?至此,作者指出了封建社会里存在的这样一个现实:无论什么样的人,在忠义之路上,必让“义”服务于“忠”,受制于“忠”。也难怪当代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笔下的郭靖能回襄阳城,再奏一首忠义之曲。

三,归隐问题

《水浒传》行文至宋江征方腊回京,梁山好汉日渐不如第七十一回般齐整:病故的病故,阵亡的阵亡,还有相当一部分则选择了归隐。最先以此方式脱离暴动集体的是费保等四人,而后便有花和尚鲁智深六和寺坐化,行者武松六和寺出家,浪子燕青隐退山野,李俊、童威、童猛三人退出,公孙胜蓟州出家,神行太保戴宗岳庙陪堂,阮小七回石碣村打鱼养母,小旋风柴进横海为民,李应独龙岗求福,累计梁山好汉隐退者已过13,已占到了总数的15%。为什么众多的英雄都在功成名就、加官进禄之时却选择了归隐这条后路呢?作者巧借费保、燕青之口道得明白:

话说当下费保对李俊道:“小弟虽是个愚囟匹夫。曾闻聪明人道:‘凡事有成必不败,为人有兴必有衰。’”哥哥在梁山泊,勋业到今,已经数十载,更兼百战百胜。未破辽国时,不曾折了一个兄弟。今番收方腊,眼见挫动锐气,天数不久。为何小弟不愿为官?为世情不好。有日太平之后,一个个必然来侵害你性命。自古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此言极妙”……江海内寻个净办处安身,以终夭年,岂不美哉!”

燕青与卢俊义一段话,更是说得入情入理。燕青劝卢俊义“私去隐姓埋名,寻个蔽净去处,以终天年。”且看他的言语:

“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官里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主人你可寻思,祸到临头难走。”

岂不知,费保、燕青的话尽得灵验,难道是巧合?

还有一点值得读者注意的是,在选定归隐这条后路时,这些好汉都是将“忠义”置于脑后,即便是宋江这位大仁大义之人来劝,武松等也是心如磬石、雷打不动。有时,为了达到隐退的目的,许多人都是不辞而别。燕青、童威、童猛等莫不如是。燕青怕宋江再用义来笼络于他,便给宋江留一封信以表心迹,信中言:“雁序分飞自可掠,纳还官诰不求荣。身边自有君王赦,洒脱风尘过此生。”在全书中作用可如一巨石投入静水中,溅起飞天浪花!好个“纳还官诰不求荣,洒脱风尘过此生。”颇有陶潜之气!

笔者认为,选择归隐者才是真正的英雄。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只求活得自由、活得快活、洒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⑧,做位隐者,自古就有姜太公钓鱼,候赢日守城门,陶潜种桑养蚕,我梁山好汉为何不能如此!

四、忠者为什么死后才扬名?

《水浒传》笔至宋江征方腊回京,一百单八将已损折大半:或战死于疆场,或于路病故,或坐化出家,连隐居山林者竟七十有六,几占英雄总数的70%,也难怪“上皇览表,嗟叹不已。”余下的人或许是尽忠尽孝之人了吧,然而,这些人的后半生又是如何呢?

关胜对朝廷可谓尽孝矣!他“在北京大名府总管兵马,甚得军心,众皆钦伏。”然而不想,一日醉酒落下马,得病身亡。

呼延灼“破金兀术四太子,出军至淮西”丢了性命。

卢俊义、宋江先后遭奸臣毒手,饮御酒、食御饭做了大宋皇帝的殿前鬼。而李逵、吴用、花荣则被宋江的忠心“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忠心所动,“宁可宋江负我,我义行不负宋江。”做了“义鬼”。然而,做了“义鬼.”的李逵人死心不死,竟“轮起双斧,径奔上皇”来了。

皇帝老儿到底还是个聪明的人,在确知这些忠臣死后,竟“亲书圣旨,敕宋江为忠烈灵应侯,仍敕赐钱于梁山泊盖起庙宇,妆塑宋江等殁于王事诸多将佐神像,敕赐殿宇牌额,御笔亲书‘靖忠之庙”。”以。让士庶“春秋祭祀,虔诚奉祀”学宋江等做他的忠臣良将,供他平叛之需(宋江不是帮他平息了田虎、方腊之乱吗?)、保家之用(宋江不是帮他御辽了吗?)。

呜呼,封建庙宇之神像竟与梁山众英雄是同一模样!叹哉,悲哉!

注释:

①、见《中国四大名著》,海南出版社出版,序言。

②、全文借游国恩先生等编著《中国文学史》中言,称梁山众好汉所汇 集 的群体为“梁山起义军”。

③、文中引文皆取自于《中国四大名著<水浒全传>》,以下同。

④、此部分片言取自于余杰著《铁屋中的呐喊》。

⑤、《中国小说史漫稿》,李悔吾著,144页。

⑥、《奇书四评》,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宋俭等编注,196—197页。

⑦、同⑥,254页。

⑧、见诸葛亮《出师表》。

 作者邮箱: wuyun_0320@sohu.com

标签:备课资料 关于《水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烘云托月 荡气回肠——《明湖居听书》赏析(网友来稿)
下一篇:曹丕思妇诗初探(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