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2399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网友来稿)
王建军
学习要点
一、总体理解文意:
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三、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
四、课文引申:学会如何运用好“拿来主义”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摊:
一、检查课前预习:
1、学生自由诵读
2、检查朗读
3“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二、分析课文思路
首先搞清楚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针对第一问,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明观点的一句话是:
“所以……自己来拿!”此句表明结果,那么上文阐述了哪些原因呢?
1、2节“送去主义”的种种行径,有悖交往原则
3、4节“送去”的惨重后果,正视历史教训
5、6节听凭“送来”的危害,自己“拿来”的必要
针对第二问:“拿来”的错误态度有哪几种?总的原则是什么?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8节: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
“孱头”----害怕继承的逃跑主义者
“昏蛋”----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总原则:占有,挑选。
应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
鱼翅一吸取养料
鸦片一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一可作反面教材
一群姨太太一剔除糟粕
[小结]从五个方面总结全文: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如何区别对待;正确继承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拿来主义”者应具有的品质;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
第二教时
内容及步骤:
一、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枪可怜,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
二、学生质疑.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三、体味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
四、课文引申。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如何运用好“拿来主义”
引: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学生举例印证。
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
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科学的学习方法,优良的道德品质,见贤思齐。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侵染。
作者邮箱: wjj1999@126.com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拿来主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药》教学设想 兼议现代小说的鉴赏(网友来稿)
下一篇:
《守财奴》教案(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