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1049  2016-06-23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中考古诗词鉴赏应试对策 (中考复习指导)
 中考古诗词鉴赏应试对策

学  诗  导  言

要达到在古诗词鉴赏中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感情享受,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目的。在学习阅读古代诗词时,要努力做到“读通——读透——读化”。

读通,就是从字词上读通古代诗词,扫除文字障碍。只有读通,才能往下做到读透、读化。

读透,就是透过古代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弄清楚每个句子的意思,进而掌握诗词的主要内容。只有读透,才进一步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读化,就是将诗词的句子意思、主要内容化为自己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感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形成思想感情的共鸣。只有读化,形成思想感情的沟通,才能获得自己的学习享受,才能获得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具体的“读通——读透——读化”过程中,要从诗人“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两方面入手,通过“读通”这个字词理解的基础点,逐步形成“读透”的理解线,最终达到“读化”的综合面、提升自己境界的学习目的。

一、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边塞征战、咏史怀古、思妇闺情、山水田园风情;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纵观古代诗词,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要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从内容去鉴赏。

【鉴赏训练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资料】《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作者北征乌桓胜利时。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注释】观:欣赏。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沧:通“苍”,青绿色。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 :通“耸”,高。峙,挺立。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星汉:银河。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

①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从这首抒怀诗看,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资料】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漓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注释】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千骑(jì)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②从题目看,《密州出猎》的内容是什么,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答:《密州出猎》的内容是射猎,描写的是打猎时的壮阔场景。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背景资料】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


展开全文阅读
【注释】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③从诗歌的标题和内容看,《游山西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游山西村》的主要内容是描写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做客。                              

论诗•[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 如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风骚:指作品在文学界的地位及其影响。

④从诗歌的标题和内容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赵翼什么样的文学主张?

答: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抓住关键的动词、抒情词、议论词,能帮助理解、感悟或鉴赏诗歌。

【鉴赏训练2】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长歌行》是一首汉族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注释】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 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干。阳春: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秋节:秋季。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百川:大河流。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

①《长歌行》富有哲理的句子是哪句,它的含义是什么?

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它的含义是: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归田园居(其三)•[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背景资料】《归园田居》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注释】南山:指庐山。稀: 稀少。兴: 起床。荒: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草木长:草木丛生。夕露:傍晚的露水。沾:(露水)打湿。足: 值得。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②“衣沾不足惜,但事愿无违”中,“愿”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操?

答:“愿”这个关键词透露出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背景资料】这首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此诗时,杨万里65岁,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感悟。

【注释】莫言:不要说。赚得:骗得。空喜欢:白白的喜欢。拦:阻挡。

③这首哲理诗中的“空”表现了什么?

答: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同时告诫人们要时时应对困难。     

竹里馆•[盛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背景资料】《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长啸:这里指吟咏、歌唱。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④《竹里馆》中描写景物的词语是                        ;描写人物活动的词语是           

             ;它们传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    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        、高雅绝俗        的境界。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准确把握好诗歌文本中的一些隐含信息,就能完整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就能较准确地评价作者的观点,就能轻松快速地解答诗歌试题。

例如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展开余文
【鉴赏训练3】                   武陵春•[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背景资料】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注释】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拟:准备、打算。舴艋:小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①请结合【背景资料】,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

答: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流落他乡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背景资料】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注释】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明:使……明艳。驿(yì)墙:驿站的墙壁。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②整首诗正文没有出现一个“早”字,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把“早”描写得淋漓尽致?

答: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③与“客行悲故乡”照应的诗句是 因思杜陵梦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背景资料】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注释】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④这首散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的凄凉图,“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资料】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是因为“不护细行”,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注释】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

⑤诗中“愁心”二字蕴藏着丰富内容,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

答:“愁心”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4)注意典故和神话 

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神话是指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的虚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

典故和神话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整体把握全诗是大有裨益的。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的运用。“亲射虎”用典表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射天狼”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鉴赏训练4】                      泊秦淮•[晚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背景资料】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本是歌妓出身,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据说朝堂之上,还常将其放在膝上共商国事,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这首诗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

①结合【背景资料】,说说杜牧用“后庭花”的典故,作用是什么?

答: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夜望•[初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背景资料】⑴“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⑵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②结合【背景资料】,解析“长歌怀采薇”中王绩借“采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表明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早寒江上有怀•[盛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背景资料】“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③结合【背景资料】,谈谈“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传达了诗人的什么心理?


展开余文
答: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传达出诗人面对隐居与从政的抉择时的迷茫心情。                                                                            

二、再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面看是主人因约客不来夜过半而无聊的敲着棋子。但分析细节后,我们就会发现,诗人并无焦虑神色。拈棋闲敲,因为陪着他一起等待客人的,还有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声响胜一声的蛙鸣。这种声音一衬,夜色更为静谧,而这夜色更静谧,又衬得诗人更为闲适轻松,同时也有一种淡淡的寂寞情怀。

【鉴赏训练5】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背景资料】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①颔联中“争暖树”“啄新泥”两个细节表现了什么?

答: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②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中的哪个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写作态度?

答:表现了“春”;体现了诗人认真观察,细致描绘的写作态度。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背景资料】《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诗中“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答:⑴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⑵描绘了一幅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                                                  

④“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描绘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⑴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⑵这个令人心酸的情景,揭示了赋税的繁重、农民生活的痛苦。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等。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按时间顺序,层层推进。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衰落、自哀凄凉的感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鉴赏训练6】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背景资料】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注释】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苦:凄苦。前:方位名词作状语,上前、向前。致:对……说。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去:离开,这里指改嫁。老妪(yù):老妇人。犹得:还能够。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前途:前行的道路。

①从全诗的结构安排看,这首诗可以分几层,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前四句可为第一层。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由于社会秩序混乱、旅途荒凉、兵祸连接等原因,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                                   

      “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作第二层。表现了官差如狼似虎、横蛮凶狠的气势,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家破人亡的现实,老妇人被迫服役的无奈,突出表现了人们倍受战祸摧残的极度痛苦。

      最后四句为一层,照应开头,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②“有吏夜捉人” 一句,是全篇的提纲,“夜”字有什么含意?

答: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                                                                       

③“出入无完裙”的细节描写,隐含了哪些信息?

答:第一、连年战争的消耗,使人民的生活贫困到极点;第二,老妇人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的担忧;第三、为老妇人被迫服役的悲惨结局做铺垫。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背景资料】《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注释】聚:聚拢、包围,这里指层峦叠嶂。怒:指波涛汹涌。山河: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西都: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踌躇:犹豫、徘徊不定,表示心里不平静。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④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请给这首曲分层,并概括各层内容。

答: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⑤“亡,百姓苦”指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那么“兴,百姓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兴,百姓苦”的原因是:“兴”封建王朝必然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深思,深刻而警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注释】怒号(háo):大声吼叫,指狂风呼啸。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呼不得:喝止不住。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欢颜:喜笑颜开。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请问前三段与第四段的联系是什么?

答: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段的抒情议论,在前三段的基础上推己及人,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3.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从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声响胜一声的蛙鸣微雨、拈棋闲敲声,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表达诗人的闲适轻松之情。 

【鉴赏训练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注释】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梨花: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狐裘:狐皮袍子。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不得控:拉不开(弓)。都护:泛指镇守边镇的长官。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惨淡:昏暗无光。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①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从时令、风力的角度,描绘了边关艰苦的环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从色彩    、所见    的角度,化艰苦为壮丽。“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四句,从日常活动的居住    、睡眠    、穿衣    、拉弓(训练)    四个角度来表现寒冷,反衬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从环境艰苦      的角度来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胡琴琵琶与羌笛”用笔简练,从音乐    、歌舞    的角度烘托送别的热烈与隆重,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从动态  与静态    相结合的角度,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去时雪满天山路”从景物描写       的角度来写送别时的难舍难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从视线    和景物     的角度,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背景资料】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注释】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絮:柳絮。萍:浮萍。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同汗竹,史册。

②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从回忆    和现实    两个角度,讲述自己入仕为官、关心国家危亡两件事;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从国家    和个人    两角度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既渲染了国家山河破碎的凄凉,又表达了个人妻离子散的沉郁。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从今昔对比      的角度,抒写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从设想未来    的角度露出理想——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

4、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寄托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怎样的感情。

如王维“诗如画”《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勾画了一幅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再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看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实则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颈联写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鉴赏训练8】                     西江月•[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背景资料】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就写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注释】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鸣蝉:蝉叫声。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见:同“现”,显现,出现。

①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就显现了不平常的意境——清风明月下令人悠然神往的幽静和安闲。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扑面而来的稻花香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描绘了一个幸福的意境——诉说着收获的景象,洋溢着丰收的希望                                     ,表现词人与民同乐的幸福。

②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所描写的意境——充满喜悦的清幽夜色、恬静闲适      

                                  ,与上阕首句意境中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蛙声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浣溪沙•[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提示】《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注释】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徘徊:来回走。

③上片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意境,蕴含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夕阳西下几时回?” 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      ,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内涵广泛,意境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三、弄清如何表述诗词赏析的试题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如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2、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⑴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⑵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如李白清新飘逸。现实主义;如杜甫沉郁顿挫。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⑶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此外,还应掌握如下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A创作方法:

赋,诗歌创作中采用的铺陈叙事手法,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例如杜甫的《石壕吏》中“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就采用“赋”的手法,把不义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就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诵的内容。它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例如《长歌行》开头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就是典型的“托物起兴”。前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B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C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3)“知人论世”——风格。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许多诗人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李贺:雄浑奇特;王昌龄:雄壮豪迈。

不同类型的诗也有不同的风格。如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恰当运用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3、紧扣要求、表达流畅。所谓紧扣要求,就是要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要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所谓表达流畅,就是指文句通畅,先后有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古诗词鉴赏应试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必须在加强积累的基础上,反复涵咏、咀嚼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必须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必须反复历练,准确简洁地答题,规范答题语言,才会有较大的收获。

【附】诵读、理解、记忆的方法

    诵读理解法就是通过熟读成诵去学习、去理解诗词。三国时学问家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名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诵读意义重大。诵读有助于知识的积累、文化底蕴的加强,诵读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遣词谋篇的方法,诵读有助于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如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考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如果背诵了初中课文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通过联想,就知道这“杨柳”是《折杨柳》曲调,这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怀远思乡之情。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诵读、理解、应用,通过诵读来理解、把握诗词的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1.线索记忆理解——在理清诗词线索基础上进行记忆。如要背颂《卫风•氓》,应当先理清线索——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抓住线索组织材料背诵就容易得多了,这样,理解诗词内容就不成问题了。

    2.名句记忆理解——抓住诗词名句,把它作为突破口去记忆。如背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抓住其中的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个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呈现于眼前,主人公面对着天高地迥,宇宙无穷,怎能不感慨万千?于是下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出来了。这样,一首诗就记好了,诗词的内容也铭刻于心了。

3.句首记忆理解——记住诗句首字,从而把整首连接起来。如记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用句首记忆法,就要注意每句首字,“歧……崔……正……落……”然后想起整句、整首,前两句作者回忆他们曾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见面,后两句写江南重逢,暮年飘零。这样容易记得快,记得全,记得牢。

4.写作应用理解——把诗词的理解记忆与日常作文写作结合起来。把古代诗词中爱国主义的名句、励志奋斗的名句或描写景物美景的名句等,适时地与自己日常的写作结合起来,既增加自己作文的文学色彩,又促进对诗词的理解记忆,二者相得益彰。

总之,熟读成诵、适时应用有利于自己文化底蕴的加强、文学修养的提高,自然也就有利于自己诗词鉴赏水平的提升。若能自己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更能不断提高。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以下几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题1】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题示例】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其实是把诗歌的主要内容解析出来)。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题2】                           早行•[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⑴ 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答: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⑵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题示例】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题3】                            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题示例】答: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③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表明态度或观点。(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题4】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题示例】答:①同意。②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③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三)。④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四)。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3)分析结论。

【例题5】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题示例】答: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②同意。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③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

第六种模式 分析主旨型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例题6】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分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答:①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重点是“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笛声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引出后一句。第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②全诗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令人回味无穷。

第七种模式 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或总结组织结构的特点。

【例题7】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简要分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结构思路。

【答题示例】答:①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②起句即从笛声落笔。“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激起客居他乡之人的离愁别恨。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李白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第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热爱故乡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崇高感情。全诗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中考试题练习

[试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0小题。(3分)

暮春•【清】翁格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10.首句中“怨”字的含义是什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答案示例:①怨:抱怨(埋怨,怨恨)(意思相近即可,1分);②诗歌表达了诗人不因时光流逝而慨叹,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人生态虚(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2分)。                            

                                                                                             

[试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诗中表明作者轻车简从奉命出使边塞的句子是: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1分)

10.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试题3] 古诗词鉴赏(共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4.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2分)

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15.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2分)

【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试题4] 阅读古诗,完成9、10题。(4分)

辋川六言①(其五)•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②,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 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9.下列诗句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与本诗相同的是(  D  )(2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山下孤烟远村”描绘的是远景。“山下”,不是指近处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作伴;“孤烟”一词衬托出人,可见人烟稀少。

B.“天边独树高原”中的“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寂寞。

C.全诗后两句通过人物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D.全诗前两句重在描绘景物,后两句重在抒发情感,彼此交融,相互渗透。

[试题5] 古诗赏析(2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试题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6分)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即上林苑,古代宫苑名。

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景象。(3分)

【答题要点】柳条微曳,新芽初绽,嫩黄点点,尚未匀称。(抓住特点2分,语句通顺1分)        

                                                                                     

6.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

【答题要点】①反衬。用“花似锦”反衬早春“清景”,表达对早春的喜爱。②虚实结合。初春之景是眼前景,是实写;“花似锦”是想象,是虚写,表达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③对比。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人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对比,强调不同的审美情趣。(答出任意一种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试题7] 古诗词赏析。(3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试题8]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8—9题。(6分)

山雨•[南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 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8.发挥想象,描绘“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所呈现的画面。(3分)

【答案示例】整个夜里,林子里充满静谧,墨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中考古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浙江高考最高分尘埃落定,长兴镇海分获文理最高分
下一篇:怎样辅导小学作文——写作技巧和步骤 作文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