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34 2016-06-14
标签:
教学论文
《夜访吸血鬼》在影视作品中的变异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论文
姓名 学号:陈媛媛 1131524
年级 班级:2011级5班
指导教师及职称:王钢 讲师
摘要
吸血鬼,向来是恐怖的代名词,更是一种文化禁忌的符号。青面獠牙的丑陋外表,嗜血为生的生理本性,往往令人闻风丧胆。然而在1976年安妮·赖斯出版的《夜访吸血鬼》和1994年尼尔·乔丹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夜访吸血鬼》的问世,却向世人展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黑暗王国。
关键词:夜访吸血鬼;变异;人性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一、着重探索主人公路易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的变异以及产生的影响
吸血鬼,向来是恐怖的代名词,也是文化所禁忌的符号。它们是有着青面獠牙的丑陋外表,嗜血为生的生理本性,令人闻风丧胆。
相反近年来有关吸血鬼的题材,却在文学界异常地活跃,加之许多畅销书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如美国当代女作家安妮·赖斯在1976年出版的《夜访吸血鬼》,它颠覆了吸血鬼梦魔般的传统形象,打破了以往哥特小说中凶猛嗜血的僵尸传统,刻画出富有人性的感性的吸血鬼形象,尤为注重吸血鬼们的内心世界。书中的主人公路易,大家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他对生命对人生以及宗教信仰的思考,让人们不禁去同情这个亦人亦鬼的存在主义者,让大家仿佛看到了自身的影子,引起人们的同情还有反思。相隔18年之后,1994年尼尔·乔丹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夜访吸血鬼》问世,可以说成为了吸血鬼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部影片中也展示出了有关吸血鬼的文化,吸血鬼的形象由以往的邪恶和恐怖逐渐变成了俊男美女,并且那些曾经没有感情和思想的吸血鬼也变得有人性、思想和强烈的感情。人们时常着迷吸血鬼的魅惑、浪漫、孤独还有挣扎,却殊不知人们着迷的本身主要是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性的迷茫与困惑,人与自己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折射出更是一种畸形的关系。所以本论文首先将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出发,着重探索主人公路易性格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中的变异(即为不同点)并借助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分析路易变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异所带来的影响;其次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对路易的形象进行解读,分析路易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的不同点;然后是分析安妮·赖斯对于她塑造的路易形象的解读,与尼尔·乔丹所解读的路易作对比;最后以总的视觉来看路易性格的这种变异,并把这种变异置于文学与影视作品中。所以《夜访吸血鬼》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安妮·赖斯跟尼尔·乔丹都把路易置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标签上属于自己的注解。
文学作品中《夜访吸血鬼》讲述的是吸血鬼路易向一个年轻人讲述自己生活经历的故事。故事梗概的脉络是这样:路易本是一个富裕的庄园主,但在与他挚爱的弟弟发生争执之后,弟弟跳楼自杀。路易在丧弟之后痛苦不堪,过着如同行尸走肉的生活,便一心求死,寻求一种心灵的解脱。此时莱斯特将路易的生命终结,给予他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吸血鬼。成为吸血鬼之后,路易并没有因为拥有吸血鬼那敏锐的感官和强大的能力而感到快乐,却像初生的婴儿一般,学着做一个吸血鬼。路易是矛盾的,因为作为一个吸血鬼他为自己吸食人类鲜血去杀生而感到痛苦不堪,但他又是一个残存人性的吸血鬼,他无法抵抗来自吸血鬼嗜血的本能,所以路易这一路注定是痛苦的,因而路易自身也在探索能够平息这对矛盾的方法。然而在追问莱斯特有关吸血鬼的本质后果后,路易决定离开莱斯特,这时他们遇到了病重的六岁小女孩克劳迪娅,莱斯特为留住路易便诱导路易吸食克劳迪娅的血,然后自己将其变为吸血鬼。路易因想照顾小克劳迪娅便留下了,随着克劳迪娅渐渐长大,她也意识到自己作为吸血鬼和人类的不同之处,也想要寻找吸血鬼的本质。于是谋划杀死莱斯特并和路易一起前往欧洲寻找同类。在巴黎遇到了以老吸血鬼阿曼德为首的经营着吸血鬼剧院的吸血鬼们。在此,路易找到了追寻已久却令他十分失望的答案:吸血鬼的存在根本没有确定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路易是孤独的守望者,一直苦苦追寻自己的根,即使当自己成为吸血鬼之后残存的人性意识并未泯灭,仍然在追寻自己成为吸血鬼的本质。故事回到1994年,尼尔·乔丹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了全新的《夜访吸血鬼》,注入了对路易新的理解,可以说是时代背景的反映与浓缩,人们将在二者之间看到一种新的元素。
在电影《夜访吸血鬼》中,路易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剧中布拉德·皮特将其演绎魅惑、迷茫还有孤独,使得所有影迷都被其所虏获,不单单是着迷人物的性格色彩,更是在路易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剧中路易因为丧妻之后悲痛欲绝,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遇上莱斯特之后将其转换为了吸血鬼。剧中路易仍然深陷二重矛盾不知如何是好,一方面是吸血鬼的本性在怂恿,可以说嗜血是吸血鬼的天性,另一方面则是自身未泯灭的人性,不想因为自己的欲望去伤害无辜的群体。站在这两个天平之间,路易看不到自己成为吸血鬼的本质,不知道此刻路易的内心是否也在质疑自己的选择呢?当以为遇到了克劳迪娅自己的生活将会变得有点意思,却不知更是一种悲剧的开端。三人组建成了奇怪的家庭,也不知道该冠以什么合适的称号。多年以后克劳迪娅开始埋怨莱斯特,于是谋划将莱斯特杀害。之后路易与克劳迪娅过着既像父女又像情人的生活,最终以为从此就是幸福的生活,没想到终以悲剧结尾。尼尔·乔丹诠释木已成舟,任是时光逆流。大家可以看到从文学跨越到了影视作品,路易将孤独演绎到底,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读者,安妮·赖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路易,有着时代的特写与浓缩。尼尔·乔丹在不偏离原著的情况下,塑造出来的路易有所一样也可以说有所不一样,他的变异更是社会的写照。
展开全文阅读
二、安妮·赖斯对于她所塑造了路易对比尼尔·乔丹
吸血鬼,作为一个延续千年的文化现象,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其演绎的惟妙惟肖,有着特定的时代特点,当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元素。其传说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些都构成了其核心内容。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以生动描写恐怖情节而著称,擅长哥特风。小说的主题多为历史背景下的离群索居的人们以及对自我的追求,小说中的人物总是现实社会或非现实社会中孤立的群体。就像书中主人公路易,他懂得“不能因为现在懂得了爱与关怀的意义与价值,就要求重新沐浴爱和关怀的甘露”。路易知道时光荏苒,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还是愿意面对生活,即便此刻他已经是吸血鬼,也知道没有那个超能力回去了,愿意活在当下接受现实,这对于当代人还是具有警醒作用的。安妮·赖斯以吸血鬼的独特视角,让保有永恒不灭的生命看到了人类的一生,也感悟到我们所感悟到的东西,放大了感受的直观性。小说中的吸血鬼能长生不老可以获得永生的生命,这本是平凡人极力渴望得到的,可是吸血鬼们却使自己陷入了生死不如的境地里,这其中潜藏的奥秘也需要人们去慢慢参透的。通常都说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政治经济有着反作用,吸血鬼文化可以说是当时政治经济的映射,透露着当时的时代气息。1976年的美国建国200周年,虽然建国时间不长但其经济地飞速发展不得不令人惊叹,由于拥有全球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全面优势,安妮的作品更是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人们的心理。想想作品中吸血鬼们的孤独何尝不是人类社会的孤独。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地日益崛起,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巨大的经济利益冲击下,带来了人类之间情感的淡漠,路易彷徨在这淡漠之间需找自己的本真。跨越到了1994年,美国这个时候的政治经济可以说是独占鳌头,人们不单单是追求物质上的需求,而将其提升到精神层面。不管是爱情还是各方面,人们的思想境界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喜欢去接受新鲜的事物。路易就是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即使此刻他依旧是孤独的守望者,但他仍是这个时代的透视镜。电影中路易跟克劳迪娅既像情人像父女的关系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再受到禁锢,何况又发生在美国,人们更易于接受,所以这个时候文化又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尼尔·乔丹不仅塑造这一个热议话题,把路易跟克劳迪娅推上了话题版,更是让人们觉得莱斯特跟路易还有点同性恋的味道,更是吸引人们的视觉,更为大众所接受。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但是终不变的是路易一直在苦苦的探寻吸血鬼的意义何在,更是当时一代人的写照。从文学到影视,把这个人物搬上银屏,可以说路易性格的变异是社会现实人们的真实想法。路易始终如初的是他孤独,苦苦挣扎与这个世界之中。
三、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对路易的形象进行解析
从弗洛伊德著名的人格理论中,透析路易的的性格,即为著名的自我本我以及超我。在他的人格理论中,人格是一个整体,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最后在三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格。本我是人格中最冲动的一个部分,它遵循“唯乐主义”,它的最终目标就是不顾一切地达到自己本能的欲望,从而获得快乐。这个本我就比较适合莱斯特,他拥有吸血鬼的超能力,为了是一种不到目的不罢休的欲望。他为了让路易留在身边,甚至可以把克劳迪娅变成吸血鬼,这样他就又可以拥有路易了,可以说莱斯特就是本我的典型代表。超我是人格中压抑本我的良心的禁律,它遵循的是“至善原则”,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压抑本我的不良行径让个体变得尽善尽美。而自我作为理智的构成,处于本我,超我与现实世界之间,它遵循的是“唯实原则”,一方面受到本能的驱使,一方面受到自我道德的压制,还要被现实世界所牵绊,它只能在这三者中间艰难的挣扎,最后找到一个平衡。所以自我就是路易的真实写照,事实上路易已经是吸血鬼了,他的天性是嗜血没错,但良心的拷问让他没法心安理得的像莱斯特那样,所以他不食人血,他不愿在莱斯特身边待着,因为始终觉得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在遇见克劳迪娅为了照顾这个可怜的孩子,这或许就是宿命的安排,三人还是组建成了一个奇怪的家庭。所以路易就这样在这三者之间挣扎,终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文学作品中把弗洛伊德的理论解释的很到位,安妮·赖斯笔下的路易自从变成了吸血鬼之后,就一直在本我,超我和现实世界三者的不断斗争下艰难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直到最后,它的自我也无法寻找到一个真正的平衡,彻底地迷失在自己的人格之中。影视作品跟文学作品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的直观性更强,我们可能知道路易他处于这三者之间,但尼尔·乔丹为我们演绎了这样揪心的画面,使得路易哪种内心挣扎说不清道不明。
结语
安妮·赖斯笔下的路易人格的迷失不仅是路易个人的悲剧,也反映当时社会的悲剧,最终行走在城市的边缘,得不到宽慰的人心。安妮·赖斯通过对吸血鬼路易人格的挣扎和迷失,以及其边缘化的人格带来的痛苦,反映了美国人们因为战争带来的苦难而导致的信仰的迷失,反映了因为社会的动乱带给美国人们身不由己和难以掌控自己命运的困境,也反映了当时边缘化的人们,如同性恋和艾滋病患者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带来的孤独和失落,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呼吁社会给予边缘化的人们更多地关怀。路易就是这样一个边缘化者,太多的伤害使得这个吸血鬼痛苦,伴随而来的是黑暗的境地。只有深深地去品味安妮·赖斯的文字魅力,才可以深入其境感受路易的感受。镜头切到尼尔·乔丹这里,他则给路易注入了合情合理的绝望感,让表演者抓住了罪恶感的精髓,是一种常常伴随某人的消逝而产生的歉疚感。剧中路易因为丧妻,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他酒醉沉迷只想一死,那种无助让人看了只有深切的同情。所以说表演者成功捕获了堕落之后的绝望感,失去信仰的无助感,演出了那种被迫容忍现状的痛苦。当然这个与原著是有出入的,因为剧中没多少刻画路易的宗教信仰,只是一笔带过。剧中布拉德的眼神、举止以及贯穿整部电影的柔软声线,让人看了是一种折服还有一种被吸引的魅惑。原著跟影视作品相比,电影的关键人物显得更加被动,当然剧本被尼尔·乔丹重写还有改编,扩充了内容当然也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皮特这个扮演者使这个原本较为生硬的角色完全变成了最吸引人眼球与惹人同情的一个大卖点,他将这个角色身上的青涩、忍耐、良心以及令人赞赏的品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简直可以说得上是完美。举几个非常显而易见的例子。
当莱斯特要将黑暗天赋传给克劳迪娅的时候,路易用柔软的声音说道:“不”。这个单音词,看似简短,却显得铿锵有力,就是路易该说的话以及该有的行为;剧中路易对克劳迪娅真情告白的时候,他们待在旅馆房间的阳台上,虽然这一幕没有出现在原著中,但确实是新的一大卖点,在20世纪初还掀起了一阵小骚动,可以说既像父女又像情人又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路易发现空井里的骨灰时脸上的表情,那是极为细腻的一面,以及他开始报复那些曾经深深地伤害他的家伙的时候,他是嫉妒痛苦,但是他的行为又是极为优雅的;剧中路易与阿曼德的那些温和的谈话,尤其是最后一场,当然也没有出现在原著中。这一场戏把同性恋之间那种微妙、克制而又忍不住互相爱慕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信观众看得是那叫一个揪心还有些许的小激动。尼尔·乔丹把现实中的同性恋搬上了舞台,让更多人去认识去理解甚至去同情,仿佛看多了自身的影子或许也会对身边的人更多的宽容。路易无论在原著中还是电影里,他总是那么痛苦而又彷徨。路易的痛苦更来自于他敏感而求真的灵魂,他原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有着文雅、忧郁而又脆弱的心。因此他虽然自愿选择了这条路,却一直无法像真正的吸血鬼那样生活,在毅然离去之前,他还留恋他的最后一次日出。这在原著还是电影里相信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Power by YOZOSOFT
潘仁采
标签:
教学论文
夜访吸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论《小妇人》的女性主义思想
下一篇:
论中国公案小说和英国推理小说的差异——以《包公案》和《福尔摩斯探案》为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