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637  
标签:教学论文
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网友来稿)
河北蠡县南庄中学     刘艳刚

意大利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挺拔高峻连绵起伏那是大山的美,展翅长空搏击风云那是苍鹰的美。生活里的美无处不在:一件漂亮的衣服,一种时髦的发型,一朵鲜艳的花,一片五彩的霞,都能使人们心神荡漾,铭记脑海。危难时别人的一次援手,成功时别人的一声赞许,都能激起心中的一股暖流。美的东西总能给人带来愉悦,留下美好的情感。

对于生活中的美,我们常常认识,并且感动,可是对于课文中的美却常常忽略或重视不够。发现美,审视美,鉴赏美,升华美。正是沿着这样一条线,那些文人墨客把人世间许多美好的东西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富贵的精神财富。可是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了划分课文结构,总结段意,检查背诵。却把最具有生命力,最富有光彩的蓝田美玉当作沙子垃圾,弃之不顾。把学生语文学习引入歧途。使学的学习成为一种机械的运作,而不是一次轻松的旅游,成为一种压抑的痛苦,而不是一次愉悦的审美体验。

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审美情趣的培养,但是只注重了那些绘画式的色彩美,而把最具有生命强度最启迪思考的人格美、人性美、理性美给忽略了。难怪学生作文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心中无感乱呻吟了。

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摘去遮住学生双目的面纱,还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成为发现、审视、鉴赏、品味、升华、创造美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发挥,才能真正担当为了学生一生的责任。

一、发现美、审视美

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精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文章包蕴的精神和人格力量。

美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繁花与嫩叶交织,蓝天点缀着白云、碧绿的江面浮一叶白帆,向水天交接处驶去,一瞬间但觉浩浩江水扑面而来,这是一种色彩美,图画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和谐轻快婉转的旋律,是音乐的美;屠格涅夫笔下《门槛》中的俄罗斯女郎,面对各种酷刑、屈辱,毅然坚定的回答,是一种追求执着信念的高尚人格美;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所作的葬词则闪辉着理性的光辉,如雕塑般坚实深邃,穿越人类漫漫历史长河,激起人对生命的深深思考。

一首诗、一篇小说或一篇散文,不可能美玉无暇,有些作品甚至只有那么一个亮点。古往今来,写雪的诗可说比比皆是。其中有一首打油,却能流传后世,为人青睐,可做例证。这首诗是这样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它独特的视角,想象的新奇,的确是一个百姓眼中的 雪景。这正是鲁迅先生的所谓臭汗、香汗之分,刘姥姥笑语大观园的原因。

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这些亮点。“披文入情”也好,“缘文取义”也罢,就是要把蒙在金子上的那层尘土挥去,使它的光彩闪辉在学生面前。我们的语文课本,文章几百篇,句子千千万,不可能让学生都记住,记也不是目的。但是语文还是重积累的,而我们所要积累的,正是这些闪辉着美的光彩的语句、段落或篇章。可是,我们上学时曾背得滚瓜烂熟的句子,如今还记得几篇。真正留下印象的恐怕还是那些被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注视过的内容。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人很多时候根本就走了一条大弯路。语文除去工具性以外,还有一个文学性,所谓文学性,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审美的能力。其实就工具性来说,到底还是为了表达,除了语义上的顺畅外,剩下的就是语句的斟酌和文学的修养。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通俗讲就是说话,反映在文字上就是写文章。无论说与写都要求晓畅、生动、饱满。相对听与读才能领会、感动、陶醉。而溯其本源,还是来自于语言的积累运用,积淀越厚,越运用自如。而发现美、审视美正是升华、创造美的第一步。

二、鉴赏美、品味美

鉴赏和品味美,离不开联想、想象、分析和比较。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李白眼中的雪,离开分析和比较,我们便只能读出它的想象的离奇、北方的寒冷、很难领略其中美的意境。“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则是白居易心中的雪。似花非花,似雾非雾,轻轻袅袅,珊珊而下,生命短暂。岑参笔下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繁花满树,洁白灵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苍山负雪,天地皆白,宇宙莽莽,雪原漫漫,只有雪雪雪。二月河在《康熙大帝》中,则有“亿万只鹅渡银河,俄顷天低云漠漠,王母不耐水色浊,怒令天将都捉却,断羽纷纷落山河”妙在断羽纷纷,轻忽零乱,飘飞满天。

以上雪的描写,都离不开作者的奇思妙想,我们在鉴赏时,是想象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比较又加深了我们的想象,升华想象。只能通过比较与分析我们才能懂得:

李白的雪写出了雪花的体积和形状,雪花虽大,却不厚重,雪花虽大却没有寒意。旨在写北方特有的雪日天空里的奇美景致。这正是“一生只好名山游”的李白眼中的雪,一旦把他置入自然,便融入自然,根本感不到丝丝寒意。

白居易笔下的雪则侧重于写雪花的美丽朦胧。似花非雾,翩然而至,来得轻盈去得寂静。这是一种朦胧的心境,含着淡淡的喜悦,又含着淡淡的哀愁。

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则灵动得多,明丽得多,那是万花盛开,银花盈野,没有花香,却透着春意,作者的坚强乐观豪情跃然纸上。

毛泽东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仅极目苍穹,更是胸怀神州,高大的巨人形象屹然天地之间,哪里是写雪,简直就是他在吞吐天地,吐纳自如,指挥若定。所以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踌躇满志。美的是天地,壮的是胸怀。这样的美景怎不让人折服。

“断羽纷纷落山河”,我们看到是纷纷而落的羽毛,满脑子装的恐怕都是天兵天将在银河里捉鹅的景象。天兵忙乱,逮了这只,又飞了那只,一时间水花四溅,人喊鹅嘶,天将乱跑,白鹅飞腾,折断的羽毛飘飘摇摇散落人间。这种美留给人的是无穷的余韵,自由的想象空间。


展开全文阅读
鉴赏品味美,离不开想象,离不开比较分析,在想象、比较、分析中,认知了美,品味了美。同时加深了认识,巩固了知识,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体会了观察景物的角度,同时把握作者的感情。既是一次审美的享受,也完成一次情感的体验。

三、升华美、创造美

        升华美和创造美依赖于品味鉴赏,由运用至活用最后实现创造。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首先是认知积累,然后迁移,最后创新。比如:当我们愁绪满怀时,我们就想到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于是我们就直接引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我们与朋友异地而居,相隔千山万水,为表达良好祝愿,便想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都是运用,它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也提高了我们的文学品味。当然前提是认知了这些诗句的美,把握了它的深厚内涵。

活用则是在原句基础上的办工修饰。它侧重于实用,还是说愁,就可活用为“我的愁,如一江春水”“我的愁如绵绵江水,无究无尽。”

创新是抛开旧的创立新的,它是知识的升华和飞跃,是知识的再创造。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果写的《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闪耀着理性光辉的名作。作者华丽而丰赡的文采,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崇高而光辉的人格,在这篇演说词中同时展现给了别人。可是学生们读这篇课文却丝毫没有感觉。其实,只要教师加以引导,让他们发现其中的理性美,他们自己也能创造出闪耀光辉的句子。

下面是教学中学生在原句基础上创造的句子:

原句: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学生:“父母把我们带到世间,为我们打造了生命的底座,能否安放完美的雕像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一个人只有自己为自己打造坚实的底座,后人才能为他安放雄伟的雕像。”“鱼肉人民的人,他们的雕像会被后人推下,造福人民的人,人民为他铸造灵魂之塔。”

原句: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学生:“伟大的人物是不惧怕死亡的,因为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只有碌碌无为的人才会在死亡面前颤栗。”“死亡是成功者的天堂,是失败者的地狱。”“超越死亡者,逝去就是重生;游戏人生者,灵魂早已死亡。”

总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就看我们有没有审美的眼睛。你眼中的一片荒漠,在审美的眼睛可能就是苍翠的原野。你眼中的一块贫瘠的土地,在审美的眼睛里却是丰收的稻田。无视美的人,即使面对美丽的花朵也会一无所获,而审美者在茫茫的黄沙里也能找到闪光的贝壳。我们肩负美育的使命,一定要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

 作者邮箱: xizihupan2001@yahoo.com.cn

标签:教学论文 给学生一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庄周买水(网友来稿)
下一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