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学生随笔
阅读:904
标签:
学生随笔
追根求源 体会顿悟 解读作品---从辛词的审美特色看时代背景(网友来稿)
吕学彬
[内容摘要] 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是鉴赏与评价。所谓鉴赏评价的目的是得到审美的感受,从而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个人经历、艺术素养的不同使作品各具特色。本文就以解读辛弃疾的审美特色为例,说明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追根求源、体会顿悟、因人论文、解读作品。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追根求源 因人伦文 壮郁豪婉 庄谐兼现
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鉴赏与评价。所谓鉴赏评价就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语言媒体和艺术表现形式获得对意境、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感受,从而领会作品思想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评价的过程。可由于时代的不同和诗人的经历、艺术素养各异,使作品各具特色,为此,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能使我们在追根求源的基础上解读作品。下面就以辛弃疾的艺术特色为例,谈谈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对作家作品的影响。
辛弃疾是我国词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作为我国豪放词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光辉顶峰,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壮郁、豪婉、庄谐兼现。但这些审美特征的形成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定的遭遇及其性格和特定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就时代而言,这是一个汉民族英勇抗击异族侵略、然而又不断蒙受屈辱的时代;是有志之士力挽狂澜、支撑危局,渴望实现光复山河理想,然而又不断受到投降路线压制、制肘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既为其“试手补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促使其更广泛更深入地接触社会现实,又在政治上与精神上使他不断遭受政敌的排挤与打击,因此使他对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肮脏丑恶的政治现实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诗穷而后工,辛弃疾的词作也因此达到了“自由苍生以来所无”的境地。就作者遭遇而言,其曾意气风发的参加过抗金战争,但南归之后,却不断受到投降派的打击、迫害,壮志不伸、报国无门 “管乐之才”被置于闲散之地。就作者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而言,辛弃疾刚拙不屈,坚持自己的理想,决不自甘沉沦、放旷、超脱。但又深知形势的艰危、前途的险阻。他壮志凌云、热情似火,但又清醒、理智、忧馋畏忌。这一切决定了他的审美观和他在词的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词苑丛谈》指出“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正是这样的环境、遭遇和精神状态使稼轩之词极尽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致。如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却君王天下士”后面就有“可怜白发生”。在《鹧鹄天·壮岁旌旗》中,上片描绘了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而下片却有“却将万字平戎册,换得东家种树书”的句子。总之,作为曾跃马横刀、驰骋沙场的爱国志士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辛弃疾常是抑制不住的打开心胸的闸门,倾泻汹涌澎湃的激情,这使词壮声英概、凌厉无前,同辛弃疾的立身本末相表里,完全是他一生肝胆的写照,具有横槊马上、坐啸生风的气象。然后又突然收敛、压抑克制,反映了辛弃疾壮志难酬的压抑,南宋投降派对主战派的嫉恨排挤。使词篇显出欲飞还敛、即壮且郁的艺术审美特色。
辛弃疾还常以具有阴柔之美的事物、人物、情事如“美人香草”、自然界的山水、树木花草、历史上和当代社会中的缠绵爱情故事来写具有阳刚之气的“君国大事”。作者因其所处的特定时代,本人与历代词人完全不同的独特生活经历等缘故,其胸中意气不惟激越强烈,而且特别沉雄厚重。他虽“不平之鸣,随处辄发”(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但那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屡遭摧挫的情感更多时候是借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出来。夏承寿先生认为辛词在“一层隐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因此具有“干肠似火,色貌如花”的美学特征。他抑制激情降低调门,把沸腾炽烈的感情、充塞胸怀的悲愤,化为哀怨悲凉而又委婉曲折的诉说,即所谓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例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这首词使用惜春、伤春、美人迟暮的婉约形式表现小人当道、壮志难酬的孤愤。上片中用暮春风雨、落红飞絮象征南宋局势的危迫,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和行将半老的悲切。 下片则通过典故隐喻作者被压抑的苦闷和对朝廷执政者的不满和警告。这首词通篇运用暗喻,寓激愤于婉约之中,抒情极为含蓄:写春而意不在春,写愤而字不见愤;写春愁而不是闺怨伤春,不写国仇而处处都是忧国之恨。其实他追求这样的美学意境,实与其身处逆境,不能直言有关。他在《论盗贼札子》中说:“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可窥其原因。
在《浦算子·刚者不牢》、《千年调·栀酒象人时》等词中,辛弃疾以诙谐的语气写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耳闻目见的可憎而又可笑的人事,在幽默的揶揄之中寄予严肃地的思想内容,饱含深沉的人生感喟。这正如近代美国戏剧大师卓别林所说:“悲剧的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这是因为嘲笑始终反抗的态度, 每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用嘲笑的态度去反抗。”而当时南归的辛弃疾,在南宋腐败黑暗的官场中受尽压抑、诬陷、打击,看尽群丑的可憎面目和表演,于无可奈何之下常常把最大的愤怒化为幽默的苦笑,把深沉的悲哀化为诙谐的戏谑,以变形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感情。再者说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经、史、子、集中的书面语、俗语,任其驱谴,运用自如,完全冲破了当时词人用的所谓“本色”、“当行”语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青平乐·村居》)明白如画,却充满着无限生活情趣。“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史书《三国志》上曹操的原话,一字不改的利用到词中来,生动活勃,如闻其声,且让人联系到南宋的现实。
总之,“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变工。”在那国家破碎时期,辛弃疾是文武全才,既有用兵的韬略,又有战斗的经历,非如书生图作豪语,又才大功深,满腹诗书,供其驱遣,非但格高调响,而且韵美词工,所以在作品中显现的是英雄本色,又是乐府当行,在南宋词坛上屹然别立一家,形成独特的审美特色。
以上这些,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作品与其所处的时代、个人经历、心里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对学生理解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有很大帮助。为此,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书目]:
孙育华 《宋词鉴赏辞典》 北京燕山出版社
游国恩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明海 《阅读教学论》
杨海明 《唐宋词美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邮箱: lxb707@tom.com
标签:
学生随笔
追根求源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甜甜的泥土(网友来稿)
下一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