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306  
标签:教学论文
一次艰苦的蜕变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中心稿)


(扬州市甘泉中学邱龙涛在教师会议上的发言 2003年8月)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将改变教师的专业生活。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变,决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而将是一次艰苦的蜕变,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将在这一场蜕变中经历新生的痛楚和喜悦。因为它不仅将意味着许多固有观念、传统模式、习惯思维的全面瓦解,而且将意味着许多曾经在我们心目中高不可攀的教育名家、名案、名言的訇然倒塌。在这样一个新旧更迭的短暂空隙之间,无论你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教学阅历,如果缺乏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都不免要陷入一种无信念、无方向、无榜样、无作为的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要研究课堂教学,除了继续从传统的经验和案例中汲取营养外,更多的还是应该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解读新的课程标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宗旨。 

课程改革背景

为什么要从语文学科开始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传统课程理念进行了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是一种以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虽然有利于系统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有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但往往把儿童作为知识的容器,而忽视学生个性;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性,而忽视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学习者创造力的发展;强调以往的知识而忽视科学发展的现实;重记忆轻理解,造成方法上的刻板单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要变学科中心主义为儿童中心主义(杜威,经验主义)和概念中心主义(布鲁纳,结构主义),这种课程理念不仅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和技术技能的培养,使儿童更能适应生活,使学校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而且更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更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针对语文学科而言,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传授各类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为归依,所以,我们总是深陷在大量的知识点,能力点中而不能自拔,这是造成语文课程繁、难、深、多的重要原因。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置学科总目标,所以,除了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积累和语文运用能力之外,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指导、意志的锻炼、人格的熏陶则被纳入了课程的主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的观念,正在愈来愈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而作为终身教育的准备阶段,我们的主要精力是给学生极为有限的书本知识,还是给它获取新知的武器,优劣得所,不言自明。

二是对语文学科性质进行了反思。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失误,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把握母语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其实,母语教育与语文教育本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前者不仅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生命的全部过程,而且始终着意于文化传承和精神教化,所谓语言能力只是如一叶扁舟在随波逐流,其发展方向和水平层次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后者作为母语教育的特殊阶段,既与母语教育有着相同的目标,又与母语教育有着不同的侧重。在这里,语言学习作为一种现实需要已站到前台,而精神教化作为一种远程目标已退居二线。由此可见,母语教育正是通过精神教化在无意间学习语言,而语文教育正是通过语言学习在有意间教化精神。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总是弃强大的母语背景不顾,而把自己局限在一个人(教师)、一堂课(语文课)、一本书(教材)的藩篱里兜圈子,结果是越教越僵化,越教越繁琐,越教越无效。近年来,似乎又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论调:他们无限夸大精神教化的功能,有意贬低语言学习的作用,把母语教育完全等同于语文教育。结果,在许多地方引发了新一轮的“放羊”式。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完整意义上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两性”(工具性,人文性)互动的教育;一种课内外并举的教育;一种精神与语言双赢的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所阐释的语文教育便是真正涵盖母语教育特点的语文教育。具体而言,既有阶段性教育目标,也有终身教育目标;既有精神教育目标,也有语言教育目标;既有无序的、自发的教育目标,也有有序的、自觉的教育目标;既有基础的、感性的教育目标,也有深入的、理性的教育目标。所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以上目标的高度浓缩。

三是对语文教育特点进行了反思。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片面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片面夸大例子(教材)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片面强调语言本身的典范性、规律性、指导性。所以,导致了语文教学重例子,轻数量;重分析,轻感悟;重理法,轻积累,纯工具化思潮泛滥,繁琐哲学盛行,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特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提炼。具体表现为:①强调以文化人,注意教材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②强调熏陶感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不是靠教师空泛的讲解,而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③强调语文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主张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④强调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⑤强调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从以上观念出发,学语文在不丢弃适当分析、例子、理法的情况下,非重视感悟、数量、积累不可;在不丢弃局部举一反三的情况下,非重视总体的举三反一不可;在不丢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情况下,非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以此反观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很多不到位,并不是老师讲解不到位,也不是学生理解不到位,而恰恰是学生的生活空间太小,知识贮备太少,人生阅历太糟,表现在读写能力上,则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是不知所云。(示例(三):《素质教育在美国》P163,矿矿关于蓝鲸的研究,便能体现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课堂评估标准

一堂课的好坏,到底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语文大家,还是初为人师的教坛新秀,往往是既明白又糊涂,说没有标准,但每到竞赛,评比,检查的时候,各种课堂评价标准却又不厌其烦。说有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每当我们真要按这些标准来组织教学的时候,却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问题的结论恐怕不在于应不应该有标准,而在于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过去的所谓课堂评价标准,总是从细节上,方法上,过程上要求太多,而从观念上,整体上,效果上关注太少,从而造就了大量的“匠师”和“看课”。


展开全文阅读
有人说,语文课要“随心上出真境界”。到底怎样才能够从心所欲,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当前最新学习理论和语文教育特点的了解。 

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知识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根据以上理论,他们认为真正的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以及是否为学生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持。

我们曾把以上多点简化为四条新的课堂评价标准,以取代过去面面俱到,繁琐僵化的课堂评价表。结果,不仅使大家觉得语文教学的路子更宽了,方法更活了,效果更好了,而且引导出了一大批极富创意的新人物和新课例。

这四条标准可以简化为“大”、“深”、“快”、“活”四字决,即知识容量要大,思维层次要深,节奏推进要快,课堂气氛要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这几点本来是互为因果,不能分割的,但为方便理解,我们可以分别举一些课堂教学中的小例子予以说明。

1、知识容量要大:如果真正理解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首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贮备。一是白蛇传的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关系,二是鲁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三是鲁迅杂文的基本特点。当这三方面知识相互交融的时候,则会不讲自通,不议自明。

2、思维层次要深: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与你有什么相干?大约是怀着嫉妒吧!”中的最后一句,不仅有修辞方法,语言技巧方面的知识,而且涉及到宗教文化、社会伦理方面的学问,在这些地方,细细揣摹,深入探究,往往会产生预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3、节奏推进要快: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如能始终使你的课堂保持快节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受信息,更好的思考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长久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状态。

4、课堂气氛要活:很多老师认为:课堂氛围的营造只是一种教学技能,其实,能否真正拥有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交流的教学氛围,最重要的秘诀还在于我们是否有够真正从骨子里尊重学生,要想使你的课堂充满生机,请记住如下要点: 

5、互尊互爱,平等施教。过去我们问题提倡“尊师爱生”,实际上是把教师的角色神圣化了,并划定了师生双方一高一低的“尊”、“从”地位。这样一来,不仅老师的差错往往得不到纠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总是爱到抑制。而且因为教师并无尊重学生的义务,学生的正当权利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所以,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示例(五):如孔子的坐而论道,就很有一些现代教育的风采。《素质教育在美国》中“点球由谁来射”一节,则最能说明对学生个人权利的尊重。)  

6、发现长处,及时表扬。

7、出自爱心,善意批评。教师评估学生的话语中,只应该有期待性,鼓励性,表扬性的语言,而不能有批判性、批评性、歧视性的语言。(示例(十):见《放飞美国》一书中矿矿与罔达修之间的故事。)  

8、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做人的本领比得100分更重要。心理学家曾用糖果对孩子进行测试,谁能够等老师回来后再吃,可以得到双倍的糖果。跟踪调查的结果是,凡是等老师回来后再吃的孩子高考时平均分高出210分。1987年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聚会,一位记者采访了一位老学者,“请你谈谈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得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在幼儿园里。”记者感到非常意外:“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老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事要坚持到底;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根据以上四条标准来组织我们的教学,课堂上应该是一种什么景象呢?(示例(十一):见《教师的张扬与学生的张扬》一文)。

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它不仅是教育思想的聚光点,更是教学艺术的T型台。一位教师,是否能在语文课堂上站稳脚根,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他对一堂课的驾驭能力。过去我们曾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把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类型,如根据教学进程可划分为预习课、新授课、复习课等;根据教学方法可划分为自读课、讲读课、颂读课等;根据教学功能可划分为常规课、公开课、示范课等,此外,还有不同流派不同风格面貌的语文课堂,而并没有从本质上提炼出课堂教学的共性特征。我们认为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重新划分为如下一些类型。根据生活语文的观念可以划分为内引、外联、对比型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可以划分为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语文课程三维目标可以划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型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仅就最后一种模式简要予以介绍。

1、知识和能力型课堂。近年来,许多人文论者成天人文人性人伦人的精神,就是绝口不提人究竟该如何开口讲话和提笔写字,仿佛自己生来就是满腹经纶、出口成章。而根本不曾有过拖着鼻涕一笔一画习文断字的“技术行为”。此种情形,倒颇似释迦说法,一向是“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不错,读书旨在养“气”,但如果一门心思盯住一个“气”字,而误了扎实用功的大好时光,岂不是本未倒置,行解相悖么?常言道:“理虽顿悟,事资渐修”,所谓人文性,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上好的毛笔,拿在蒙童手中,如蛇鳝入怀,桀骜不驯,熟练掌握才是第一要义;而到了书法家手中,则意到笔随,管毫生辉,物我两忘才是最高境界。不承认这一点,所谓学问,还有什么文野高下之分,如美国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举行不同级别的拼写擂台赛,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示例(十二):见《语文学习》2000年第4期《以完成任务为基础的语言学习》一文)。

2、过程和方法型课堂。作为一个真正富有责任感的教师,在任何疑难问题的处理上,除了告诉学生“是什么”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所以,知识的整理、方法的引导、过程的经历、规律的发现等常识性教学将比任何具体知识的给予都更为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朱喜熹曾经说过:“君子教人,但授之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之以得之之妙”。(示例(十三):常红艳老师19995年在全省教材培训会上的第五册“图书单元”一课,则属于典型的方法指导课。)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型课堂。在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工具性角度出发,语文学科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读写听说能力,从人文性角度出发,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着意于语言而得益于精神和着意于精神而得益于语言的现象总是呈犬牙交错的状态,令人常常不知何时是经师,或时是人师。但是,归根结蒂,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培育自我思想,形成自我个性的过程。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片新天地。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在精神境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人格修养方面越能摄服人,他的课堂便越富有含金量。计划经济时期,语文教材所集中体现的主要是一种群体至上意识和民族自大意识,不但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严重地扭曲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有鉴有此,目前我们在语文教材的选用处理上,应该尤其强调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生命意识、环保意识、全球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示例(十四):如宜昌市六中黎胜老师在2001年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所上的《花的话》一课,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绝不是相互分离,自成一体的,正好相反,他们恰似一个锥体的三个棱面,只有共同作用,才能反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芒。

标签:教学论文 一次艰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