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637  2016-03-22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时:1  编号 :

                     编写人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天宝四年秋,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

【学习重点】1、领会作品想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个人学习任务】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领会想象奇特和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知人论世 资料链接

1、关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联想是诗歌艺术的一种技巧。想象是指诗人凭借记忆进行回顾或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并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就是读者的联想。所以,好诗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联想力。无论诗歌创作或诗歌鉴赏,离开联想都是不可能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有些诗歌的构思完全建立在一片联想之上。阅读这些诗,应当驰骋自己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欣赏它的意趣。 

  2、“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2)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

走入文本 咬文嚼字

一、1、给加点字注音

天姥( )      瀛( )洲   剡( )溪   渌( )水  脚著( )谢公屐( ) 

殷( )岩泉    栗( )深林      水澹( )澹    石扉( ) 

訇( )然      鸾( )回车       觉( )时之枕席    魂悸( )以魄动

   2、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明确: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写实,第二段是写虚(梦)。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合作研究   分析文本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通过对比,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答案: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3.有感情地读第二段,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展开全文阅读
提示:感叹现实不像梦里那样美好,现实的残酷让人伤感不已

诗人长安翰林生活如梦似水一般转瞬即逝。 ② 诗人感到人生的艰难、仕途的险恶。

不得不面对现实,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慨。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诵读第③段,思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对权贵不阿谀奉承,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更有追求个性自由的心声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当堂检测:表现李白与唐王朝决裂,体现他傲岸不驯的句子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巩固提升 达标训练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2005年高考全国卷)

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后两句写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是虚。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

 

 (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结合具体诗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蒋睿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梦游天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古诗词阅读知识小结
下一篇:七年级(2)班德育工作计划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