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018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 精品教案(教师中心稿)
施永忠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放录音“拿来主义”)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合作讨论问题(指定一个学生诵读1~4段)

          1、 思考: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思考: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思考: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思考: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

         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大意: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2、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②思考:“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③思考: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④思考: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问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展开余文
          ③填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拓展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再者,“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五、课内检测: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你看一桶水倒在干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砂子呢?表面也湿漉漉得。但是,即使抓一把湿得砂子,也搓不出水来。因为砂子吸水,并没有吸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只是让水顺着缝隙流走了。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1、写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    )         不求甚解(    )

          一无所获(    )         无影无踪(    ) 

      2、作者说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实在恶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意在用“海绵式”学风与第2段的“砂子式”学风做对比论证,以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砂子式”学风不足称道,“海绵式”学风值得提倡。请你按照这个框架,展开联想,续写第三段,并在班上对这两种学风展开评论,以树立良好的学风。

      要求:

      ①字数在300字左右;

          ②对比论证要鲜明;

          ③观点要明确。

      答案:1、细针密缕       精益求精        满载而归       死灰复燃   

      2、只记得对联中的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却连声叫好。(提示:这句话是针对上文胡先生的做法所发的议论)

      3、喻砂子式的学风,只顾表面而不求甚解,结果一无所获。(思路:看上下文语境,分析喻义)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复习资料(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我若为王(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