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413 2016-02-25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紧抓全文,检索局部,自组语言(高三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信息解题指导)
紧抓全文,检索局部,自组语言
【考情综述】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现代文阅读题中的一种常考题型,几乎是卷卷皆考的一种题型,所以,我们就不能不重视,不能不对之进行一番归纳、研究了。通观近年来的此类考场真题,我们不难发现,其命题有两种基本的形式:选择题(大多为5选2的格式)和简答题。如果是选择题,则要求选出分析概括正确的项或错误的项;如果是简答题,大多会用“有哪些……”“表现在哪些……”“概括……特点”“……几种……”等等提问方式。凡是见到“哪些”“几种”之类的提问字眼,我们马上要明白,回答的时候,决不能只回答一点,一定是多点(至少是两点,一般是三点或四点居多)。“筛选并整合信息”题,大多出现在文学类的文本阅读题中,当然,社科类、论述类、应用类文本阅读题中也会出现“筛选并整合信息”题。以上都是我们必须知晓的考情。
【考纲点击】
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现代文阅读要能够进行“分析综合”。具体要求是:
⑴能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能够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
⑶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⑸能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也就是说,以上五个方面都是“筛选并整合信息”题的内容,都是考查的内容,都是要求掌握的方面。
【解题方法】
为了避免空洞、抽象,我们还是结合高考真题,来谈谈“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解题方法比较实际。从概览2014年高考真题的情况来看,以下数法值得我们参考。
一是通览全文,总体把握。要求我们概括的信息,一般都是散落在原文各个地方或各个部位的,要把这些分散在全文各个地方或各个部位的信息概括出来,离开了原文是任谁也无法做到的。要全面概括,就必须通览全文,总体把握。譬如:
“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2014·大纲卷第17题)
通读全文,总体把握,我们很快就可以把握到三点,即在南方老城听雨,在川滇边界山区听雨,在陕北高原听雨。给作者留下的记忆是: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②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第二问,明白的道理是: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这就是使用“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解题方法,所取得的答题效果。不仅解答此题如此,解答类似的题均如此法。
二是紧扣提问,检索原文相应区间。解答此类题目时,最需要先看清楚提问,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命题者设题,无不是从原文出发的,其设计的某个具体问题,一定是依据原文某个具体区间文意的,所以,我们答题时,一定要再次返回到问题所涉及的原文的具体区域文字去比对、分析、推敲,最后才能确定答案。譬如:
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014·四川卷第15题)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检索全文,我们不难发现,AC两项是错误的。A项里说的“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是错误的。A项中虽说是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但是并不是用这个来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的,而是为了启发读者欣赏自然的美的。再次检索原文,在原文的每段开头都可以找到根据。如第2段开头“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第3段“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第4段“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第6段“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第7段“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根据这些文字,我们立即就可以判断是“启发读者欣赏自然美”的,决不是“启发读者思考人生意义”的。检索原文,同样可以发现,C选项的“清凉散”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因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界的欣赏”,而是“治疗利欲熏心的良药”,它是“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总之,只要根据每个选项对照相应原文,考生就能够比较轻松地选出正确答案。这种解题法,也可以叫做“定点爆破法”。
三是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把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了,还要自己组织语言去进行概括,因为原文中很少有现成的概括信息的文字,绝大多数信息都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概括,才能把信息清晰地表述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的“整合信息”。另外,组织答案的时候,最好分点回答,不要笼在一起回答。譬如: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呢?(2014·课标卷Ⅰ第11题第3问)
答此题,原文中是抄不到现成答案的,必须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回答。“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呢?”分析概括小说情节及其作用,小说对渡夫故事的叙述主要从与“我”的对话、“钱”话题的引入,以及他自身的叙述等角度来展开的。“我”的介入,使得渡夫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与渡夫之间,以及“钱”话题的引入,引起了读者兴趣;对话加自述的形式使得渡夫的故事简练而集中。据此,我们可以分点概括: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解答“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方法当然不止上面这些,各人的总结不同,方法也会有差异,但无论是什么方法,都必须以能够便利解题为原则。大家也不妨在实践中去总结更便捷更实用的好方法。
冯振启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紧抓全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古诗鉴赏读懂先行 (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下一篇: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攻略 (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