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252  
标签:作文指导
也谈职业高中作文教学(网友来稿)
湖南省望城县雷锋职业中专     彭淑兰

最能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莫过于他笔下的作文了。因为作文不但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更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而目前,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作文教学。学生从小学三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了作文训练,至高中毕业,寒窗十载,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我曾做过调查,现在初、高中平均班组人数达六十人,而作文水平真正能得到赏识的不过六七人。普遍存在于学生作文中的现象是:内容言之无物,泛泛而谈,形式呆板拘谨,层次不清,语言既不规范,更少灵气。在一次作文题为《点点滴滴记心头》的高一年级考试中,通过阅卷,发现有40%的学生模仿小学课本中《我的朋友》的题材,其内容之单一,材料之陈旧,不能不令人叹息。总而言之,现在的学生作文大都没有选材立意的意识,写作心理处于一种机械、被动、单调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作文教学的低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可简单概括为“三无”,即无方法、无内容、无兴趣。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解决这“三无”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尝试选择如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一、课堂教学中以写作思维为主导,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就中学教学而言,首先应提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语文具有工具性,也具有文学性。中学语文教学应全面地、有机地把握好语言文字的运用与文学熏陶的最佳契合点。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互补互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以阅读吸收为主导的教学法,虽然使学生了解“作者怎样写”,但“自己怎样写”却被忽视了。因此造成作文教学处于牛耕火种状态。学生写作水平极不尽人意。已进入社会的中学毕业生不用说,就是考入高校的学生也都要补上写作基础课,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

中学作文教学并没有独立的纯理论性的教材,而是通过揭示一篇篇典范文章中的写作规律来实现。以阅读吸收为主导的文章教学法,只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别人怎样写,忽视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和写作实践,造成语文教学没有作文教学的被动状态,整个语文教学,只完成了语文教学战略任务的一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一篇篇典范文章当作学生自己的文章,提出写作任务,让学生进入写作思维,同时,将典范文章作对比,吸取典范文章的协作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思维虽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但结合分析一篇篇具体文章,其写作思维则可以简化为以下程序:提出命题——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布局谋篇——连缀成文。

而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按照介绍背景——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这样的程序进行,将整个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其实,我们应将写作思维程序取代过去的阅读教学程序,并将这些程序分解在写作思维之中。

现在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由小到大、由大到小两种。由小到大,这是常用的分析惯例,即迅速扫清字、词、句障碍,然后逐段讲解,最后归纳中心。中心内容出来了,目的也就达到了。而由大到小,则是先总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逐一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如何选材、愈合布局、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遣词造句有何特色等等。我本人认为,中学以上的语文教学应以后者为主。平时,我在语文教学中,总喜欢在学生刚接触课文时,直接用教材题目作为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命题。让学生由题猜文,由题目联想:我会怎么写?文章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他又是怎样达到自己目的的?这样一来,学生便从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去发现、去赏析。

读不能代替写。学习写,还得写,而且得多写,从写中学习。写有写的规律和要求,如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开头结尾、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应用等等,都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学写的学生应当了解,应该掌握,并且运用于写作中,通过年深日久的系统反复训练,转化为终身受益的技能。然而,这些规律知识从何而来呢?除了专门的写作书籍介绍,则主要靠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在感知、体验、思考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提炼和抽象出来。只有从自己亲身接触的感性材料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规律知识,学生才能从理论和实例的结合上理解它,从而深刻的把握它。也只有这样的规律知识,才不是空洞的,死的,而是实在的,活的,有用的,有生命力的。

二、重视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这种体验要引起自己的心弦的震动……一种最细微的心理上的体验……’否则,即便你天天泡在火热的生产斗争的运动中,你若没有那纯属个人的心灵颤动,没有那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提炼,是写不出真实、美丽的作品来的。”(语出《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李德复的《写作需要心灵颤动的生活》)因此,作为教师,不要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

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感受,都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校园生活,还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要五官开放、心情激荡地参与,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看电视、电影,要边看边想人物的语言、动作是如何相依相辅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见物生情、闻声生情等习惯,不断地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积水成河。要求学生设立课外练笔本,有了感受,就及时动笔,抓住灵感,自觉去作文,点点滴滴积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大胆开门引路,牵引学生去感受生活。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先不说文学知识如何渊博,但最起码已具备一个文学爱好者所应具备的心理和素养,有感悟生活的灵性。已有的知识,加上生活的阅历和感受,便是一部生动活泼、对学生有着巨大吸引力的感受生活的教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来感染、牵引学生。记得一次我给学生上作文课,讲述写作需要灵感,而灵感就像一颗流星,一闪即逝,我们应捕捉住那个亮点时,就讲述了我写《妈妈颂》的过程:那天,我和丈夫带着儿子回到离别不到两个月的家,第二天一早就得赶回单位上班。天很冷,临睡前跟妈妈说好到单位再吃早餐。可起床时,快七十岁的母亲把早已做好的热腾腾的饭菜端到了我们面前。我仿佛又回到了读书时代,鼻子一酸,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坐到车上,看着依偎在我怀里的九岁的儿子,我情不自禁地打开儿子的书包,写下了《妈妈颂》:


展开全文阅读
在石子上寻找妈妈的踪迹,

在溪水里寻找妈妈的汗滴。

妈妈的脚走过无数坑洼,

妈妈的手有了疙瘩,

妈妈的手已湿了,

妈妈说她用心血垒幸福的家。

过后看它,虽过于平淡,却也有它的美丽。这节作文课学生们听得前所未有的认真。第二天,就有几个学生送来了“小诗”。……我喜欢将自己的经历、对于生活的感受、写作中的得失与学生交流。告诉学生:认真去感受并随时将自己的经历、对生活的感慨记下来,你会惊异地发现,你其实就是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不要让那晶亮的东西从你身边溜走!现在,我教的音美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作为教师,应提醒自己:揭下教师威严的面具,敞开自己的心扉,大胆地让学生走近我们,牵引学生,培养他们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探寻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重视知识的积累

有许多学生写作文时搜索枯肠,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记得我自己上六年级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同学们便开始抓耳挠腮,一节课下来也没有几个人动笔,语文老师不无同情地说:“我非常体谅你们,脑里没‘货’,叫你们怎么写啊!”当时,我还不明白老师的话所蕴含的深意。现在想来,确实在理。建房子离不开砖瓦灰沙石,做衣服少不了针线扣子和布料,同样,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和句子。没有词语组不成句子,没有句子就走不成篇章。所以,我们平时应该重视积累知识,储存“货物”。怎么积累?首先应广泛阅读,最好能博览群书。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平时一定要注意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博览群书,储存信息。按照《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外应阅读一些政治、科技、文艺、报刊杂志等读物,并应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从上古到当今,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从孔夫子到毛泽东,世世代代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创造了瑰丽辉煌的语文文化。很多的古人文章、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不仅是古代文学遗产的精华,也是古代语文中的精品,是古代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它们或者确立了某一体裁的体制特点,或者奠定了奠定了某一体裁的风格特征,或者规范了某一体裁的基本写法,为后人提供了写作这类体裁作品的范式,也为后人进行诗歌学、文章学的研究提供了范本,还为今人继承前人遗产,创造新的诗歌样式、文章样式,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作文是一种理论性和创造性并存的复杂的学习活动,可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作文。一般来讲,记忆强的学生作文较好,记忆差的学生作文较差。“开卷有益”告诉我们应多看、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告诉我们多读的同时,要熟读、记忆。其中,要特别注意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的记忆。一篇文章的成语运用得好且多变,显得词汇丰富,文质典雅而优美。如能在巧用俗语、格言、歇后语、名言名诗,那文章就会更上一层楼,陡生光辉了。

我在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积累。每周,我定时从网上下载一定量的格言、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等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每人一个读书笔记本,每周定时熟读。班上再开展诗歌等经典语言背诵比赛。学生们读、背得热火朝天。一个学期下来,他们的笔记本也积累满满一大本。有背得卖力、记忆力强的学生,竟能背《红楼梦》里的许多段落。许多学生写作文时,成语、诗句、名人名言,大多可信手拈来。在作文批阅时,我常常惊叹学生们引用再造的巧妙。其实,我们不应该把背诵看成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死记硬背。多背诵经典名言,名作,对将来写作受益无穷。

同时,我们也应该把目光投向社会。因为社会是个广角镜,它可以为我们提供色彩缤纷的图像及各种新奇的生活场景,我们通过对这些图像和场景的审视与思考,经过酝酿加工,就能以不同形式反映在自己的作文中。这样的作文,题材广泛,思路开阔,也就能反映出时代特色。

四、还学生写的自主权,使他们有写的兴趣

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个人因对客体的积极的爱好倾向所产生的情绪紧张态度。兴趣也叫求知欲,往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的钻研,就会专心致志地听讲,就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其学习潜能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越好。这是无庸置疑的教学规律。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写的兴趣呢?

首先,任其自然,自由作文。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为了完成每期8~10篇的大作文的任务,总是规定学生作文的题目、字数,甚至为了应试,只写记叙文。殊不知,文乃情出,我们都知道写作需要的是灵感,是生活体验。有许多作家,很擅长写小说,却不一定擅长写诗歌、散文。古龙所写的都是武打小说,而琼瑶所写的都是言情小说,连名家们也是各有所长。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完全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作文。主题、题材、题目、布局、表达,各方面都不限制,愿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他能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不管其正确程度如何,都是好文章。诚然,能有正确且很深刻的思想观点,有很高尚很健康的感情情绪,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不过,要用这种标准去要求,那毕竟太苛刻了。学生终究是学生。他写的文章终究只是作文。即使有较明显的不足乃至错误,那也无关紧要、不足为怪。我们应该相信他们随着自己的成长会不断地提高、纠正。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弯心湖。作为教师,不要总认为自己有很大的能耐,可以凌驾于学生的头上。而只能去帮助学生,让他们凭借已有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的心潮自然的喷涌,天长日久,便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抛弃因作文带来的压力,从而“乐写”。正像古人所说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其次,帮学生树立作文信心。信心,就是自信力,“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是主体对客体关系的结果的一种正效应期望。这种正效应期望会使大脑皮质受到刺激后处于兴奋状态,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在兴奋状态下会产生许多有益的心理效应。情绪高涨,兴趣激发,精神愉快,力量倍增……。因此,当主体对某客体产生这种正效应期望值时,客体容易被主体掌握,做出成效来。

构成作文信心有四要素,即学生的自我认识、教师的评价、班集体的印象和成功的机会。其中,教师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通过作文讲评及批语来体现的。有经验的教师常运用评价这一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的教学一般都是从积极方面把鼓励与批评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有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⑴寻找“闪光点”,合理评价。哪怕是差生的作文,只要教师怀着热爱他们的感情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优点,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写得真实,全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抄袭;没有完全按照老师讲的模式写,有自己的创造;有一两个事例选得很特别,是别人不注意、不常用的;有一处恰当的引用了格言、歇后语或名人名言;语言朴实,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的痕迹;全是白描手法,开门见山,没有铺陈和渲染……找到这些优点,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地给予充分的鼓励。老师们不妨细心观察,表扬后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有时老师不经意的一次肯定,鼓励,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记得我的一位学生曹现,开始教她时作文水平并不怎么样。由于父母关系不和,经常打打闹闹,弄得她心神不安,情绪低落。她每天在日记中记载家庭战争的起始,将自己的痛苦感受天天写下来。我明显的发现,这个忧郁的孩子已经将日记作为一个衷心听她倾诉的伙伴。在一次作文讲评中,我表扬了她良好的写作习惯、能坚持写日记且文章有真情实感。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使她将自己多余的精力都用到了写作上,写作水平日渐提高,写作内容由家庭写到邻里,写到社会。后来,她在省、市作文比赛中多次获奖。


展开余文
⑵充分利用期待效应,鼓舞信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注意作文的评语。在每处成功的地方写上眉批,注明此处好在哪里,在尾批中尽可能多写些文字,既要写出此文成功的地方,又要指明成功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要打破以往的批语模式,可以大胆地用谈心式在批语中与学生交流,可以肯定鼓励:“你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努力,你同样可以写好作文”;“这篇作文进步如此大,足见你的作文潜力是很大的”;“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一定会有很大进步”;还可诱导:“如果文章结尾部分能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文章便更出色了,试着补在后面,好吗?”等等,殊不知老师这些鼓励期待的评语,将会产生神奇的效应,说不定许多的诗人、作家将由此滋生。我平时写学生作文的评语,总是以短书信的形式与学生交流。我发现,我的学生对我写的评语特感兴趣,看完之后,都是笑容可掬,有的还心领神会地望着我,有大胆的学生还会在后面写上:“谢谢老师的信任,我一定努力”;“老师,你又给了我力量”;“老师,我喜欢作文了”等等。

五、转换作文修改的角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老师大多注意培养学生诸如勤于观察的习惯,读书摘抄的习惯,勤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文拟提纲、打草稿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将精批细改看做一条重要途径,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叶圣陶说过:“改和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当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鲁迅先生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有写作经验的老师懂得,每篇作文从写草稿到自己真正满意,不知要修改多少遍,才能达到目的。而现在的学生,则大多是拿起作文本就写,笔一停,作文本一合,一切任务都已完成,写的内容却是乱麻一堆,从不梳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呢?首先,教师要作几次修改作文的示范,最好是适时、适当的面批,交给学生改作文的方法:浏览全文,找出错别字、病句;看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深刻,有没有时代性;看材料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典型;看结构是否完整,构思是否巧妙;看语言是否精炼、优美。其次,要求学生细读老师修改过的作文,养成更正错误的习惯。再者,写了作文后,要求学生大声地、多次地朗读自己的文章。文章一读,毛病自然就出来了,边读边改。自己读了之后,还可请同学读,尽量做到念不出毛病来才罢手。给予学生充足的修改时间,可以把修改自己的文章作为一个作业,老师再检查,对认真修改的学生给予鼓励,示范。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学生反复修改的习惯就可形成。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他们便会广泛的收集材料,去斟词酌句,注意表达方式的选择运用。天长日久,也就自然逐步提高。

除了自己批阅以外,还可互批。魏书生老师十多年来没批改过一篇作文,他的学生作文都是互相批改。实践证明,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有许多的好处。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容易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平时,我也注意让学生修改作文。我发现,学生特别爱用红色墨水的笔。在作文修改时,他们感觉自己俨然一个老师,把改过的文章看成是自己的杰作一样。

总之,学生思想单纯,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作为教师,应小心地保护,极力地肯定学生作文中微弱、朦胧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敢于创造,勇于探求的精神才是最主要的。目前,作文教学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一环,而它又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永恒话题,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立足于21世纪的需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作文教学中也不忘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作者邮箱: psl2948@sina.com

标签:作文指导 也谈职业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让古诗的学习亮出“风采”(网友来稿)
下一篇:奇思妙想 防不胜防——谈〈智取生辰纲〉之“智”(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