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801
标签:
教学论文
将笼统化为具体---谈词句作用题的解答——谈词句作用题的解答(网友来稿)
张振起
揣摩语言是阅读文章的重要方面。语言的揣摩主要是对关键词句作用的领悟。而这种领悟恰恰是阅读的难点,很有突破的必要。
高考现代文阅读对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翻阅2000----2003年高考相关试题,可以获知关于词句作用题的许多信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词句作用题所涉及的词句类型和题干表述特点
先看几例:例1
2000年高考2卷四题22小题: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3小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例2
2001年高考2卷四题24小题: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3
2002年高考2卷五题22小题: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例42003年高考2卷五题21小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从以上四例可以看出:高考阅读所选词语为名词,代词。在实际阅读中,大多数以动词,形容词,副词居多。高考阅读所选句子为描写性语句。在实际阅读中,还有议论性句子,抒情性句子比较常见。此外,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呼应照应性句子,总领总结性句子,修饰成分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引用名言诗句的句子,打破常规结构形式的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格的句子等等。这些都是阅读中容易设题来让学生领悟,揣摩的地方。有些阅读练习还单独将文章题目拿出来让学生品评其作用好处。在题干表述上大多数题指明词句所在段落区间,有的还从某个角度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和答题暗示,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高考的人文关怀。
二 词句作用题答题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作答。常用术语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全文,过渡作用,照应上文,使文章结构紧凑,起铺垫作用。
2
从词句所运用的修辞效果角度来作答。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的亲切可感,对比的强调突出,排比的增强语势等等。
3
从词句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作答。常用术语有:深化中心,点明中心,升华中心等。
4
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作答。常用术语有:表现作者热爱,怀念,珍惜,愤恨,厌恶,鄙视等等感情。
5 从词句本身表现出来的文章风格,基调的角度作答。
6 从读者自身读后的主观心理感受来作答。
三
从以上对高考阅读的一点认识出发,就可以基本理出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设问来帮助自己打开思路:
(1
)这个词句在文章中的准确位置?若在首尾往往关乎中心主旨,若在文中,则需结合具体语境,选准角度作答。
(2)
这个词句属于什么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哪种类型的句子(描写,抒情,议论,叙述)?
(3) 文中用这个词句主要用来表现什么,能够反映事物,人物,景物的什么特点?
(4)文中用这个词句表现作者怎样情感,态度,表现人物的品质,精神?
(5)文中用这个词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作用大,还是对文章的形式的作用大?
以上几个问题解决了,再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形成了答案。同学可以尝试一下。
揣摩以下几个题目及答案,看看是否有些感悟:
A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两个“睡着”有什么作用?)(答:这个词描述了马克思的逝世,表现出其安详的样子,反映作者对他的挚爱和崇敬之情。)
B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三次,其作用是什么?(答:一是悼念烈士。二是激励猛士,唤醒庸人。三是告诫人们记住烈士,从血案中吸取教训。四是将给敌人以揭露。)这个题答案要点多,不容易答全。可以这样想:首先这是一个反复句。其次反复句意味着作者要强调什么。再次,很容易想到,作者是想用写文章的方式让人们记住烈士。最后想想,仅仅是对生者的提醒吗?有没有设计到其他人物呢?有啊。他想告诉学生:请愿无益。他想告诉敌人:罪行是掩盖不住的。他想告诉猛士:血债要血还。他想告诉庸人和看客:醒醒吧,愚昧的国民。所以,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C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谁更无赖--------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这句话对刻画庄子有怎样的效果?(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生动的刻画了庄子面对天下污浊的局面“不入世”的处世态度。)
总之,词句作用题只要将笼统的作用化为具体,将提问转化为某些角度入手,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只要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形式的要素,结合具体语境,组织好语言就行了。阅读的过程就是跟作者对话的过程,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深入文本,多思,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相关练习,就会有较大进步。
天津大港区石化一中 张振起
作者邮箱: zhangzhenqi20042000@yahoo.com.cn
标签:
教学论文
将笼统化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课堂课程的创造者(网友来稿)
下一篇:
北京交大学生宿舍电脑“禁令”引起风波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